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海产鱼类半尾类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尾类吸虫(Hemiuroidae Faust,1929)种类很多,据 Yamaguti(1971)记载,共有9科42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鱼类寄生虫,少数寄生于两栖和爬行动物。过去我国的曾省(1935),郎所(1963),顾昌栋等(1964、1965、1979),唐仲璋等(1981),汪溥钦(1980)  相似文献   

2.
叶形吸虫(PhyHodistomum Braun,1899)属于蛇颈科[Gorgoderidae(Looss,1899)],叶形亚科[Phyllodistominae(Nybelin,1926)]。其种类很多,已知有100多种,主要寄生于鱼类的膀胱中,进行为害,少数寄生于丽栖类。我国巳报道的鱼类叶形吸虫有21种,见表一。近年来,我们在福建各地进行鱼类寄生蠕虫调查,检得叶形吸虫有13种,其中有6种是新种,兹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武夷山脊椎动物寄生蠕虫一百二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我们在武夷山地区检查一部分脊椎动物,检得寄生蠕虫。经初步鉴定,有120种,分隶于61科96属,其中有半数是禽畜寄生虫,半数是鱼类、两栖和爬行动物寄生虫。兹将名称记述如后。一、盾腹科 Aspidogastridae Poche,19071.中国杯盾吸虫 Cotylaspis sinensis Faust et Tang,1936宿主:鳖 Amyda sinensis2.东方簇盾吸虫 Lophotaspis orientalis Faust et Tang,1936  相似文献   

4.
福建嗜眼科吸虫种类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嗜眼科(Philophtalmidae Travassos,1918)吸虫是禽类寄生虫,其中某些种类系寄生于宿主眼中致病如我省沿海尤其闽南地区的鸡嗜眼吸虫(Philophthalmus gralliMathis et Leger,1910)在许多鸡、鸭中流行产生严重病害。此外,本科吸虫中尚有种类是寄生在禽类的泄殖腔及肠管等部位如平睾亚科(Parorchiinae Lal,1936)吸虫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脊椎动物寄生吸虫的种类,过去研究报道很多,有杨复曦(1959,1962,1965)在广东进行鸟类寄生吸虫的调查;李敏敏等(1978)、汪溥钦(1980)、林金兰(1981)发表两栖爬行类寄生吸虫的研究报告;唐仲璋等(1941,1962,1964,1979)则较全面研究福建各种脊椎动物寄生吸虫。近年来,我们在福建各县及其他一些地区作动物资源调查时,亦检得一些种类,经初步鉴定有14种,分隶于10科、10亚科、14属,其中有1新属、8新种,3种为我国新纪录,兹报告如后。标本保藏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6.
蛇类寄生蠕虫的调查研究,在国内报导不多,尤其是寄生吸虫报导更少。就我们看到的文献只有三篇。一是华理斯(Wallace F.G.)于1936年在广东蛇类中发现二个新种寄生吸虫,定名为不对称环宫吸虫(Encyclometra asymmetrica Wallace,1936),和广东显颈吸虫(Saphedera cantonensis Wallace,1936);二是Tang.C.C.于1941在《福建鸟类、爬行类  相似文献   

7.
吸虫和绦虫两者种类繁多,寄生广泛,常对人、畜、鸟禽和鱼类等动物造成危害和广泛漫延。严重时可造成宿主大批死亡。其中尤以淡水鱼类和鸟禽类受害较深。例如矛形剑带绦虫是鹅的主要敌害,常使饲养的雏鹅大批死亡。九江头槽绦虫是鲩鱼等的主要致病和死亡的原因。吸虫寄生于各种脊椎动物,对各组织、器官都可造成危害,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减低产卵量和肉质低劣,重者亦可造成死亡。因此,这些寄生虫给养殖  相似文献   

8.
片形吸虫(Fasciola sp.)是严重危害畜牧业的世界性分布的寄生虫之一,常可寄生于人体。近些年来国内外对片形吸虫的细胞学、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发展得很快,先后报告了片形吸虫染色体的二倍体型、三倍体型及二倍体与三倍体混合的镶嵌型(Y.Sakaguchi,1980)。最近作者发现同一个细胞染色体的体臂既有双价,又有单价的,它们  相似文献   

9.
通过解剖镜检分析了长白山地区中国林蛙寄生虫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长白山林区中国林蛙寄生虫为线虫3种(Rhabdia bufonis、Cosmocercella sp、Oswaldocru sp)、吸虫3种(Rowsbiella tineri、Pelystoma integerimrn、Pelystoma ocellatrm),分别隶属5科5属;其主要感染肺线虫Rhabdia bufonis和肠道寄生虫Oswaldocru sp,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56.66%、4.87和67.33%、9.25;不同种类寄生虫在长白山林区林蛙体内分布有一定规律,不同种类寄生在适宜自身的生态环境中,表现出寄生部位及感染寄生虫的专一性;长白山林区林蛙寄生虫的感染率和强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不同地点中国林蛙的寄生虫感染率及感染强度普遍较高,不同地点不同种类寄生虫的感染率及强度存在差异;雌、雄林蛙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除了葡萄糖和糖原这两种最常見糖类之外,海藻二糖巳在許多无脊推动物找到。糖类常作为动物的主要能源而在代谢中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寄生蠕虫多行无氧或有氧酵解,而糖是无氧代謝的最好能源,并且在酵解中糖中所含能量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增加了糖的消耗量,因此糖代謝在寄生虫占据特殊重要的位置。为了研究糖类在无脊推动物体內的代謝,有必要先对动物器官中各种內源糖的种类与含量进行测定。本文报告了对牛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blanchardi),长形菲氏吸虫(Fischoederius elongatus),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三种寄生虫,和背角无齿蚌(Anadonta woodiana),褐云瑪瑙螺(Achatina fulica),樟蚕(Saturnia pyrectorium)幼虫三种自由生活无脊椎动物內源总糖、糖原、葡萄糖和海藻二糖等的测定結果。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家鸭光口科吸虫及其病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寄生于我省家鸭的光口科Psilostomidae吸虫4属11种,其中2种为国内新记录;发现淡水虾类充当福建光孔吸虫新的第二中间宿主,首次报道杯叶科Cyatho-cotylidae的囊蚴寄生于福建光孔吸虫裂蚴体内;种不同科的吸虫蚴虫寄生于蚴虫属罕见寄生现象;对单睾球孔吸虫和福建光孔吸虫的流行病学、病害和防治作了叙述;试验表明硫双二氯酚是治疗本病的高效、低毒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我们于1981年经初步调查,报告武夷山脊椎动物寄生蠕虫120种,其中寄生吸虫61种。近年来我们继续进行采集,又检得过去未经报道的吸虫50种,分隶于12科21属,其中5种是新种,1种是我国新纪录,兹记载如后。新种模式标本藏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13.
福建几种鸟类寄生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我国鸟类的寄生吸虫,唐仲璋(1941、1979),陈心陶(1954、1956、1965),顾昌栋等(1958、1965、1973、1979),汪溥钦(1959),杨复曦(1959、1962、1965),金大雄(1963、1976),王耕南(1963),沈守训等(1964),李敏敏等(1973),柯小麟(1976),Faust(1966)等人先后进行了研究,并有书面报告。近年来,我们在福建各县进行动物资源调查时,采得一批鸟类寄生吸虫标本,经初步鉴定有30种,隶于16科,18亚  相似文献   

14.
陆地蜗牛是可供多种重要寄生虫作为中间宿主的种类,其中对人及牛羊等经济动物危害严重的双腔科吸虫即是需要陆地蜗牛作为它的第1中间宿主(唐仲璋和唐崇惕1975[1],1977[2]1978[3]),也是寄生在鸟类和哺乳类的短咽科吸虫、寄生在两栖类的半肠科吸...  相似文献   

15.
成都鱼类的寄生蠕虫—Ⅰ.乌鳢,鲤及鲶的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3年5—7月,我们在成都地区调查鱼类的寄生蠕虫。这一工作现在还在继续下去。截至现在为止,我们已检查了乌鳢,鲤及鲶共124条,初步整理出其中的吸虫部份,报告如下:在检查的124条鱼中,被吸虫感染的有62条,占总检查数的50%。我们共找到8种吸虫,其中乌鳢只有一种,鲤有三种,鲶有四种。各种鱼的感染率为,乌鳢76.7%(33/43)。鲤鱼68.7%(22/32),鲶钍最低仅达14.4%(7/49)。  相似文献   

16.
我国海鱼寄生吸虫,过去顾昌栋、申纪伟(1962,1965,1978,1979)先后作了囊双吸虫、半尾吸虫和寄生鲈鱼、带鱼的吸虫等方面研究报告。在福建唐仲璋等(1962)亦进行过研究。作者(1982)曾报告30种。近年来,我们在福建沿海各县又采得一批标本,经鉴定,其中过去未报告的种类有12种,分隶于8科、10属,9种为新种,2种为我国新纪录。兹报告如后。标本保存在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17.
我国海鱼寄生吸虫,过去顾昌栋、申纪伟(1962,1965,1978,1979)先后作了囊双吸虫、半尾吸虫和寄生鲈鱼、带鱼的吸虫等方面研究报告。在福建唐仲璋等(1962)亦进行过研究。作者(1982)曾报告30种。近年来,我们在福建沿海各县又采得一批标本,经鉴定,其中过去未报告的种类有12种,分隶于8科、10属,9种为新种,2种为我国新纪录。兹报告如后。标本保存在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18.
福建双腔科吸虫及六新种的记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 双腔科(Dicrocoelidae Odhne,1911)吸虫对于畜牧业生产及人体保建卫生有着重要的关系。我们除对与人畜关系密切的一些种类如寄生于胰脏的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Janson,1889)Looss,1907),腔阔盘吸虫(E.coclomaticum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继续报导作者自1975—1982年以来在鄱阳湖所采集的鱼类寄生吸虫中的牛首科(Bucephalidae Poche,1907)吸虫,包括六属10种,其中两种为新种,一种为国内新记录.新种描述系根据活体标本及盐酸卡红整体染色制片标本观察、测量(单位:毫米)结果.模式标本存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种的记述  相似文献   

20.
从鱼类寄主组成,复殖吸虫种类组成和感染情况,吸虫在鱼类上感染分布特点三方面阐述了四川省鱼类寄生复殖吸虫的区系特点,并就四川与江西复殖吸虫区系,四川地质演化对区系影响及复殖吸虫对本地区渔业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