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方心芳 《科学通报》1956,1(7):73-73
这一工作简报是1955年测验用特别方法保藏菌种的结果。菌种保藏的目的,不但使它不死,而且要使它不生变异。可是我们保藏的菌种太多,有1800株,而工作人员有限,因此在测验变异方面,只能限定于少数有经济价值的菌种。一霉菌保藏试验用土壤及矿油的方法保藏了586株霉菌,其中大部分为曲霉(Aspergillus)(260株),其次为根霉(Rhizopus)、毛霉(Mucor)(141株)、红曲霉(Monascus)(23株),以及青霉(Peni-cillium)等其它菌类一百多株。  相似文献   

2.
錢存柔 《科学通报》1956,1(12):41-41
一般定向培育微生物的方法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連續不断地移植与培养。微生物受到新环境的影响后,逐漸改变自已的特性,最后成了一个新的变异型。在新的环境下,微生物个体特性改变的速度是不一致的,(見附圖1)。但是通用的方法是在移植时將这些变异速度不同的細胞混合种植于新的环境中,依靠培养环境促使变异快的个体繁殖增多,使变异慢的个体逐漸减少。在这样的  相似文献   

3.
自从2013年以来,中国霾事件频发,霾污染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霾污染的本质是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大气颗粒物的生物成分(即生物气溶胶)与其化学成分一样,不仅对空气质量和人群健康具有潜在威胁,而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大气物理化学过程也具有间接影响.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大气颗粒物的生物成分及其性质的研究相对滞后,尤其是对霾污染天气大气颗粒物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丰度及其时空变异特性等基本科学问题认识不足.因此,本文综述了目前霾污染天气大气微生物气溶胶的研究现状,结合我们的研究着重阐述了在不同霾污染程度下生物气溶胶的浓度、粒径分布与群落结构特性,以及空气污染和环境因子对生物气溶胶分布的影响机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未来霾污染过程生物气溶胶研究应主要开展的5个方面的工作展望,以期为深入理解霾天生物气溶胶的来源、变化机理以及评估不同空气质量的健康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突变研究,特别是细菌中转化、有性过程和转导现象的发现和研究,对整个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有关的技术也已在微生物育种工作中开始被采用。但是因为不是所有微生物都存在有性过程、转导和转化现象,而且即使某种微生物存在上述现象,也并非这个种内所有的品系都能进行有性杂交、转导和转化。所以许多重要的生产菌种和病菌的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工作受到了限制。在丝状真菌中曾经发展了通过异核体来研究准性  相似文献   

5.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镶黄旗呼日敦高勒嘎查牧场内牛、山羊、绵羊、马、人的粪便和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Pac Bio SMRT测序平台对细菌16S rRNA基因全长进行测序,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人畜肠道微生物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评估.结果发现,人畜肠道菌群均以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优势菌门,而土壤以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人畜以梭菌属、拟杆菌属为优势菌属,而土壤以Blastocatella和芽孢杆菌属为优势菌属.在种水平人以Escherichia/Shigella dysenteriae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为优势菌种,而4种家畜的优势菌种均为Oscillibacter valericigenes和Eubacterium coprostanoligenes.土壤以Blastocatella fastidiosa和Bacillus longiquaesitum为优势菌种.比较各样品α多样性发现,人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食草动物.通过主坐标和层次聚类分析发现可将6种样品分为:组1(人)、组2(马)、组3(绵羊、牛、山羊)和组4(土壤)4组.本研究对差异OTU进行比对分析探究了造成该分组的原因.因此本研究揭示了土壤、人和家畜肠道微生物组成和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生境中微生物多样性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蔡慎 《世界科学》2007,(12):40-41
21世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在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发展生物技术和制品离不开对信息与基础数据库的开发。美国每年对生物技术研发领域投入约400亿美元,其中包括用于微生物资源库的建设。美国拥有21个微生物资源库,保藏约21万份培养菌,世界第一①。微生物资源库及其拥有的菌种株苗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生物技术开发潜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科学通报》1974,19(1):34-34
本文简要报道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碱性蛋白酶制剂研究的部分结果。菌种的筛选、纯化和鉴定在1963年土壤微生物区系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初筛,1970年从我国森林土壤中筛选出六株产碱性蛋白酶较强的菌株  相似文献   

8.
《人工诱发元麦根瘤的微生物分离检验初探》一文是对王曼新同志人工诱发根瘤的又一科学验证,是从微生物分离方面进行的。它与电镜检查(本刊4卷11期)取得一致的结果,证明瘤中具有根瘤菌、放线菌、外生菌根真菌等有益菌种,一般认为这些菌类都是具有固氮活性的。其中也包括了排除农杆菌的实验,这样就从正反两方面比较更完整的验证了王曼新同志人工诱发出来的根瘤系属固氮菌类。  相似文献   

9.
关颖谦 《科学通报》1988,33(5):399-399
微生物天门冬酰胺酶对多种癌症如白血病、淋巴肉瘤和癌肉瘤等均有疗效,对各种急性白血病效果最佳。自六十年代以来治疗上应用的天门冬酰胺酶都来自大肠杆菌,疗效虽好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近年来发现能产生天门冬酰胺酶的菌种还有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粘质赛氏杆菌(Serretia marcescens)和琥珀酸弧菌(Vibrio  相似文献   

10.
含TNT废弃物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几种以生物为基础的处理TNT污染土壤的技术。分析了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厌氧微生物生物处理技术、土壤泥浆反应器、堆肥、植物生物救治作用,植物共生菌以及表达微生物降解酶的TNT转基因植物均已用于TNT的生物降解,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对炸药污染物的去除比好氧技术更有效,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研究对炸药具有特殊降解能力的微生物、酶的微观结构和生化性质是当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沿之一。  相似文献   

11.
短讯     
《科学通报》1957,2(20):640-640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最近建立了以下一些机构:民族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由刘春任主任委员;原实验生物研究所北京工作组改建为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是贝时璋;原古脊惟动物研究室改建为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由杨锺健任所长;原动物研究室改建为动物研究所,所长是陈桢,副所长是刘矫非;原海洋生物研究室改建为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是童第周,副所长是曾呈奎、张玺和孙自平;以原菌种保藏委员会为基础,建立了北京微生物研究室,由方心芳任研究室的副主任.  相似文献   

12.
王寅章 《科学通报》1973,18(3):104-104
引言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可以制造很多东西,例如酒精、乳酸、抗菌素、酶、蛋白质等等。代谢可分为同化代谢、异化代谢,以及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等等。上面所列举的,都是某代谢的末端产物,即不是“排泄物”就是体成分。菌种的筛选和改良,以及发酵条件的改变,往往引起发酵产物的质量和数量的重大变化,而成为获得新产品和提高产量的有力手段。但很多代谢的中间产物,单纯依靠这些手段是达不到大量积累的目的。主要是因为一个代谢中,前  相似文献   

13.
庄增辉 《科学通报》1973,18(5):205-205
在微生物遗传育种里,运用诱变因素造成遗传性的变异,即所谓的突变,这是应用较广的育种手段之一。为什么会引起突变呢?这是大家感兴趣的,更是育种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知道了突变的本质,就可以逐步的减少盲目性,比较有目的进行育种工作。本文就近十多年来有关突变的分子机制的了解,作一简要的介绍。从遗传的物质基础,DNA的分子结构,突变的类型,涉及主要诱变因素(如结构类似物、羟胺、亚硝酸、吖啶类、烷化剂、紫外线和电离辐射)的作用方式,最后强调必须从细胞整体来考虑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科学通报》2021,66(20):2573-2589
塑料由于具有易于加工、运输和储存以及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同时也增加了其进入自然环境并在环境中长期停留的可能性.环境中的塑料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作用下可发生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其中,生物降解既是塑料不可避免的环境行为之一,也是环境友好型塑料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因此,探究塑料的生物降解更加具有现实和生态意义.本文首先详细总结了动物、植物、微生物和酶对塑料的生物降解过程,然后进一步归纳并揭示了塑料的生物降解机理.动物和植物对塑料的生物降解均与微生物和酶相关.微生物首先定殖在塑料表面形成生物膜,然后分泌胞外酶或胞内酶将塑料分解为分子量较低的低聚物、二聚体或单体,它们可以被微生物作为碳源而吸收,最终矿化生成CO_2、CH_4、H_2O等.此外,本文深入分析了影响塑料生物降解效率的关键因素,包括塑料种类、玻璃化转化温度、表面亲疏水性等自身性质,动物、微生物和酶的不同种类和性质,以及温度、氧气含量、太阳辐射等环境因素.同时,还讨论了塑料生物降解产物的环境行为,塑料经生物降解后产生的小尺寸碎片和低聚物以及释放的增塑剂等具有不同程度的生态毒性.最后,本文对塑料生物降解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建议和展望,为探明塑料的环境归趋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冯兰庄 《科学通报》1957,2(20):635-635
土褐曲霉(Aspergillus terricola 菌号3.374)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研究室从保存的百余株黄褐及黄绿色的曲霉菌株中找到的蛋白酶活力特别强大的优良菌种。由于蛋白酶活力比其他曲霉高出3—5倍,因而如能利用它来制造酱油就可以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不过这种士褐曲霉具有制曲困难及发酵气臭不良的缺点,必须设法加以克服。现经多次试验,得出如下结果:  相似文献   

16.
金微素是由一种放線菌金微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产生的代谢物质。过去为了提高抗生素的产量,曾经利用强烈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菌种以引起变異,或以各种不同的营养物质去饲喂,并寻找抗生素的前体;一旦找到了有效的变种或营养物质或前体或刺激剂,就广泛利用,不问是不是属於同一个代谢类型的微生物,也不问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这类工作虽然曾获得了一些成绩,但像这样脱离了生物本身的规律去处理一个具有生命的个体,使它们服从於人类的利益,显然是没有前途的。米丘林学说告诉我们:从发育过程和外界环境条件统一性的观点上出发,要控制有机体的任何一切代谢物质的产生,必须首先瞭解有机体在  相似文献   

17.
人体可以不接触物质而影响物质,改变其分子性状;人体发出的气功外气甚至能影响生物体的遗传特性。虽然对气功外气的物质性还有着喋喋不休的争论,虽然对人体的奥秘还探索得远远不够,但我国的人体科学工作者,已经将气功研究成功地应用于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从而创立了一项前所未有的生物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8.
奇云 《世界科学》2001,(3):20-21
就在我们不断攻克现有的疾病时 ,在新世纪时刻陪伴我们的一颗颗新“定时炸弹”已经悄然准备就绪 ,它们就是天然或者人造的新型病原微生物。今天 ,新病毒正走出大自然“发现”人类。在医院和丛林诊所里 ,异常强大的变异细菌不断出现 ,人类根本来不及找出对付它们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究竟利用煤岩中的哪些物质并通过何种具体途径形成次生生物气,煤层中是否含有丰富的此类物质可形成大量的次生生物气,是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在多方面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气体同位素示踪、煤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与煤热模拟产气实验等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综合性研究.结果表明:次生生物气形成的具体途径是微生物还原CO2;产次生生物气的煤层具有遭受过微生物降解的特征;热成因气态重烃亦经历了微生物的改造并有可能形成微生物成因CO2;煤在热演化过程中可形成大量的CO2、较多的H2和一定量的气态重烃,加之微生物成因的CO2及煤层水,都可成为次生生物气的直接母源物质.故可溶有机质与气态重烃等组分都可为其他微生物所利用并最终形成次生生物气的母源先质.中低热演化程度的煤层中这些组分丰富,应是形成和寻找次生生物气的主力煤层.  相似文献   

20.
《科学通报》2021,66(3):273-283
自然界中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网络结构非常复杂,并且难以进行可重复、可控的扰动实验.在实验室里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构建起来的合成群落具有适中的复杂度和较高的可控性,可以作为数学模型和复杂生态系统研究之间的桥梁.合成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方法遵循"设计-构建-测试-学习"为核心的合成生物学理念,以人工设计和构建的群落为实验对象,结合定量模型和基因组测序等组学技术,探索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规律.在应用方面,基于合成群落的研究对于如何控制和改造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标是通过构建具有可控功能和稳定性的微生物群落来解决人体健康、农业和工业生产、环境治理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