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开发高附加值的人工林桉树实木产品,采用日本学者寺沢真改良百度法,对普遍引种在中国的尾叶桉、巨桉、尾巨桉、巨尾桉、邓恩桉、粗皮桉、大花序桉7种人工林桉树木材的干燥特性进行了系统描述和测定,同时对制定的7种桉树木材的准干燥基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一研究结果为桉树用作实木用材产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微波、冷冻预处理对改善尾巨桉木材干燥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桉树木材在干燥过程中常伴有开裂和皱缩等严重的干燥缺陷,为了减少桉树皱缩等干燥缺陷,提高桉树的干燥质量和探讨皱缩的形成原因,采用冷冻处理和微波辐射两种方法对尾巨桉木材进行预处理,研究微波、冷冻处理后尾巨桉木材的渗透性、干燥速度和木材的皱缩特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不同程度改善木材的渗透性,提高木材的干燥速度,减少木材的皱缩。对照材和微波辐射材,皱缩均发生在心、边材的交接处,部分木纤维扭曲,相互挤压,细胞腔变得狭小,形成扭曲带,相邻扭曲带的木纤维向相反方向挤压、溃陷;前者扭曲带宽可达5~20个细胞,皱缩深度为0.76 mm,后者扭曲带为5~10个细胞,皱缩深度为0.35 mm;冷冻预处理材表面未见明显皱缩痕迹,细胞皱缩程度不明显,扭曲带(1~2个细胞宽)隐约可见。  相似文献   

3.
对饱水状态下的尾巨桉木材气体渗透性进行了测量,并在不同干燥条件下进行了尾巨桉板材的干燥试验,观察其皱缩规律,探讨尾巨桉木材的渗透性对其干燥过程中皱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尾巨桉木材的边心材交界处靠心材部位极易产生皱缩,尾巨桉木材边材的渗透性较大而心材的渗透性较小,当由边材向心材过渡过程中渗透性由大明显变小。当相对湿度一定时,温度越高皱缩深度越大;当温度一定时,相对湿度越低皱缩深度越大。心材部位渗透性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管孔内含有大量侵填体及导管间纹孔呈附物型的缘故。木材干燥过程的皱缩主要是由于木材内部产生的压应力,以及木材渗透性较小而产生较大的毛细管张力和水蒸气分压力差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人工林与生态环境的互作关系,客观评价尾巨桉人工林的生态功能,本研究依托南宁桉树森林生态系统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湛江桉树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以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观测单木蒸腾耗水量、林分蒸散耗水量和根系吸水来源;分析枯落物量及分解归还特征,并探讨尾巨桉纯林改培混交林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解析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规律;评估碳储量和固碳效率。结果发现:尾巨桉单木日均蒸腾耗水量1.32 mm,年蒸腾耗水量349 mm,占当年降水量的27%;尾巨桉林年蒸散耗水量占当年降水量的82%;尾巨桉林的凋落物养分归还以氮元素为主,归还总量随林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延长尾巨桉培育周期有助于凋落物分解、养分还土;纯林改培套种灰木莲(Magnoliaceae glance)的混交林能够显著改善土壤质量;广西的尾巨桉林中有维管植物120科369属584种,其中包括灌木201种、草本186种;明确中龄尾巨桉人工林白天为碳汇、夜间为碳源,其中夏季和秋季吸收固定CO2的能力最强,每日净吸收固定CO2约为11.0 g·m-2,转化为每年净固定碳约为10.9 t·hm-2。阶段性观测研究表明尾巨桉生长未吸收消耗大量水分,纯林改培为混交林可显著提升土壤质量,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随林龄增长而增加;桉树的碳汇功能强于其他主要造林树种,该结论为客观认知桉树人工林与生态环境的互作关系提供了基础资料,为优化桉树人工林经营方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科学、可持续地经营桉树(Eucalyptus)人工林以及评价桉树人工林在区域碳循环中的地位、作用和生态效益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采用平均标准木法和收获法对南宁七坡林场的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及其林下植被的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在尾巨桉人工林中,各层次生物量呈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其中尾巨桉生物量最大,处于主导地位;尾巨桉各器官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树干(64.38%)〉根(24.29%)〉树皮(5.97%)〉老枝(2.25%)〉嫩枝(1.56%)〉老叶(1.32%)〉嫩叶(0.20%)。【结论】尾巨桉的生物量主要集中在树干上,叶的生物量最少。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类试验方法,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抽提后尾巨桉木材官能团的变化,采用OCA20型表面接触角测定仪分析木材的界面性质,探索木材抽提物和抽提工艺对尾巨桉木材表界面性质的影响。通过分析尾巨桉木材抽提前后的FTIR发现,热水抽提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发生一定程度的降解,并且抽提也使尾巨桉木材超分子体系的极性基团在数量上发生了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热水、冷水抽提后,尾巨桉木材表面的接触角呈增大趋势,表面自由能降低。  相似文献   

7.
2002年3月在经过炼山同一坡面相同海拔高度的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上营造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和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人工林.2007年10~12月以灌草坡自然恢复植被作为对照,设置样方调查2种短周期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结果表明,2种短周期人工林的林下植物物种均为27种,均比对照的43种减少37.2%;对于灌木层,尾巨桉和厚荚相思人工林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比对照的减少36.4%和18.2%,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比对照的增加8.9%和27.4%,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比对照增加27.5%和36.3%;对于草木层,尾巨桉和厚荚相思人工林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比对照的减少38.1%和57.1%,尾巨桉Shannon-Wiener指数比对照的减少72.7%、厚荚相思比对照的增加29.8%,尾巨桉人工林Pielou均匀度指数比对照的减少67.6%,而厚荚相思人工林比对照的增加79.9%;尾巨桉和厚荚相思人工林的林下植物生物量分别比对照的减少40.8%和83.2%,2种短周期人工林的林下灌草植物生物量分配分别与对照的分配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PM模型模拟桉树林蒸散的适用性,掌握南宁低山丘陵区的尾巨桉林蒸散特征,为编制桉树人工林生产经营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3年8月—2016年7月连续观测南宁桉树生态站尾巨桉林的小气候和水文数据,应用PM模型模拟尾巨桉林的蒸散量,并与水量平衡方程计算的蒸散量进行比较。【结果】月和年时间尺度的干旱指数均表明南宁低山丘陵区的尾巨桉林处于湿润或半湿润水分条件;PM模型模拟的日均蒸散量为3.5 mm/d,其中最高为9.8 mm/d;月均蒸散量为96 mm,季节间蒸散量大小顺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年均蒸散量1 156 mm,占同期降水量的82%;基于水量平衡方程的蒸散量与PM模型的蒸散量差异不显著。【结论】水量平衡方程与PM模型的月蒸散量变化相似度较高,两种方法估算的尾巨桉林蒸散量差异不显著,PM模型可粗略估算尾巨桉林的蒸散量。通过提高尾巨桉林的PM模型模拟参数精度,尤其是尾巨桉林的空气动力学阻力精度,以及提高水量平衡各分量的实测精度,可进一步降低南宁低山丘陵区尾巨桉林蒸散量估算偏差,此外,研究期间的土壤含水量基本处于偏湿状态,土壤水分不成为南宁低山丘陵区尾巨桉林蒸散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9.
不同轮伐期巨尾桉人工林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轮伐期对人工林经济效益的影响,为从经济视角科学确定人工林的合理轮伐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短(7a)、中(13a)、长(21a)轮伐期的南亚热带巨尾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轮伐期巨尾桉人工林的蓄积量(Stand volume,SV)、营林成本、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NPV)和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进行分析,揭示不同轮伐期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随着轮伐期的延长,巨尾桉人工林的蓄积量持续增长,7a、13a、21a轮伐期的蓄积量分别为144.95m~3/hm~2、346.97m~3/hm~2、553.69m~3/hm~2。随着轮伐期的延长,巨尾桉人工林净现值不断增加,在12a时达到最高值(30 297.61元/hm~2),之后逐渐降低,7a、21a轮伐期的净现值分别为17 239.86元/hm~2、22 008.59元/hm~2。内部收益率在13a开始趋近峰值(53.32%),明显高于7a时的39.29%。【结论】在南亚热带,巨尾桉人工林的轮伐期确定在13a左右较为适宜,既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又可大幅提升蓄积量。  相似文献   

10.
<正>在分析橡胶木材材性的基础上,对三种规格——2cm、3.5cm和5cm厚度的橡胶木板(湿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小型干燥试验,得知橡胶木材的干燥特性和适合该三种规格的干燥工艺,还讨论了多种干燥方法及处理条件对于橡胶木材干燥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传统木建筑在结构和材料选择上的分析、解读,诠释出木建筑文化的生态思想.阐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民间广为流传的“盛木为怀”的宗教情结,表述了木建筑文化映衬出的“对称美”、“和谐美”、“生机美”、“曲线美”等建筑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未经阻燃处理的木材是一种可燃、易燃性材料,它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及室内装修用材,如不进行阻燃处理,其使用范围将受到限制,从而严重影响木材工业的发展和生存。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看,木材的阻燃技术应包括木材阻燃机理研究、适合于木材的阻燃剂研制、木材阻燃处理技术三方面。就木材阻燃处理技术而言,应包括阻燃剂侵注前的木材预处理、浸注阻燃剂、浸注阻燃剂后木材的再干燥这三个工序。如果阻燃剂不能很好地渗透到木材内部,则无论使用什么阻燃剂,均无法达到较好的阻燃效果。 利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试验设计,采用汽蒸的方式对马…  相似文献   

13.
《奇闻怪事》2013,(5):46
二战中,盟军和纳粹德国应用各种异想天开的战术斗智斗勇。德国《明镜》周刊近日引述历史学家的研究称,战争后期,德军在被占领的法国修建了一个木制假机场,盟军识破后,以木头炸弹还击,引出一场"木头对抗木头"的趣味战争。1943年底,在法国北部的莱斯坎,德军正在精心修建一座机场。这个机场是用木头建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场的设施渐渐多了起来,有木飞机棚、木油罐、木炮台、木卡车和木飞机。甚至,机场上高耸的雷达站也是木头制成的。  相似文献   

14.
木材着火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实验的方法对木材的着火过程进行了探讨,初步了解了木材在不同热源作用下着火的基本规律,找到了表征木材着火性能的关键指标为加热温度及着火时间,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最终从理论上建立起木材及类似的固相可燃物的着火模型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榄李属(Lumnitzera)红树植物的木材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详细观察了榄李属2种红树植物次生木质部的形态特征.应用Lasersharp软件测量了其次生木质部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1)榄李属植物的木材结构具有与海岸潮间带生境相适应的特征;2)榄李和红榄李生态隔离现象导致这两种植物次生木质部数量特征具有显著差异;3)榄李属植物附物纹孔的差异具种类鉴定意义;4)榄李属植物次生木质部管孔直径、管孔密度及附物纹孔的差异表明附物纹孔的结构有助于水分运输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性能更好的木器底漆,通过实验对乳液及助剂进行了研究和筛选,得出适合作为水性木器底漆的乳液为Nature-81。助剂分别为助溶剂乙二醇丁醚、消泡剂Dehydran1293与FoamStarA34、润湿剂Hydropalat140、流平剂Levelling620和增稠剂DSX2000.并通过正交试验,按照水性涂料的国家标准对研制的水性木器底漆进行性能测试和比较,得到水性木器底漆的最佳配方.检测报告表明。论文提出的最佳配方具有良好的耐水性、丰满度、光泽度、附着力、铅笔硬度和摆杆硬度.  相似文献   

17.
黄浩  何敏娟 《佳木斯大学学报》2009,27(4):481-485,492
为了解轻型木桁架的结构性能,完成了轻型木桁架规格材材性试验、胶合板材性试验、上弦与屋面板连接节点试验、单榀木桁架试验15榀及木桁架体系试验1组,得到了规格材材性统计特征、胶合板材性统计特征、上弦与屋面板连接节点连接特性曲线,单榀桁架的弹性刚度统计特征及轻型木桁架体系的整体共同工作性能,试验数据最终形成轻型木桁架结构性能数据库,用于后续的数值模拟程序标定工作和今后的相关研究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木材燃烧火焰传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借助于实验的方法,对木条燃烧火焰的传播进行了研究,获得若干有益的结论。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火焰传播速度随空间方位、几何尺寸及环境温度变化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9.
大木竹竹材物理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材性优良的毛竹等竹种为参比,研究了丛生竹种大木竹竹材的物理性能.结果表明:大木竹竹材的基本密度为0.618 g/cm3,小于毛竹的基本密度(0.765 g/cm3),而比参比的其他丛生竹密度大或与之相当;大木竹竹材气干体积干缩率为7.7%,吸水饱和体积湿胀率为18.686%,饱湿含水率为77.8%,均大于毛竹材的相应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