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梁稻是临海县城关镇后山大队一九七八年三月自四川井县农科所引入的一个水稻新品种。该队七八年作早稻试种一分,实收稻谷二百一十斤。折合亩产1050斤。七九年迅速扩大种植早稻8亩,亩产851~1067斤。并在早季收后的田中试种连作晚稻五分,7月12日播种,8月13日插秧,仍获得亩产536  相似文献   

2.
丽水县农场试种一年四熟制(一季麦三季稻)以及一季绿肥三季稻初获成功。由于他们认真处理好一季和全年的关系,一切从全局出发,又充分发挥每一季在全年产量中的作用,从而达到了季季高产,全年丰收。去年四熟制产量最高的一块2分4厘,第一熟757大麦,11/10播种,4/30收割,亩产350斤;第二熟早稻小金矮,4/5播,5/1移栽,7/10收割,亩产705斤;第三熟中稻小金矮,6/10播,7/11移栽,9/2收割,亩产457斤;第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选育出几个亩产1200—1300多斤的新品种。这些品种一年三熟,每亩总产量达3000—3100斤。例如,“IR20”矮杆品种,1969年在该所农场内进行产量试验结果,第一季栽培(1—4月)平均每公顷产量为9392公斤(每亩1252斤);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棉区的粮食自给问题,我们在1973年试验双季棉成功的基础上,19T4年又进行了稻后棉的探索。稻后棉又叫秋棉花,即在早稻收割后移栽棉花,供试田面积0.273亩,前作早稻为二九青,实收干谷255斤,折合每亩940斤;后季实收皮棉21.56斤,折合每亩79斤。一、试验概况: 这丘试验地为水田,7月14日收割后由于连续下了三天雷阵雨,到18日翻耕整地开沟,畦面宽4.7尺,沟宽1.3尺,7月19日下午移苗。种植五个品种,分五批播种育苗,以便于观  相似文献   

5.
我站去年进行了晚稻拔秧带土移栽试验,供试品种为“矮粳23”,杂交稻“汕优6号”,在其它栽培管理措施相同的情况下,拔秧带泥插的晚粳亩产583.5斤,比对照不带泥的增产42.2斤;拔秧带泥插的杂交水稻亩产为645.4斤,比对照增57.1斤。晚  相似文献   

6.
十里铺大队地处温黄平原。1977年晚季杂交水稻种植441亩,占晚稻总面积的51.6%,平均亩产858.5斤。全大队晚稻853亩,平均亩产820斤,比1976年晚稻亩产708斤每亩增产112斤,比历史上最高的1974年每亩增产67斤。由于种植了杂交水稻,使1977年晚稻的产量超过了当年早稻的产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一季跨过了纲要。  相似文献   

7.
连晚杂交稻秧田抽行留苗,是夺取晚稻高产的一项新技术。龙泉县城郊区1981年推广395亩,去年又推广910亩,占连晚迟插秧田50%面积,均获显著高产。它的好处是:一、产量高。如大沙公社抽行留苗81年218亩亩产782斤,比拔插秧每亩增产170至280斤,去年282亩,占连晚秧田91%,亩产  相似文献   

8.
“167"是我所以军协×京引182籼粳杂交育成的早粳新品系。作连作晚稻栽培,于7月25日播种,8月8日移栽,可在9月20日前后齐穗,11月10日成熟,全生育期不到110天。二年来在本所大田种植2.4亩和2.83亩,亩产分别为746斤和798.5斤,与施肥水平较低条件下种植的晚粳稻产量相近,较中粳、早籼稻增产显著。“167”株高85~90公分,每穗实粒数约为50粒,千粒重26克左右。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可在7月24~26日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300斤上下,秧龄期10~15天,于“立秋”  相似文献   

9.
“京引15”是个中熟糯稻品种,于1969年引入我县。经过几年来的多点试种,表现早熟、高产、适应性广和抗病力强等特性,一般亩产500~600斤,比原有的糯稻品种增产1~2成。如我县良种场三年大面积种植,亩产524.6~535斤,其中最高的亩产达到720斤;城郊公社山河大队1972年种植31亩,平均亩产525斤,最高亩产718斤;海拔500公尺的双峰公社榧坑大队种  相似文献   

10.
遵照毛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教导,我们和广大干部、贫下中农、技术员一道,学习江苏省昆山县套作稻的经验。去年,分别在小江、犁头、杜步等公社六个点开展水稻三造和四造套作试验,获得增产效果。从实验中实际收获面积29.61亩来看,套作稻均比同等条件的大田增产,如犁头公社塘下试验点,面积一亩三分,年亩产1719.3斤,比两季连作稻亩产831.5斤,每亩多收862.3斤,增产一倍,增产最少的小江公社黄牛滩试验点,每亩也多收112.2斤,六个点的试验,套作稻增产幅度是11.3——110%。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作为地处粤北山区,目前水稻产量还不高的阳山县,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在因地制宜改革耕作制度上,套作稻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  相似文献   

11.
据《据美国植棉者》杂志1970年第6卷7期报导,美国得克萨斯州高原地区,试行棉田隔行交替灌溉,获得较高产量,质量也有改进。据1969年得克萨斯州科研人员的试验结果,在棉花第一开花期和盛花期进行逐行灌溉,其单产为每亩73斤;在开花中期和盛花期进行隔行交替灌溉时,单产则增至每亩114斤。另一次对照试验,逐行灌溉的亩产为112斤,而隔行灌溉为118斤。产量变化不大,但质量有改  相似文献   

12.
中共奉化县委领导与县良种场试验队的工人一起搞了一丘2.1亩小麦和一丘1.9亩大麦高产试验地。通过试验结果表明大麦早熟三号一季亩产达843.7斤,总产1603斤。现将主要栽培技术简报如下:一、生长期及经济性状:1973年11月19日播种,11月28日出苗,基本苗每亩29.2万苗,12月12日进入三叶期,分蘖高峰是1974年2月3日,最高分蘖数每亩86.4万苗,4月5日齐穗,5月12日收割。有效穗每  相似文献   

13.
设立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命名了三个水稻早熟品种——IR_(28)、IR_(29)和IR_(30)。科学家们把对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引进了这些新的水稻高产品种。这特别会给从事小规模生产的农民带来好处,减少他们对昂贵的农药的依赖。IR_(28)和 IR_(30)的成熟期只要105天,IR_(29)115天(热带地区水稻的大部分传统品种的  相似文献   

14.
本所土壤严重缺硼,历年来油菜产量不高,曾有一甘兰型品比试验田十余个品种全部“花而不实”,颗粒无收。随着施硼防治“花而不实”难题解决后,油菜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我们在施用硼肥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栽培方法,10.26亩油菜平均亩产247.2斤,比去年亩产151.2斤,每亩增产96斤。这说明在缺硼的土壤上油菜能够高产。现把主要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婺源县许村公社仙源林场科研组针对山高水冷,水田长期冷浸,泥烂成糊,禾苗“坐蔸”,产量低的问题,进行了水稻“沟浸湿润法”栽培试验,获得了成功。一九七五年,他们在过去亩产一直不足200斤的田里试验,结果早稻一季亩产达1400多斤,晚稻一季亩产达800多斤。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冷浸田水稻产量的一项好措施。水稻“沟浸湿润法”栽培的做法是:划行栽秧,实行宽窄行栽培,即宽行1~1.2尺,窄行5~7寸,株距3~5寸,每蔸栽秧6根以上;到禾苗分蘖盛期,进行开沟培垄,用手工或工  相似文献   

16.
菜薯双季稻一年四熟的试验,在嘉兴农校实验农场进行多年,一般青菜亩产3000斤~4000斤,春马铃薯亩产2500斤左右,两季水稻合计亩产1300斤~1400斤。在浙北稻区,人多地少劳力比较充裕的情况下,以粮食生产为主体,适当扩种和套种一些经济价值高,生产效果好的作物,乃是当前落实农  相似文献   

17.
晚稻新品种“测—48”,是我省当前推广的主要晚粳当家品种。去年,慈溪县彭桥公社农科站对该品种进行了不同秧田播种量和不同插秧本数试验,在1:7.5固定的秧本田比例条件下,秧田的每亩播种量分别为40斤、80斤、120斤、160斤和200斤五个处理。  相似文献   

18.
我社地处高山区,泥炭资源丰富。去年庞山一队科技小组,在连作晚稻中进行了泥炭肥效试验,获得了13.79%的增产效果。试验田,位于海拔630公尺,沙壤土,肥力中等,供试品种台中育39,6月18日播种,7月29日移栽,每亩以20担栏肥作基肥,8月10日第一次耘田追肥,亩施泥炭250斤(每100斤燥泥炭加氨水20斤拌匀,做成圆堆,上盖稻草防雨,堆置10余天后施用),以亩施20斤氨水作对照,8月20日又各亩施肥田粉10斤,10月26日成熟。据观测,在施肥后10余天,泥炭区长势  相似文献   

19.
紫云英留种     
奉化县西坞公社塘家塔大队,通过不断实践,初步摸索到紫云英高产的规律。鲜草一般亩产都能达到7000~8000斤以上;种子亩产连续6年稳定在80斤以上,1970年亩产高达123斤,去年亩产110斤,其中科研组7.6亩留种田平均亩产高达125斤。适时播种力争苗齐苗壮适时播种,力争苗齐苗壮,是紫云英高产的基础。这个大队一般是在9月底播好,每亩播  相似文献   

20.
1976年我们和纪家汇大队贫下中农结合,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积极开展杂交水稻的制种,示范工作。在初次制种过程中,就遇到经验不足,天气不利,造成花期不遇的严重情况。我们遵循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教导,发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革命精神,努力学习,认真调查,积极补救,夺得了二九南一号A×IR_(24)组合第一代杂种亩产100斤,恢复系亩产300斤的良好收成。现将试验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