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集聚下的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产业集聚的核心。大学生作为我国产业集聚的有生力量,应更加注重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高自己的创业竞争力。宁波引导高校依托服务型教育体系,调整高校办学模式,加强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构建服务大学生创业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
浙江大学在产学研实践中创造了市校合作构建平台,以一个首席专家示范一个基地、带动一个产业,以高校技术为依托构建农技推广新体系的“浙大模式”。高校科技如何更好地支撑新农村建设,浙江大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仲夏7月,龙泉“浙大热”持续升温。  相似文献   

3.
《安徽科技》2010,(11):14-15
今年以来,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蚌埠基地通过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紧紧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先进运营理念与发展模式,推动“创业孵化、企业提升、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配套、产学研结合”的园区招商模式,迅速成为蚌埠创新创业的“热土”,吸引了一批以先进制造、电子传感器、医疗器械、  相似文献   

4.
刘平 《科技潮》2002,(12):45-46
昌平区农业科技信息网是以农业信息资源为主体的农业信息专业网站,由昌平科委和北京农林科学院合作建设,推广国家863科技成果——农业科技信息咨询及专家系统,其主要内容是在全区布设50个农民基层站点,建成昌平区农业科技信息网,完善昌平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带动农民致富。建设农业值息网的初衷新的形势需要一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全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昌平区农业科技信息网就是这样一个新型服务体系的雏形,以“服务农业、建设农村、富裕农民”为立足点,寻找一条富裕农民的新途径。以昌平区农业生产实际为基点,以最新的网络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为依托,解决农民所需的实用技术和农副产品的营销市场问题,而建立的一个全新模式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  相似文献   

5.
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服务区域农业现代化是图书馆的重要使命。职业院校图书馆应立足区域特色,依托学院优势,打造主题文化,转变服务理念,走向用户,推行集“资源、学科服务和专家指导”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模式,服务区域农业现代化,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山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与区域经济开发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运用环境生态学和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理论,以辽宁东部山区为典型试验区,以保护、恢复和重建该地区流域生态环境为前提,依托其丰富的山区环境资源,研究建立一批以“林蛙养殖”、“柞蚕放养”、“林菌、林药、林果、林牧复合经营”、“山野菜归棚”和“庭院宅旁经济”等为特色的山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与绿色食品开发模式及技术,取得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开发相互促进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的校办产业大多数是以高校的专业技术和科研成果为依托,由高校创办或参与创办,以转化科技成果、实现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实体。2005年7月,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一大主题是“校办企业的改制问题”,  相似文献   

8.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1983年,集团决策者从“大健康”的概念出发,创造了以“公司+基地(家产)+客户”“、产、供、销”一条龙和“科、工、贸”一体化的独特经营模式——“温氏模式”。目前,温氏已成为一家以养鸡业、养猪业、奶牛业为主导、兼营水产养殖的多元化、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大型畜牧企业集团,是广东省首批科技创新中心单位之一。温氏集团十分注重科技兴业,早在1992年就与华南农业大学建立了科技与产业相结合的合作关系,走上企业依托高校的道路,把高校的先进技术应用到农业产业化的大生产中来,同时,注意培养和引进技术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宜宾县委、县府紧紧围绕打造经济强县、文明开放大县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建设县域创新服务体系为主线,加强对各种创新要素资源的集成,着力营造和优化县域创新环境,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原始创新体系,以促进知识、技术转移为目标的创新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前,霞云岭乡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已具有一定雏形,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即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农民技术服务队 示范户 农户;另一种是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即“支部 协会 农户”的农技推广模式。两种模式在推广主体、服务内容、运行机制等方面都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优势。  相似文献   

11.
2006年,为全面贯彻《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并政发[2006]2号)的精神,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开展了以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技术承包活动。  相似文献   

12.
杨清 《杭州科技》2009,(4):36-39
经过几年的努力,杭州高新区依托国家级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和动画等产业基地,逐步培育了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开发手段,以数字设施为存储和传输介质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动漫游戏”和“集成电路设计”等呈现出经济规模持续增长、产业队伍不断壮大、科技人才优化组合、对外交流渠道拓展、公共服务日臻完善的势头。  相似文献   

13.
余宏远  陆敏 《安徽科技》2011,(12):31-32
黄山市科技局以科技为先导,以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依托,围绕茶产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注重放大财政资金的引导效应,围绕“实施一个项目,熟化一批技术,开发一批产品,建立一批基地,壮大一个企业,提升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加快茶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一、呼和浩特科技工作情况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的重点是建立推动科技进步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的科技引导,以及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构建了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积极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五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的水平,在上海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6.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从单一的产业模式发展为综合化产业模式,并且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逐渐应用到农业产业中以满足当前社会生活的需求。互联网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通过将其与传统农业结合在一起,衍生出“智慧农业”的新产业,有效地改变了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落后、生态系统功效失调等问题。因此,以Java Web为基础,对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此来为物联网的应用以及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敔 《科技潮》2005,(2):63-63
近年来,昌平区结合“科教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以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和北京市小汤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依托,培育以科技开发区为龙头、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经济创新体系。经过4年的努力,昌平区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实现了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和现代农业格局的形成,推动了昌平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传播服务有效地联结着科技知识的供给和需求,具有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大量以传播科技知识、提供科技服务为宗旨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建立,成为现代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农村,这种服务体系的构建,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从科技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农村现代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框架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试图探索以科技传播服务促进“三农”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东北大学学习美国斯坦福等大学创办“硅谷”的成功经验,以学校的技术、人才、成果为依托,创办大学科技园,以此促进校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大学和高新技术产业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推动所在地区及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 打造产业技术研究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聚众多优质创新要素,在技术研发与转移、产业再造和制度创新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建设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现代交叉学科的建设平台、创新型人才的孵化平台、产业技术的集成平台、制度创新的运行平台,是实现“政产学研用”的有效途径。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由政府扶持,依托高校建设,基于技术、人才和资本三大要素有效运行的独立法人单位。在技术上,建立技术富集与创新机制、项目运行机制和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在人才上,建立人才汇聚机制、人才筛选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在资本上,建立公共财政扶持机制、资本追逐技术的机制、高校投资机制、资金取得使用机制以及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