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平台。科技金融是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科技进步,科技水平提高也为金融市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极化效应,带动全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科技金融创新,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将是推动国家创新型体系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进器和加速器。  相似文献   

2.
总结合肥创新型试点市的建设经验,为合芜蚌试验区乃至全国其他区域自主创新,提供各具特色模式的理论选择依据和实践操作手段。本文从培育创新型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服务平台、集聚和造就创新人才、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等5个层面阐述了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发展模式;研究归纳了推进"试点"建设,必须注重整体联动、综合配套改革、政策落实、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狠抓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设经验;提出进一步深化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要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自主创新支撑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转型升级、集聚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本、扎实推进企业股权政策试点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主创新战略指引下的科技中介体系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刘晓荣 《甘肃科技》2010,26(21):14-16
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指引下,我国科技中介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其发展时不我待。通过分析发达国家科技中介体系发展经验和我国科技中介机构与自主创新战略的不适应性,提出发展与完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中南大学去年年初在国内第一个提出建设创新型大学、服务创新型国家,把创新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在高等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吴官正同志相继到中南大学视察,对该校在科技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对中南大学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情况进行了专门报道。本期自主创新栏目,我们特约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李健同志为本刊撰文,专门介绍该校在建设创新型大学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5.
文林 《今日科技》2010,(9):30-31
<正>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之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创新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创新型企业是以创新为己任和生命的企业,所以,创新型企业具有与一般企业不同的许多特点。创新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是活跃科技市场的基本力量,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6.
<正>为加快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城市,特选取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型城市试点)的深圳、合肥、无锡、苏州4个市及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2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科技创新人  相似文献   

7.
刘小青 《广东科技》2016,(13):15-18
正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提出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自主创新示范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核心,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调动相关资源形成协同创新局面。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竞争战略制高点、推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质量发展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打造创新、绿色、开放、协调的高质量发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能更好地的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作用.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有效的路径,良好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人才创新生态系统以及创新生态环境系统可以系统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为此,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提出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从国家层面完善示范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支持性政策体系,加快示范区创新平台布局;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强化示范区协同生态系统建设;创新示范区差异化产业链建设,构建示范区创新生态系统的高效协同机制;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对接技术难题攻坚,高层次规划示范区技术创新;破除创新技术人才体制机制障碍,优化示范区人才生态;优化创新生态系统软环境,高质量推进示范区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9.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自正式获批和"一区21园"规划目标制定以来,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迅猛、成效显著。从创新主体、产业结构、创新要素投入、专利产出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5个方面对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发展情况进行概述和总结,分析示范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十二五"时期,芜湖市坚持将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战略,抢抓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和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大机遇,全力打造经济升级版,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5年来,芜湖市在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方面高招频出。出台了以《关于  相似文献   

11.
《科技导报(北京)》2008,26(7):F0004
推动学科发展是促进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标志。为促进学科发展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2.
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建设一流自主创新基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010年,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的新目标、科技创新促进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要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开展了"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发展年"活动,扎实推进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3.
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建设一流自主创新基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010年,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的新目标、科技创新促进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要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开展了"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发展年"活动,扎实推进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到目前,安徽成为全国唯一实现创新型省份、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科学中心"全覆盖"的省份。面对新形势,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坚定不移地用新发展理念统领科  相似文献   

15.
高层视点     
<正> 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河南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河南时应该:把握主题。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这次大会的主题,也是今后若干年全党、全国工作的主题。只有把握这个主题,才能把握发展的主脉。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中央工作的重心,地方党政工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各位作者朋友: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日益重视推动科技创新,培育国家核心竞争能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泉,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保护知识产权是鼓励创新的前提和保障。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俞正声同志在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是决定上海未来发展生死攸关的人问题,上海要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催生新一轮经济繁荣。如何有效提升民营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正>近几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方针的强力推动下,在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广大企业开展自主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空前增强,涌现出了大批依靠自主创新,加快企业发展的创新带动型企业或者创新主导型企业。这些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不断强化,技术创新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兰州市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引领和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理论。走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就是要把增强自主能力作为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坚持以人为本,实施重点跨越、集成创新,做到竞争合作、开放共享,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深化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