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种新型双频微带天线的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减少无线通信中的干扰,并满足多个无线通信系统实现多系统共用和收发共用,天线需在宽频带及不同频段下工作。分析并设计了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双频微带天线,采用电磁仿真软件HFSS 10.0对所设计的天线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天线工作的频段分别为1.67~1.84 GHz和233~253 GHz,且天线的相对带宽分别达到9.71%和8.23%,天线可以作双频宽带天线,用于射频通信系统中。  相似文献   

2.
智能天线技术是应用于TD-S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智能天线系统从接收信号中获取方向信息,通过DSP算法动态地产生波束,实时地跟踪移动用户的运动,从而达到有效抑制干部,增加系统容量的目的,与传统的天线系统相比,智能天线能有效地消除邻近小区的干扰,简要介绍智能天线的概念,并提出一种新颖的用于智能天线系统的时空联合检测算法,同时给出该算法对于TD-SCDMA系统上行链路在室外环境下的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3.
对平行双缝微带天线进行了理论分析,设计了一种平行双缝的双频微带天线,并利用仿真软件HFSS 10.0对天线的特性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天线驻波比VSWR≤2.0时,该天线工作的频段分别为1.77~2.17 GHz和2.71~2.94 GHz,且天线的相对带宽分别达到20.31%和8.12%,天线的整体辐射性能良好,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所设计的天线可以作为双频宽带天线,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  相似文献   

4.
对平行双缝微带天线进行了理论分析,设计了一种平行双缝的双频微带天线,并利用仿真软件HFSS 10.0对天线的特性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天线驻波比VSWR≤2.0时,该天线工作的频段分别为1.77~2.17GHz和2.71~2.94 GHz.且天线的相对带宽分别达到20.31%和8.12%,天线的整体辐射性能良好,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所设计的天线可以作为双频宽带天线,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  相似文献   

5.
刘昊 《科技资讯》2010,(10):10-10
智能波束成型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智能波束成型技术引入空分多址方式,利用信号不同的空间传输路径,将相同频率、相同时隙、相同地址码的信号区分开来,有效地增大了系统容量,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本文对阵列天线多阵元的智能波束成形模型进行了仿真,并分析了其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普遍采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智能天线可以有效的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 ,克服共信道干扰等日益严重的问题。由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站系统普遍采用的是圆形阵列的接收天线 ,所以本文从实际需要出发 ,给出了相应的基于 ESPRIT的 DOA估计和波束赋形算法并根据该算法在衰落信道模型中的性能仿真结果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7.
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普遍采有的关键技术之一,智能天线可以有效的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克服共信道干扰等日益严惩的问题.由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站系统普遍采用的是圆形阵列的接收天线,所以本文从实际需要出发、给出了相应的基于ESPRIT的DOA估计和波束赋形算法并根据该算法在衰落信道模型中的性能仿真结果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8.
徐宁宁 《科技资讯》2009,(11):15-15
在已经商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正在酝酿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为提高信道容量和传输速率以及通信质量,这2种系统都涉及到了MIMO多天线阵列无线传输物理层体系结构这项关键技术。凭在提高频谱利用率方面的卓越表现,MIMO和智能天线成为4G发展中炙手可热的课题。本文采用智能天线与MIMO系统结合,讨论了MIMO技术的优点和未来智能天线的发展趋势同。  相似文献   

9.
波达方向(DOA) 估计是智能天线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技术之一。在本文中,通过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回归技术对信号的波达方向进行估计,这种方法经过训练以后,可以识别在训练样本里的和未知的信号的到达方向。仿真结果可以证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采用阶跃阻抗谐振器(SIR)设计双频天线的方法.通过建立天线的传输线模型,得到了双频天线的工作频率与传输线特性的关系式.然后,利用该方法设计了一个2.4/5.2 GHz的小型化双频天线,其结构尺寸由工作频率直接综合得到.同时用电磁全波仿真,优化了天线的馈电位置.所实现的天线尺寸为29.3 mm×7.7 mm,相当于0.5λ×0.125λ.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采用阶跃阻抗谐振器设计双频天线的方法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与常用的微波天线相比,微带天线具有众多优势,但是其频带窄的特性又严重限制了它的应用.本文设计了一款具有阶梯形介质板的微带天线,通过电磁仿真软件HFSS10.0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天线可实现双频工作,有效地扩展了天线的带宽.在文中详细介绍了该天线的设计过程,以及多个参数对天线性能的影响效果,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天线波束方向形成是智能天线中的一项重要技术。经典的波束形成算法多涉及复杂的矩阵运算且收敛速度慢。因此本文提出将遗传算法应用于阵列天线波束形成中,并以一维均匀直线等幅天线阵波束方向主瓣位置控制为例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验证了遗传算法在得到满意解情况下,运算更加简单收敛速度快。实际应用表明,基于遗传算法的天线波束方向形成技术是切实可行的,且具有很好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13.
TD_SCDMA标准采用了智能天线技术,提高其定位精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8阵元智能天线CDMA系统,提出了一种测向定位新方法.该方法根据预多波束智能天线的特点,利用接收信号的功率特性估计移动台方位角.该系统大大提高了同时定位用户数,计算复杂度小,适用于TD_SCDMA系统定位.仿真表明该系统定位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实现双频技术的分析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紧凑单馈的双频天线。该天线采用单层微带馈线和开缝接地板构成,分别印制在介质板2侧。天线的面积只有20×26 mm。天线的工作频段分别为2.40~2.53 GHz和5.00~5.96 GHz,同时,运用HFSS10电磁仿真软件对影响工作频率的参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最后对制作的实物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提出的天线仅改变了接地板的结构就可实现具有小型化和双频段的特性,适用于无线通信领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智能天线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可以有效地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改善系统的信噪比。智能天线的自适应波束成形中,有多种不同的自适应波速成形算法,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使用MMSE算法的波束成形器,因为使用MMSE接收机在静态(或者恒参)信道中,MMSE接收机的性能比较好。文中首先简单介绍智能天线技术,然后通过对MMSE算法和MV算法,设定条件进行仿真对比,来阐述MMSE算法的优势和选择它的场合。  相似文献   

16.
沈细荣  郭爱煌 《应用科技》2009,36(10):27-30
多频天线能适应不同网络的要求,是无线通信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为达到产品设计及成本的要求,提出了一种新型WLAN宽带双频平板天线,天线以FR4为基材,采用寄生振子与开矩形槽.应用Ansoft HFSS软件,对天线尺寸进行设计和优化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天线在IEEE802.11b/g(2.4GHz)相对带宽为33%,IEEE802.11a(5GHz)相对带宽为28%;而且缩减了天线尺寸,提升了使用带宽,达到了宽频天线的要求,完全适于WLAN系统应用.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一种应用于GSM900MHZ/DCS1800MHZ频段的小型化双频微带倒F天线。采用HFSS电磁仿真软件对天线进行了仿真及优化,天线尺寸为28mm×25mm×6mm,实现了减小天线尺寸的目的,满足了无线通信终端设备小型化的要求。同时,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双频微带天线性能良好,符合移动通信标准,具有良好的应用性能。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共面波导传输结构的诸多优越特性,如低剖面、重量轻和低成本等,共面波导结构成为一个研究的重点.首先,给出一个共面波导馈电的双频天线结构,并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得出了工作频率与几何尺寸的定性关系;接着,介绍了时域有限差分法对共面波导馈电双频天线进行仿真计算时的一些关键技术,如激励源的设置,完全匹配层的设置和近远场外推技术,特别是激励源的设置,引入了模式匹配的激励设置方法,与传统激励源的设置相比,减少了计算时间与内存的需要;最后,给出了天线特性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满足了双频天线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电场分布证明了双频工作的机理,对此种天线设计参数选取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3G技术业已成熟,商用在即.其中智能天线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文章简要地介绍了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同时分析了智能天线技术的优点和它在3G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迅速增加的业务量和越来越紧张的频谱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3G中采用了一种关键技术——智能天线技术,智能天线可以在现有频谱资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频谱利用率,增加通信容量,进而提高通信质量。本文介绍了智能天线的原理与优势,并简单阐述了其在下一代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