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给出了空气在倾斜平板通道中自然对流抽吸流率和换热的实验结果。试验表明,由于变物性的影响,抽吸流率随△T的变化,先是随△T增大而增加,当△T超过一定值后,抽吸流率趋于定值不再变化。实验发现,在通道倾斜角较小时(θ≤30°),倾斜通道自然对流换热强度对通道的倾斜角度并不敏感,但是随着通道倾斜角度的进一步增大,努谢尔特数明显减小。拟合了适于不同倾斜角、不同瑞利数及b/L下的准则关系式,对设计计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的实验研究,探讨了沸腾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及沿管排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内在机理.由实验结果发现管束中各排测量管的沸腾换热系数明显高于单管池沸腾的情况;管束沸腾时存在管束效应,即随管排位置增高,起始沸腾点提前,沸腾曲线上移,沸腾换热系数增大;这种管束效应在部分核态沸腾时较强,而在充分发展核态沸腾时较弱;管束池沸腾的强化传热应归因于“滑移汽泡”及“诱发自然循环对流”机制.此外,还得出了管束池沸腾换热系数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3.
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的实验研究,探讨了沸腾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及沿管排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内在机理.由实验结果发现:管束中各排测量管的沸腾换热系数明显高于单管池沸腾的情况;管束沸腾时存在管束效应,即随管排位置增高,起始沸腾点提前,沸腾曲线上移,沸腾换热系数增大;这种管束效应在部分核态沸腾时较强,而在充分发展核态沸腾时较弱;管束池沸腾的强化传热应归因于“滑移汽泡”及“诱发自然循环对流”机制.此外,还得出了管束池沸腾换热系数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4.
水平管排外降膜蒸发换热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层流和紊流两种模型对水平管外垂下液膜的强制对流蒸发换热性能进行了数值计算 .计算中 ,对管顶部的冲击滞止区和管侧部的自由绕流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坐标变换方法进行微分方程组简化 .根据滞止区计算结果确定自由绕流区的初始边界条件 ,排除了以前类似计算中人为假定计算边界条件的缺陷 .紊流计算采用壁面函数法 .计算结果和作者的单管和管排实验数据及其他研究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实验值处于层流解和紊流解之间 ,更靠近紊流解 .实验证明 ,单管和三管管排的平均换热系数十分接近 ,数值计算结果对管排中各管都能适用  相似文献   

5.
带交叉肋方形截面通道内强制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雷诺数为 5 0 0 0~ 4 0 0 0 0的范围内 ,对以不同角度 (45°、6 0°、75°)布置的、具有不同高度 (4mm、5mm)的交叉肋条的方形截面通道内的强制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对交叉布置的肋条 ,其角度越大 ,高度越高 ,对流换热增强得越明显 ,但同时阻力也大为增加 ;与平行布置的肋条相比 ,交叉布置的肋条虽能使对流换热有所增强 ,但阻力增加的程度大于换热的增加 .就换热与阻力的总体效果来说 ,在雷诺数较低时 ,交叉肋条有一定的优越性 ,但在高雷诺数下 ,交叉布置的肋条相对于平行布置的肋条并无优势  相似文献   

6.
对空气横掠不均匀排列的单排管的流动与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在小型风洞中进行.流动阻力采用总体静压降法获得而换热系数采用单管热平衡法得到.改变管排的管间距获得在不同间距下的流动与换热的准则关系式.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间距下流动阻力和换热能力变化较大,随着管间距不均匀性的增加,会出现换热系数最大值和流动阻力系数最小值,但这种现象随着雷诺数的加大而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7.
实验研究了水平圆管内插入旗形件时其后掠角对30#透平油的对流传热及流阻特性的影响。实验圆管为φ24mm×2mm×700mm的紫铜圆管,后掠角为86°,81°,76°,70°,65°五种。其它参数范围为:146≤Pr≤206,1067≤Re≤6857,0.07<cos<0.42。实验范围内,换热系数首先随后掠角的增大而上升,然后又下降,在后掠角76°左右呈现出最佳值,阻力则随后掠角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水平圆管在大空间内自然对流换热的实验与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大空间水平圆管的自然对流换热过程进行研究.实验得出圆管自然对流换热系数随管壁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拟合了实验条件下的自然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以Fluent为平台,对水平圆管在大空间内的自然对流换热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对流换热强弱取决于圆管壁面与周围流体温差的大小,温差越大,自然对流流动发展越快,最大流速越大,圆管周围空气在温差产生的浮升力驱动下形成不断上升的气流.  相似文献   

9.
针对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换热器的特点,通过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了5根换热管在自然对流、过冷沸腾和大容积核态沸腾状态下的换热特性.在相同的实验状态下,整体针翅管的沸腾换热系数是光管的2倍,是低肋管的1.6倍;在自然对流区和过冷沸腾区,低肋管的换热特性优于光管和多孔管.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压力水在水平同心套管间自然对流换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数值计算深入分析了超临界压力条件下水的强烈的物性变化及对流换热的边界条件对水平同心套管间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规律,并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采用求解原始变量的有限差分法,并利用大型通用计算程序PHOENICS,对控制方程组进行了数值求解。分析了在内、外管表面均为等壁温边界条件或内管为常热流、外管为等壁温边界条件下,同心套管间的流场和温度场;研究了强烈的变物性、内外表面温差及内管壁面上的热流密度等对内、外管壁上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在内管表面热流密度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外管表面温度所对应的内、外管表面温差及对流换热系数有比较大的差异;在某些条件下,随着热流密度的升高,尽管套管内自然对流流速增大,但是自然对流换热能力却下降。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一条700米长斜煤井上进行了天然采光试验研究工作.选矿井为试验基地,主要是把它作为窄长型地下建筑空间的代表,取得初步经验再推广到同类型的建筑空间中使用.主要采光手段是工程定日镜,研制成一台2.4米有效口径大型工程定日镜.另外还设计出几种型号的工程定日镜,并作了工艺试验,它们适宜批量生产供各类地下建筑天然采光使用.对矿井巷道内照明结果和理论估算值作了对照.还存在着光场、流场、温度场、介质消光和光谱分布变化方面一些问题,本文一一作了分析,简介了采取的部分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风机——斜轴式风力发电机。并对目前广泛应用于水平轴风力机的动量——叶素理论进行了推演,引入了“轴向推力线密度”的概念,从而建立了斜轴式风力机的气动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进行科轴机的性能计算,叶片参数的设计及优化,并为整机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另外,该模型还可以用来计算水平轴风机侧偏限速时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LINEARSTABILITYOFTWO-LAYERGENERALIZEDNEWTONIANFLUIDSFLOWINGDOWNANINCLINEDPLANE¥WangPeiguang(DepartmentofMathematics,HebeiUniv...  相似文献   

14.
采用数值方法,对恒温加热时矩形肋通道内的流动与传热进行了研究,系统地考察了雷利数、倾角、高宽比、导热壁厚度及导热系数对肋通道内自然对流的影响,揭示了矩形肋通道的换热机理与规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埋深近千米、煤层倾角的30°的区段运输平巷五点八线表面围岩收敛测量,探讨了深井倾斜煤层巷道底臌特征。其底臌是不均匀的。同时,巷道整体有按煤层倾向方向的相对转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随机介质理论出发,导出三维情形下开采倾斜煤层地表移动及变形的一系列理论计算公式,监得到许多结论。给出简化计算公式。可以预计三维情形下开采倾斜煤层地表移动及变形。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斜煤井天然采光中温度场变化的可能性作了分析,建立了数值模型。用量纲分析法和相似性理论得到了温度变化的初估值、用计算传热学方法求数值解,留待后续工作中进行。  相似文献   

18.
倾斜管内气液两相上升流动流型转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倾角为0°到20°的范围的倾斜管内气液两相上升流动的流型及其转变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6种流型间转变的机理分析,提出了实现这些转变的动力学条件。进一步导出了环状流向弹状流转变;分散泡状流向泡状流或弹状流转变;泡状流向长泡状流;长泡状流向弹状流转变的4种界线方程,并与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今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以包括四个子系统的经济数学模型和一个(0.1)整数规划模型的矿井开采系统定性参数组合优化模型为主体,配合定量参数模拟模型及计算机软件,对众多的矿井定性、定量参数方案反复迭代选优,最后用多目标决策选出再优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以石炭井一矿5#煤层上分层回采巷道为例,对缓、倾斜煤层回采巷道的4种断面形式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指出了缓、倾斜煤层和近水平煤层中,回采巷道的应力、应变分布及塑性破坏特征。提出了缓、倾斜煤层回采巷道的合理断面形状和支护方式,为工程设计和实际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