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可能最大暴雨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什么叫做可能最大暴雨我国位于副热带和北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气候区.西有青藏高原,东南濒太平洋,地形复杂,海陆影响显著.夏季盛行西南和东南风,水汽丰沛,是一个多暴雨国家,尤多特大暴雨.24小时降水量超过或接近1000毫米的暴雨,不仅在沿海地区,而且在内陆,甚至在半干早地区也发生过.1975年8月,我国河南省林庄发生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24小时雨量为1060毫米,三天最大雨量达1605毫米,暴雨所及,洪水泛滥,决堤毁屋,人畜溺毙,灾害极为严重.为了整治江河、兴修水利、防洪保坝、合理开发水利资源、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人们必须研究解决下列问题,即在工程运用期间,设计流域内一定历时的最大降水量究竟有多大?如何估算?其发生的可能性又怎样?归纳起来说,也就是如何估算可能最大降水问题.  相似文献   

2.
CMIP5模式对21世纪末中国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活泼 《科学通报》2013,58(8):743-752
利用CMIP5耦合模式结果对RCP4.5和RCP8.5情景下的中国降水和东亚大气环流未来演变特征进行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到了21世纪末,中国年降水量将显著增加.其中,中雨、大雨和暴雨发生频次都明显增加,强度增强,而毛毛雨发生频次在全国范围内明显减少.中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小雨增加的结果;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雨的增加对年降水量增加的贡献最大;南方地区年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大雨和暴雨显著增加的结果,而小雨表现为负贡献.对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变化的分析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夏季风环流在增强,而且大气层结不稳定性也在增加,这些都为中国降水和极端降水事件的增加提供有利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3.
全球陆地年降水场的长期变化(1948 ~ 2000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施能  陈绿文 《科学通报》2002,47(21):1671-1674
研究了1948-2000年全球陆地年降水场的长期变化,结果表明在1978年前后全球年降水量突变减少,平均每年减少0.54 mm.模糊聚类方法将36个纬圈的年平均降水量划分为6个纬带,研究了6个纬带的年降水量的长期变化.指出,除了北半球高纬度(60°-90°N)降水略微增加以外,各纬带的平均降水量都表现为减少,35°S-35°N的降水量减少最为显著.降水量减少最多的地区是热带,平均降水减少为0.98mm/a.划分了1948-2000年的全球旱涝年,指出旱涝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研究指出,在暖事件全球陆地平均降水量每年减少15.4 mm,而在冷事件年则增加14.4 mm.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频繁发生的ENSO事件可能是全球年降水量减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蒋尚城 《科学通报》1990,35(19):1481-1481
1987年8月26日一次黄河气旋的发展给京、津、冀、鲁带来了强烈的灾害性天气。26日08时到27日08时,从河北南部的邯郸经天津的塘沽直到辽宁的锦州有一条长约900 km、宽约150 km西南-东北向的暴雨带。另外从济南向东还有一个长约300 km、宽约100 km的东西向暴雨带,其中大于200 mm的特大暴雨中心有5个(图1),一小时雨强大于50 mm的站有18个。狂风暴雨袭击了广大华北平原及山东半岛地区,河北的威县、山东的肥城、长清、平  相似文献   

5.
2021年7月17~22日,河南省发生了致灾严重的极端暴雨过程,气象观测站最大6日累积降水量为1122.6 mm(鹤壁市),最大小时雨强高达201.9 mm(郑州市),突破了中国内陆小时雨强历史纪录.利用气象雨量站、探空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极端暴雨概况和多尺度特征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过程是在对流层高、中、低层以及中、低纬度多尺度大气系统共同作用,并叠加地形影响下产生的:(1)西南季风将南海的水汽向西北太平洋输送并经由热带气旋“烟花”向北抽吸,西北太平洋上的水汽经“烟花”北部的偏东低空急流和异常偏北偏强的副热带高压西南缘的东南气流向河南输送;这条异常的东进河南的热带气旋远距离接力水汽输送通道导致河南可降水量正异常.(2)对流层高层,河南位于短波槽前辐散区;对流层低层,河南及附近为低涡或倒槽影响,这些均有利于低层大气的辐合和上升.此外,伏牛和太行等山脉对水汽的汇聚和对低层偏东或东南气流的抬升有作用.(3)副热带高压和异常偏强的大陆高压连成“高压坝”,阻碍了中高纬度冷空气南下,郑州极端暴雨发生在暖湿层深厚的环境场中,降水系统呈现低质心热带型雷达回波...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将近一月的持续性强降水,重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济南"7.18"特大暴雨,云南强降雨,新疆暴雨成灾……  相似文献   

7.
左洪超  李栋梁  胡隐樵  鲍艳  吕世华 《科学通报》2005,50(11):1125-1130
利用中国62个设有太阳辐射观测的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 详细分析了蒸发皿观测的蒸发量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结果表明, 近40 a中国西部相对湿度呈上升趋势, 每年最大上升达0.20%/a. 中国东部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 每年最大下降达-0.22%/a; 61%的观测站观测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 最大上升达10.52 mm/a2; 79%的观测站观测的总云量呈下降趋势. 全国98%的台站气温呈上升趋势, 最大上升达0.11℃/a; 76%的台站地表温度亦呈上升趋势, 而87%的台站日温差呈下降趋势. 85%的观测站观测的总辐射和77%的观测站观测的10 m风速呈下降趋势. 全国66%的台站蒸发皿观测的蒸发量呈下降趋势, 最大下降达-24.9 mm/a2. 蒸发皿观测的蒸发量与许多气象因子之间存在相关, 但与大气相对湿度的相关最好. 各种气象要素呈现的变化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8.
近30年我国干湿状况变化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尹云鹤  吴绍洪  郑度  杨勤业 《科学通报》2005,50(15):1636-1642
以全国616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的气象数据为基础, 应用修正的FAO-Penman-Monteith最大可能蒸散模型, 计算近30年的最大可能蒸散和干湿指数; 分析降水量、最大可能蒸散和干湿指数的变化趋势及年代际距平变化, 研究我国近30年来干湿状况变化的区域差异. 结果表明, 各要素的变化趋势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年代际变化明显. 近30年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最大可能蒸散和干湿指数呈减少趋势. 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近30年来湿润程度有所增加, 在新疆北部和藏东川西滇北地区变化趋势显著. 我国地理环境复杂, 全国的平均状态掩盖了区域间的差异, 在研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时应分区域描述. 分析区域的干湿状况必须综合考虑水分的收支.  相似文献   

9.
正2010年6月3日,夏季雷暴同往常一样从大西洋向内陆席卷而来,狂风在佛罗里达的航天海岸呼啸。天空忽然打开一道缺口,暴雨倾斜而下,卡纳维拉尔角部分地区的降水量达到了每小时3英寸(7.62厘米)。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发射团队一天前才搬到公司租用的新发射台,这场暴雨对刚刚诞生的猎鹰9号火箭来说绝对算不上什么好兆头。2010年春天,SpaceX在完成了一系列静态点火和加速测试后终于获得了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的发射许可,发射时间  相似文献   

10.
暴雨之殇     
正当我们到达一个陌生的国度,该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或许最好的方法就是等待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几个小时。这时如果你撑着伞在街道上走一阵,发觉衣衫湿了却不肮脏,街道湿滑却不积水,交通缓慢却不拥堵,这大概就是对发达国家的印象。如果积水盈足,交通停滞,汽车的零件都漂到了街心,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罕见暴雨,是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降水量。造成数十人死亡,数万人受灾,一时间偌大的北京城陷入了暴雨之殇,也再次验证了京城排水设施的脆弱。  相似文献   

11.
熊毅 《科学通报》1958,3(14):428-428
从1953年开始,我们在华北地区进行土壤工作,特别是这几年来,集中力量搞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经过这几年的工作,我们有了一些不成熟的体会和看法,但是还需要实践来证明。我们的工作任务,主要是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土壤勘查,黄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土壤工作是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合作进行的,有关各省也派干部参加,前后参加工作的同志有400多人,这是一个大规模的集体科学工作。一什么是限制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华北平原属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温度15℃左右,年平均雨量500毫米左右,主要是以暴雨的形式集中在6、7、8月降下,蒸发量很大,往往超过降水量好几倍。华北平原是由大陆下沉逐渐为冲积物填充而成,  相似文献   

12.
降水天气过后,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或其他媒体上看到诸如雨情快报这类信息,里面包含了一定时间段、一定行政区域的降水量信息。当有强对流或暴雪天气过程时,手机里还会收到气象局发布的暴雨或暴雪的预警信号,其中同样有降水量的描述。那么,这些信息里的降水量是怎么定义的?雨量值是怎么得到的?降水等级又是怎么区分的?下面我们听专业人士详...  相似文献   

13.
王训明  耿鑫  陈圣乾  陈发虎 《科学通报》2023,(16):2013-2015
<正>我国潜在荒漠化地区以流动、半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为主体,主要位于东北地区西部、华北地区北部和西北地区西部年降水量<400 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总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该区域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风沙活动强烈、沙尘暴频发,生存环境严酷,经济相对落后,是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影响的生态脆弱区.同时,该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农业开发和弃耕还草/还牧在此处多次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14.
<正>2022年7月16日,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翡翠湾1艘休闲渔船停靠在码头,突然出现雷雨大风、短时暴雨和强雷电等强对流天气,过程最大瞬时风力达12级,最终造成渔船及引桥被吹翻,7人遇难。公布的调查报告称,此次渔船翻沉是由突发罕见的强对流天气——下击暴流带来的强风暴雨所致。说到这里,很多人肯定已经一头雾水了:下击暴流这个高冷又拗口的专业术语,是什么鬼东西?气象部门为何不能提前预报呢?  相似文献   

15.
1981年四川暴雨泥石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1年四川大部分地区连降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不仅造成了特大洪灾,也造成了严重的暴雨泥石流灾害,使国家,集体和人民蒙受重大损失。本文试对1981年四川暴雨泥石流作一初步分析。一、泥石流的分布及灾害(一)泥石流的分布1981年夏季,四川境内多次出现特大暴雨,由暴雨引起的泥石流遍及川西山地和盆地西部、北部边缘山区。从行政区划上来看,主要分布在凉山、甘孜,阿坝、渡口、雅安、温  相似文献   

16.
特大暴雨的夜间多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来说,由于热对流作用,夏季降水多出现在午后到傍晚.可是,本文用国内外的大量事实证明,造成重大灾害性的特大暴雨却在夜间到清晨最容易发生.这是个值得研究的自然现象. 日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引起山洪爆发、水库垮坝、江河横流,每年都可能给我国许多地方的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带来严重损失.目前,这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还不十分清  相似文献   

17.
根据各拉丹冬冰芯重建了该地区近70 a来积累量的时间序列. 冰芯积累量与邻近区域气象台站的降水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表明冰芯积累量可以作为该地区降水量的代用指标. 1930s中期至1960s初期, 各拉丹冬地区的降水量处于一个低值期, 并于1950s末期达到了极低值. 自1960s开始, 降水量急剧上升, 进入1990s后, 降水量有下降趋势, 但仍然高于1930s~1950s. 利用Mann-Kendall方法检测出该地区降水量在1967年发生了一次突变, 即由低降水期转为高降水期. 大气环流特征的分析表明, 高降水期的西南夏季风比低降水期北扩了约2个纬度, 且巴尔喀什湖槽在高降水期明显增强, 同时经向风和水汽输送在高降水期也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8.
根据树轮气候学实验步骤, 经过精确交叉定年, 建立了内蒙古喀喇沁地区油松树木年轮宽度年表. 相关函数分析表明, 树轮宽度年表与上年8 月至当年7 月的降水总量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设计转换方程, 重建了该地区1771~2008 AD 之间上年8 月至当年7 月的降水总量, 方差解释量达49.3% (调整自由度后为47.1%). 重建序列可与邻近赤峰-围场地区已有的树轮降水序列进行良好对比. 在1771~2008 AD 期间有8 个降水量较多的时期(高于多年平均值)和7 个降水量较少的时期(低于多年平均值), 分别反映了东亚夏季风较强和较弱的时期.功率谱分析检测出重建降水序列含有120, 80, 8 和2 a 左右的准周期.  相似文献   

19.
1981年暴雨期四川盆地区岩质滑坡的发育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1年7至9月,四川省遭受了特大暴雨的袭击,使全省十八个地、市、州的九十多个县区发生了约六万处滑坡,其中规模较大的达四万七千多处。特别是在盆地北部边缘山区和中部丘陵区分布尤为密集,它们中断了交通,破坏了灌溉渠系、耕地和山林,毁坏房屋七万四千余间,使六万人无家可归。滑坡数量之多、发生时间的集中和造成灾害的严重程度都是历史上所罕见的。本文根据对龙泉山和川中丘陵区规模较大的四十个滑坡的现场调研资料,对此次暴雨期间盆地区岩质滑坡的主要特征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大同地区对农业造成主要危害的春季及初夏阶段干旱的成因和干旱的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导致大同地区干旱的根本原因是降水量与蒸发量之间的不平衡.由于环流背景、地形影响等原因造成大同地区降水量偏少,并且由于气温升高,造成了蒸发量加大,这是引起近年来大同地区干旱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