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平衡水相酸度,水相盐浓度和温度对三辛胺TOA-正庚烷/H2O液-液体系界面性质的影响,计算了界面吸附参数Cmin和A1发现TOA界面活性随水相pH及温度升高而降低,随水相盐浓度增加而增加,对有关结果及其与萃取性能的关系做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平衡水相酸度、水相盐浓度和温度对三辛胺TOA-正庚烷/H2O液-液体系界面性质的影响,计算了界面吸附特性参数cmin和AI,发现TOA界面活性随水相pH及温度升高而降低,随水相盐浓度增加而增加,对有关结果及其与萃取性能的关系做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分散剂的性质及其作用机理。分离了用作分散剂的萘磺酸甲醛缩合 物(NANSF),甲基萘磺酸甲醛缩合物(NAMNSF)的单一组分,测定了各组分水 溶液的表面张力,其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随分子量的增加而递减;NANSF和ABS或 OP配,可使表面张力从69mN/m左右下降到40mN/m左右;也显著改善了对染料 的润湿能力,可使接触角从58°下降到12°左右;测定了NANSF各组分在活性炭和 TiO2上的吸附,均属朗格缪吸附,推测NANSF分子在TiO2上的吸附形态为平躺的 单分子吸附层;在活性炭上的吸附量随NANSF组分的分子量增加而递减,在TiO2上则 随分子量的增加而递增。  相似文献   

4.
用粘度、电导率、核磁共振的方法探讨了聚乙二醇(PEG)与月桂酸钠(R11COO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EG与R11COONa在水溶液中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了复合物,混合溶液的粘度表现出聚电解质的粘度行为,电导率曲线出现两个临界浓度:T1(CAC),T2(吸附达饱和的浓度);体系中PEG浓度越高,R11COONa的解离度越大;核磁共振研究表明,PEG分子链的一部分穿过R11COONa的胶束,形成项链状结构,另一部分深入到溶液内部.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Sulston等人发展的一维紧束缚半无限二元无序合金模型(DBA)和格林函数方法,在相关势近似(CPA)下利用Einstein-Schriefer(ES)化学吸附理论,通过CO分别在CoRu、RuNi及RuCu合金表面吸附能的计算,讨论了CO在以上3种合金表面化学吸附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CO在CoRu合金表面化学吸附稳定性随Ru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近似呈线性变化;(2)CO在RuNi表面的化学吸附,在Ru含量小于20%情况下,吸附稳定性随Ru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Ru含量大于20%而继续增加时,吸附稳定性呈减弱趋势;在Ru与Ni含量比例为28处,吸附最为稳定.(3)CO在RuCu表面化学吸附时,对应Ru与Cu含量比例为64化学吸附能有一最大负值,表明此时CO化学吸附最稳定.  相似文献   

6.
部分水解的聚丙烯酰胺与丁苯橡胶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部分水解的聚丙烯酰胺(PHPAM)与丁苯橡胶(SBR)共混制备吸水膨胀性共混物(WAB)。对共混物的亚微形态、吸水膨胀特性以及PHPAM和填料对WAB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TEM研究证明,PHPAM以不规则形态分散于SBR连续相中,两相界面清晰。当PHPAM用量较高时,分散相区相应增大且相区之间有明显的连结,其WAB的吸水速率加快,体积电阻系数降低。WAB吸水后,力学性能下降。考查了蒙脱土、白炭黑、陶土、硅藻土、炭黑对WAB的吸水速率、保水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将用于启动系统的COMMAND.COM程序拷贝到FoxBASE+(或DOS能找到的)目录中,并更名为FoxVIEW.COM.在FoxBASE+中用下面的格式调用:FoxVIEW/C,外部程序.利用这种方法比利用FoxSWAP.COM能多提供18K左右的常规内存给外部程序或命令.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298.2K下0~0.04mol·L-1浓度范围内的NaOAc在10%~90%的乙醇一水、正丙醇一水、乙二醇一水、丙三醇一水及丙酮一水等五种二元混合溶剂中的摩尔电导,并用FOS、Pitts、F-78、L-W等四种电导方程回归出A0、KA、R(或a)等三个拟合多数的数值。最后就四个方程的适用性,A0与溶剂组成的关系,NaOAc在不同溶剂中的缔合情况及溶质一溶剂相互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用稀释法求得了NaDEHP[(二(2乙基己基)磷酸钠)/醇/正庚烷/水体系的W/O型微乳液中胶团的结构参数,粒核半径RW,胶团有效半径Re,界面层厚度H,表面活性剂形成胶团的平均聚集数N,胶团总数Nd以及表面活性剂所占总界面积Ad.研究了不同水量及不同醇时,醇从油连续相转移到界面层时自由能变化ΔG0c-i.讨论了ΔG0c-i与醇碳原子数n以及RW与含水量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FT-IR、DSC、SEM、WAXD等手段对POM/COPA共混物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并且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在POM/COPA共混物中存在着氢键的相互作用,且氢键的相对强度随COPA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氢键作用使得微晶尺寸L_(110)及晶胞尺寸均增大.在氢键的相对强度低于1.5的范围内,COPA对POM具有增韧改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W/O微乳液中Au/Fe2O3超细微粒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评述了微乳液中超细粒子的形成机理,在Triton x-100/正己醇/10%正己烷/水体系的W/O微乳液中制备了Au/Fe2O3超细粒子,其粒径随水含量增加,由4nm变化到6nm,燕与均相沉淀法制备的超细粒子的催化活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对离子交换法处理钨矿物原料苏打压煮的母液进行了全面研究,系统测定了不同树脂对WO及CO的吸附性能及两者的分离系数,查明了从上述溶液中吸附WO的最佳条件。在流速为2cm/min的条件下,对含WO327.04g/L,CO12.23g/L,Cl ̄-2g/L及少量P,As,Si杂质的模拟工业料液而言,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213吸附WO的交换容量达227.9mgWO3/g干树脂.最终解吸液成分符合制取高纯APT的要求,含CO的交后液可部分返回苏打压煮过程以回收Na2CO3。  相似文献   

13.
反胶束中水的波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测定了不同含水量的丁二酸双(2-乙基已基)酯磺酸钠(AOT)反胶束溶液的核磁共振谱及红外光谱,以探测水在反胶束中的结构和性质。研究表明,在AOT反胶束中,Na^+水化层内的水分子由于强烈的离子-偶极相互作用而被紧紧束缚,使水分子间的氢键缔合大为削弱;当引入更的多水分子的束缚程度大幅度下降,氢键缔合大为增强。但即使在最大的反胶束中,水的流动性仍比普通水低。反胶束中水的这些特殊性质正是反胶束溶液获得广  相似文献   

14.
在SDS/C4H9OH/H2O体系中,以微乳液为介质制备泡沫,其稳定性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且以O/W微乳液为介质比以双连续结构微乳液为介质制备的泡沫稳定性高。以微乳液-溶致液晶两相体系为介质制备泡沫,其稳定性随液晶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液晶含量过多反而降低了泡沫的稳定性。在微乳液单相体系和微乳液-溶致液晶两相体系中所制的泡沫,其高度随时间的变化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5.
提出当量水灰比(W/C)E的概念,研究水化程度及其发展真挚与(W/C)E().146-0.21,W/C=0.21)在7d龄期内的关系,并观察了水泥石在1d 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W/C)E下降,水化体系水化程度提高,水化程度随(W/C)E变化率的发展趋势可保持至7d不变,在低(W/C)E状态下,具有初始界面面积水、产物层薄的优点,可使体系转入扩散控制阶段后仍能正常水化,低(W/C)E的水泥石1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一定条件下月桂酸-四氯化碳-水-氯化锂体系中反应的热力学平衡,讨论了水相中锂离子浓度和pH值对该体系有机相中ACOOLi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一定条件下月桂酸-四氯化碳-水-氯化锂体系中反应的热力学平衡,讨论了水相中锂离子浓度和PH值对该体系有机相中ACOOLi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粘度法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氧乙烯两亲接枝共聚物(PMMA-g-PEO)在选择性溶剂中微胶束的形成,探讨了共聚物质量浓度、溶液温度、接枝链长、PEO含量和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对微胶束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共聚物质量浓度和溶液温度的变化,溶液粘度随之改变,接枝共聚物在溶液中的形态也发生变化;两亲接枝共聚物的接枝链长、PEO含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对临界胶束浓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十二烷基磺酸钠微乳状液的相行为及其结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了C12H25SO3Na/nC4H9OH/nC7H16/H2O和Na2SO4/H2O/C12H25SO3Na/nC4H9OH/nC7H16体系在km=WC4H9OH/WC12H25SO3Na=2时的相图.测定了起始含油质量分数为21的上述表面活性剂辅助表面活性剂正庚烷体系在纯水和在不同浓度Na2SO4水溶液中单相微乳状液的电导率随含水量的变化曲线.由电导率曲线研究了微乳状液由W/O→二连续→O/W型的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微乳液变型及W/O型导电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EO9,煤油,水,正己醇所形成的微乳液在不同水油比下的电导率进行了测定,由此而研究了液滴形状随水油比的不同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发现液滴形状的变化正是导致体系电导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