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备形象的“王者”风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毛宗岗评《三国演义》有“三绝”: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好绝”。刘备的描写似乎是平庸的,其实不然。《三国演义卜书“拥刘反曹”,岂能不把刘备作为描写的重心?又岂能不把刘备的人格推到“王者”的地位?作者早是如此做了,而读者不知,或者因为历史的隔膜以为他做得并不成功,实在是一个误会。这个问题应当做一篇长论。但是,笔者却只是想就个别的材料发些议论,算做把问题提出来。我总的看法是:《三国演义》是按照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标准写刘备的,不仅曹操是他反面的衬托,诸葛亮、关羽等也是映衬他的…  相似文献   

2.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蜀国的创建者和首脑人物,在当时就受到较高的评价.鲁肃说:“备,世之枭雄也。”程昱曾对曹操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连曹操本人也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认为刘备是天下仅有的“英雄”。后世论者也多对他持褒奖态度,如韩国磐认为“刘备颇具才能,也善于笼络人心。”刘备三顾茅庐而得孔明,也传为千秋美谈。本文认为,刘备有其雄才大略的一面,同时也有其暗弱的一面,即他本人并不具备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各种素质和魄力.也正是他这种缺陷,使得已有一定规模的蜀汉政权由兴而衰,江河日下,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一、少年曹操之迷少年时代或弱冠以前的曹操是一片空白,而在这片空白中,又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迷,历千年而未悟。《三国志·武帝纪》说他“不治行业”。注引《曹瞒传》说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似乎少年曹操,但知游手好闲。这带来了许多问题,既然少年时代的曹操“不治行业”、“游荡无度”,那么,他何以能“博览群书?”(注引孙盛《异同杂  相似文献   

4.
<正> 论及三国用人方略,一般都称道曹操“唯才是举”和刘备“三顾茅庐”,而很少提到孙权“知人善任”。早在孙策临终时就对孙权作了高度的评价:“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由于孙权“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使内部很不稳定的吴国统治维持了较长的时间。王夫之说过:“蜀汉之义正,魏之势强,吴介其间,皆不敌也,而角立不相上下,吴有人焉,足与诸葛颉颃,魏得士虽多,无有及之者也。”他由此得出“能用人者,可以无敌于天下”的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5.
曹操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曾批驳过对曹操的传统评价。他说:“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曹操说:“汉未,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  相似文献   

6.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影响颇大的一次战争。在政治上,它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在军事上,它不仅是我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范例,而且是一群小将打败一位老将的壮举。当时曹操五十四岁,身经百战,声名显赫,而诸葛亮只有二十八岁,鲁肃三十六岁,周瑜三十四岁,刘备四十八岁,孙权二十七岁。从整个战争来看,刘备并没有起多大作用,战争的决策人是孙权,谋划者是鲁肃、诸葛亮,周瑜不仅是谋划者,而且是卓越的指挥者。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三国时代,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这形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段故事,描写曹操行刺董卓未成,逃亡到他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晚上,曹操听见后堂有人说话:“缚而杀之,何如?”曹操在亡命中,思想处于高度警惕的状态,时时都在防备别人的告发和官府的搜捕,所以一听见这话就以为吕氏一家人要害他,思忖:“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于是杀尽吕氏一家。直到后来看到一只绑着待宰的猪,才知误杀了。这个例子清楚地说明语境同语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过去的学者,尤其是那些与社会学的研究有紧  相似文献   

8.
程树德 《海峡科学》2007,(3):F0002-F0002,F0003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戎马半生,仍然寄人篱下,于是到南阳卧龙冈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孔明早已设计好了一个蓝图,他说:“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刘备大喜,遂依这隆中对而行,多年以后果然创造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论诸葛亮的将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诸葛亮隆中定策,佐刘备创立基业,鼎足而三。刘备薨后,又辅佐刘禅,外抗强敌,内修政理,以身率下,忠公体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难能可贵的人品和治国安民的才干,深为当世人所景仰。陈寿在西晋朝,奉命定诸葛亮《故事》,在给晋武帝的上言中论诸葛亮云:“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并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传评中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此论一出,争议迭起;同书裴注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以三大战役为分界点,把整个故事划为四个板块,而这四个板块的连接则是由小说中的“小人物”来完成的,我们在这里称之为“过渡”人物。这些人物不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那样吸引我们的眼球,但正是他们的存在使得整部小说浑然一体,显示出一种严整而流畅的艺术结构之美,也使读者能充分感受到阅读过程中的乐趣。  相似文献   

11.
随手写来     
“自由世界的良心”匈牙利反革命罪魁纳吉及其伙伴八人,已经由匈牙利政府分别判处死刑和徒刑。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都说是应该的,实在大快人心。但资产阶级分子和帝国主义国家政府却皱眉、叹息而至于狂吠了。这也可见是非之间的两条道路的斗争。而美国的总统艾森豪威尔却说:这件事震动了“自由世界的良心”。什么是“自由世界的良心”呢?用艾森豪威尔自已的话来说,能颠复别人国家的政权的,就是自由世界的“良心”。据美联社电,有人问艾森豪威尔:鉴于纳吉的处死,他是否仍然认为应当向“铁幕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他回答  相似文献   

12.
对联,俗称对子。它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对仗工巧,音调和谐,并且与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相结合,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部分。 对联起源于书桃符。《后汉书·礼仪志》说:“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止恶气。”至于在桃符上题对子,则是自西蜀孟昶始。梁章钜《楹联丛话》云:“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长春’一联最古。”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云:“楹联始蜀孟昶‘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十字。”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多有记载,如张唐英《蜀梼杌》说:“蜀还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平,朝迁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书育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再没有像教师一样能给予他的学生一生的影响,而他生产的“产品”是绝对不允许有“瑕疵”的,否则将成为潘多拉盒子释放的“害虫”。伤害的不仅是个人的灵魂,而且是社会的有机体及其未来发展,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传道,更是在铸魂,“立德”乃师之魂。  相似文献   

14.
1958年10月20日,以乃沙立·他纳叻为首的军人团在泰国发动了第二次“政变”,这次“政变”是他在1957年9月16日发动的第一次政变,把銮披汶政权推翻后差不多刚满一年的时候发生的。这次“政变”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它和美国有什么关系?要了解这些问题,应该从乃沙立上台以后一年来泰国的政治经济情况的变化去求得解答。诺言兑现不了乃沙立集团在1957年9月推翻銮披汶内阁而掌握政权之后,曾标榜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发展国家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甚至宣称“不靠外债”、“自力更生”。但实际上它却继续参加美国的军事集团、维持庞大军备和增加军事开支、继续依赖美“援”来解救财政经济的困难。结果怎样呢?国家财政经济困难的情况不仅无  相似文献   

15.
王粲论     
一在建安七子中,王粲(177—217)至少有四个引人注意的特点:一是年龄最小,孔融比他大二十多岁,不折不扣长一辈,其余五子也都比他年长。二是出身最高贵,其先世在东汉历任高官,地位显赫,为其余诸子所不及。三是其余五子都是曹操罗致而来,唯有王粲是自己送上门去的。曹植在《王仲宣诔》中说:“我公奋钺,耀威南楚。荆人或违,陈戎讲武。君乃发义,算我师旅。高尚霸功,投身帝宇”,这是合于实际的。四是王粲投奔曹操以后,在各个方面跟曹操跟得很紧,不仅与时时托病休息的徐干、一度被曹操关押起来的刘桢二人大异其趣,就是跟阮瑀、陈琳二位相比,也显得更加热衷,巧于迎合。王粲为曹操歌功颂德  相似文献   

16.
蜀、吴关系历来是研究三国史的重点.在研究诸葛亮的对吴政策时,一般人笼统地确定为“联吴”政策,其中穿插了一小段交恶时期.然而笔者却有不同看法,认为诸葛亮后期的对吴政策不是“联吴”,而是“稳吴”,二者有着质的区别.并且“稳吴”政策是一种失败的政策.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发表意见,倘有不当之处,诸方家不吝指正。诸葛亮甫出草庐,就在著名的《隆中对》中确定了“联吴”政策.强调要“外结好孙权”以为庆。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所制定的政策是正确的.正是与孙吴联盟,才在赤壁一举击败曹操,使无寸土之地的刘备得以进据荆州,…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史观是现在最时髦的一种学说。国际战争,阶级冲突根本都是饭碗问题。这个解释何等清楚,何等简单,何等痛快!英国人说我们反对英国是为几个卢布。你相信吗?这次欧战中死的千万多人都想在战场上找饭碗吗?还是望死后他们的子孙都能作富翁吗?有人说抱经济目的者是主动份子,无经济目的者是被动份子,被动者何以被动?难道以公济私的人都是有知识的,以私济公的人都是无知识的吗?有人说所争的利益非个人的,乃国家的。那末,个人为什么要为国家牺牲生命财产?只不是因为他心目中看国家比自己还贵重吗?这个看法是他的人生观。这是精神界的现像,非物质…  相似文献   

18.
<正> 曹操,无论是在历史上,或是在《三国演义》中(以下简称《演义》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陈寿著《三国志》颂历史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后学罗贯中”《演义》里的曹操,却长期以来被憎恨、鞭笞,批操文章屡见不鲜。《演道》曹操落得个骂名,究竟是谁造成的?有同志说是作者。笔者觉得此见地值得探  相似文献   

19.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一千多年来,研究者不乏其人。其中以王嗣爽在《杜臆》中说的最中肯。他说:“上数章诗,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公往来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年之泪。”这真正触到了诗人创作的奥秘。 “非亲见不能作” 为什么《三吏》、《三别》“非亲见不能作”呢?因为它真实。“意翻空而易奇,言徽实而难巧。”把安史之乱给战地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真实地表现出来,比想落天外,梦笔生花要难。由于“诗缘情”的特征,诗人不能靠对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取  相似文献   

20.
论曹植诗     
(一) 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而这个高峰的出现,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丕(子桓)植(子建)都有着莫大的功绩。所谓“建安七子”,就都是那时负盛名的文学家。子桓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