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世界各地公众反对核电的呼声增高,这对未来各国制定核电政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综合近年来有关欧美国家公众核电态度状况的调查结果,总结了核事故与公众态度之间的关系的三个特征:核事故的发生是影响公众核电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公众对核电的态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变;良好的风险沟通是积极影响公众对核电态度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食品安全监管是对社会食品安全风险的公共治理问题,作为食品安全社会性规制的一部分,舆论监督如何面对食品安全公共危机,一直是国内外及社会各界关注和思考的热点。程景民、薛贝著《食品安全公共危机的舆论监督》一书通过对国内外食品安全舆论监督特点及做法的比较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公共危机中舆论监督的规律性,力图从体制和框架层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公共危机舆论监督框架,延伸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视角。该书对于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提高政府面对食品安全的危机意识,完善保障食品安全和处置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石岩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7):F0003-F0003
欧阳予院士是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及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核反应堆和核电专家,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曾获得过核工业总公司授予的“核工业劳动模范”称号和全国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他还是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以及“中国设计大师”称号获得者。  相似文献   

4.
本探讨了《通论》及以其为框架的凯恩斯主义的思想发生及演化过程,发现它与科学哲学中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运行机制高度吻合。章分析了《通论》从新古典经济学危机中脱颖而出的思想发生学历程,透视了其作为一个研究纲领方法论在“硬核”(即需求不足原理),“正面启发法”、“反面启发法”、“保护带”等方面的结构构架及其完整性,分析了《通讯》作为研究纲领在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推动下的运行与深化,研究了70年代后整个凯恩斯主义面对“滞胀”等反常和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及理性预期学派等的挑战,应付危机,消解反常,战胜对手,从而维护研究纲领框架进化的思想进路。章最后对以《通论》为框架的凯恩斯主义研究纲领的进步性和前景作了预测,认为目前它仍处于理论和经验上的进步阶段。  相似文献   

5.
海洋考古术语研究是汇集海洋考古、语言研究的交叉领域,其术语体系的建构对推动海洋考古学科发展、促进“三大体系”建设、提升在国际学界话语权的价值不言而喻。文章采用语料库驱动法探讨《海洋考古术语汉英辞典》编纂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详述其原理与框架,以及所需的术语挖掘与管理技术,意在依据海洋考古领域数字化语言数据,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对海洋考古本体范畴的概念进行描摹、比较、汇总、归类、分析、解释。研究表明,该辞典突破了研究领域桎梏与学科壁垒,利于发现共同的学术问题,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群”与学术共同体,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考古术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试论《九章算术》的问题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九章算术》中问题的设计和组织,以及编著者设计和组织问题的总目标进行了研究,认为:(1)《九章算术》的题设有“表”、“里”两层含义。从表面上看,《九章算术》是应用题集;从深层看,它是一部钩沉索隐,把握群数之赜,展开为数之道,并以象征形式表达“赜”与“道”的著作。(2)两层含义间的关系是,表层看到的实际应用问题是深层探讨和表达数之“赜”、数之“道”时观象的对象、取象的借鉴和表象的形式。(3)《  相似文献   

7.
传统社会构建基于权威和个体信任,现代社会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是确立系统信任,尤其是专家系统信任的过程,信任品性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风险使人类步入了"后信任社会"。后信任社会对专家角色、互动机制、政策框架进行了重构,风险研究呈现出新动向,表现在:由专家诠释风险转向风险感知构建的公众参与;由单向风险沟通机制转向风险沟通的多元互动机制;由外在的风险管理转向内生的风险治理模式。运用社会学的分析工具和学术话语对风险展开多维度研究,反思"后信任社会"的风险机制,构建转型期的社会信任体系有助于增强风险感知、促进风险沟通和风险治理政策制定,对破解社会发展中的风险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基础科学》2005,7(5):14-14
为保障《“十一五”全国基础研究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和科学性,科技部决定成立由国内相关领域著名专家组成的《规划》专家顾问组。其职能是:对编制《规划》的内容、框架进行指导;对《规划》提出的“十一五”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向提供咨询;对我国“十一五”期间基础研究的实施提供咨询。科技部共聘请了25位国内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组成专家顾问组,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  相似文献   

9.
未来全球安全环境更趋复杂。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安全内涵的两个方面——反恐与保卫,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安全意识形态能力、风险识别能力亟待提升。文章对“安全、安全防护、安全保卫”“保卫与反恐”“反恐防务与反恐兜底”等中文术语的概念和本质关系进行辨析,阐释其表征转化、表征变化和现实意义,以期夯实理论研究,在国家安全学学科框架下推动创建工业领域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反恐与保卫)学学科。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首先提出了现代人类宜居环境理论。然而,在370多年前,《园冶》已经奠定了古典宜居环境理论框架。《园冶》不仅是造园理论专著和重要的传统文化典籍,更是一部古典宜居环境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从这个新的视角来看,《园冶》的核心是宜居环境理论。古典宜居环境理论源于风水学,《园冶》扬弃风水学,吸取其合理因素,摈弃其迷信糟粕,其提出的中国古典宜居环境理论的基本框架是:构建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陶冶健康的精神生态环境,形成三者辩证统一的宜居生态系统链。《园冶》宜居环境理论表现为三个基本特点:其灵魂是“天人合一”宇宙观;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和价值理念;用形象思维方式,展现宜居环境理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机械名词委)于1993年4月1日成立。委员会由顾问和正副主任委员及委员共45人组成,其中包括有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一大批我国机械工程学科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为搞好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鉴于机械学科范围大,分支学科多,经研究,《机械工程名词》按《机械工程基础名词》、《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仪器仪表名词》、《汽车及拖拉机名词》、《物料搬运及工程机械名词》、《动力机械名词》、《流体机械名词》等9个分册,分期、分批审定、公布。经过一、二审和征求意见稿的审定,以及机械名词委主任委员扩大会进行的最后一次审查,前5个名词分册完成了审定工作,并于1999年初定稿上报。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建议,将上述5个分册按其内在联系及收词数量的多少合并成3本出版,它们分别是《机械工程名词》(一),由《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与《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两个分册组成,共有3081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二),由《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两个分册组成,共有3011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三)为《仪器仪表名词》,共有3105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审定中严格按照全国科技名词委制定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以及根据此文件制定的《机械工程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进行。下面着重谈一谈《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的特点和体会。一、专业审定组是审定工作的主体针对机械工程学科包含的专业范围广、数量多这个特点,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按分册成立专业名词审定组,各专业名词审定组是本专业名词审定工作的主体,负责完成本专业名词的全部审定工作。专业名词审定组根据审定工作的需要通常由5~10名专家组成,设组长1~2人。专业名词审定组成员主要来自专业科研院所、专业学会、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及著名的大学等。审定工作以函审,每位专家独立审定为主,充分发挥每位专家的积极性。根据审定工作进展的需要,每个专业名词审定组都分别召开过1~2次,甚至3次审定会议,共同研究审定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此外,每个分册的征求意见稿都在全国范围内向本专业的10~20位知名专家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确保审定工作质量。二、《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提供了主要词源《机械工程名词》的选词工作是在《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的。该数据库是原机械工业部的重点攻关项目,历经近十年时间,汇集了数百名专家的意见,由机械科技信息研究院建立的国内机械行业目前最大的术语数据库。该数据库的丰富词源,完善的软件功能,使《机械工程名词》的选词工作从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和可靠的保障。但该数据库与全国科技名词委对《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的要求尚不完全吻合,为此在审定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①删除其中非本专业名词;②对因建库时期较早及专业范围限制所产生的遗漏作了较多的增补;③对与审定工作不相符的部分命名、定义和格式等作了修改。例如:测定仪 measure apparatus 测定型砂、涂料等造型材料性能的仪器。从该词条的定义可以看出指的不是通用的测定仪,而是用于测定造型材料性能的仪器。应改为:造型材料测定仪 measure apparatus of casting mold material三、术语标准、专业词典是审词的重要依据机械工业系统历来重视标准化工作,在国家已有的专业术语标准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与机械工程学科相关。在《机械工程名词》审定过程中,用作参考的术语标准有近百种,此外还有数十种相关的专业词典和手册、词表及百科全书等。在众多的参考资料面前如何决定取舍呢,我们在实际审定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原则。1.尊重标准国家术语标准、专业术语标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在审定《机械工程名词》过程中,凡涉及到已公布的术语标准,在不违背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有关原则时,尽量尊重术语标准,不轻易改动,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也维护了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并有利于统一。2.不照搬标准现行的标准是以产品为中心,围绕着产品的原理、设计、生产、检验、包装等展开。全国科技名词委规定要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按学科体系框架展开,因此已有的术语标准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如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相关的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四大传统工艺中,锻造行业只有《锻压技术术语》标准,没有专门的锻压设备术语标准;焊接专业也只有《焊接术语》标准,没有相应的焊接设备术语标准。对于缺少的部分我们另行补充。由于各种术语标准通常是独立使用的,为尽量保持其相对的完整性,适当扩大了收录范围。我们按审定的要求做了删选。3.完善标准由于术语标准受专业范围、适用范围等限制,难免有局限之处。如《热喷涂常用术语》中,有词条:喷涂 spray,spraying 用热喷涂的方法向基体喷射熔化、半熔化或软化微粒的过程。热喷涂 thermal spraying 利用热源将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熔化、半熔化或软化,并以一定速度喷射到基体表面,形成涂层的方法。以上两词无论从汉文名称或英文名称看,“喷涂”都应是“热喷涂”的上位词,但标准将“喷涂”定义为:用热喷涂的方法……,似乎喷涂均为热喷涂,“热喷涂”成了上位词,显然不妥。审定中将“喷涂”词条改为:喷涂 spray 用喷或(和)涂的方法把涂料覆盖在制品上的过程。又如在《焊接术语》标准中,有词条:接头 joint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用焊接组合或已经焊合的接点。从此定义来看,“接头”是焊接而成的。但从整个机械工程学科来看,“接头”包括:“焊接接头”、“铆接接头”、“螺纹接头”、“管接头”等,此定义专指焊接接头,应改名为:“焊接接头”,该词条改为:焊接接头 welded joint 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用焊接方法连接的接头,包括焊缝、熔合区和热影响区。4.及时参照更新标准标准是动态的,在《机械工程名词》审定过程中,有很多术语标准进行了修订和更新,推出了替代标准,《机械工程名词》审定时及时参照新标准进行修改。还有一些术语标准,尚未获准重新颁布,我们也找来报批稿作参考,如《工业自动化仪表术语通用术语》和《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术语和定义》等都使用了报批稿。四、学科内各专业间名词的交叉重复《机械工程名词》涉及的面广,本学科内部各专业间选出的名词重复较多,我们在审定过程中根据发生重复名词的不同情况,作了如下处理。1.保留一处,其余删除重复的词条有的是名称、定义都相同,是真正的重复。如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生产线 production line 配置着操作工人或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系统,按顺序完成设定的,生产流程的作业线。例如汽车的装配线。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中也有相同的词条,其汉、英文名称、定义完全一致,决定只保留《机械制造与设备名词》(二)中“生产线”这个词条。2.词条一处出现,定义合并有些词条汉、英文名称相同,但在不同领域含义不同,如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中:螺母 nut 具有内螺纹并与螺栓配合使用的紧固件。在《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中:螺母 nut 具有内螺纹与螺杆配合使用,用以传递运动或动力的机械零件。我们采取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一处出现该词条,两个不同的定义同时并列。3.不作重复处理,均保留在计算机查出的重复词条中,有少数词条的汉文名称一致,但英文名称与定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这实际上是不同的词条。如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机床]横梁 rail,beam 装在立柱上,且带有水平导轨的部件。在《仪器仪表名词》中:[天平]横梁 beam 绕平衡支点刀刃运动的杠杆或梁体。前者是机床零部件,后者是天平零部件,两者概念不同,两处均保留。五、重点审议的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学科和新的名词,原有的名词有些概念和涵义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些是我们审定工作的一个重点。下面是几个较典型的例子。1.增补“表面工程”词条表面工程技术是近年来从热处理、焊接、锻压等技术领域分离出来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审定时国内尚无较权威的定义。我们作了增补,并多次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经多次修改,其结果是:表面工程 surface engineering 经表面预处理后,通过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表面复合处理,改变固体金属表面或非金属表面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形态和(或)应力状态,以获得所需要表面性能的系统工程。2.“仪”、“表”、“仪器”、“仪表”和“仪器仪表”的统一“仪”是“仪器”的简称,“表”是“仪表”的简称。那么什么是“仪器”、“仪表”和“仪器仪表”呢?在《仪器仪表名词》的一、二审稿中,我们将“仪器”、“仪表”、“仪器仪表”三个词分别列出,审定后专家提出不少意见,认为分别列出不合适。征求意见稿中将此问题作为一个重点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并认真进行了讨论。专家们认为一、二审稿提供的“仪器”、“仪表”定义中,将“仪器”作为“仪表”的上位词缺少科学依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检查、分析与测量之间的界限已不明显,特别是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仪表已没有了指针,去掉了表头,没有了过去“表”的样子。“仪器”和“仪表”不易区分,不如统称“仪器仪表”好,为了照顾以往的习惯,用又称“仪器”,“仪表”来注释。公布的词条为:仪器仪表 instrument and apparatus 又称仪器,仪表。简称仪,表。用于检查、测量、控制、分析、计算和显示被测对象的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电参数、几何量及其运动状况的器具或装置。3.重新定义“切削力”“切削力”是《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的一个重要词,在GB4863-85《机械制造工艺基本术语》标准中:切削力 cutting force 切削加工时,工件材料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审定中专家认为该定义不准确,切削力是刀具施加给工件的力,虽然工件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与刀具施给工件的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切削力不应是工件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再查阅GB/T 12204-90《金属切削基本术语》标准:切削力 cutting force 总切削力在主运动方向上的正投影。在此定义中用了“总切削力”的概念,查该标准并未给出“总切削力”的定义,因此标准中的关于“切削力”的定义也无法使用。审定组专家重新给出定义,表述如下:切削力 cutting force 在切削过程中,为使被切削材料变形、分离所需要的力。六、遗留问题在《机械工程名词》已完成审定工作的五个分册的名词审定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及一些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未能全部解决,待以后修订时给予考虑。1.关于未稳定的新词问题审定过程有些专家提出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中,应包含一些现代的新词,如“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等,由于这些词在本行业专家中尚无统一看法,不能给出公认的命名和定义。这些词可以作为新词先在《科技术语研究》刊物上发表,进行讨论,待成熟后再公布。2.关于“图解”的问题有些专家提出,在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中,有些词条应增加“图解”,如刀具的各种角度、各种机械零件的形状,用文字说明不易理解,采用“图解”更直观。但考虑到现在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是采用计算机编排、处理,混进图形后处理难度较大,待计算机软件功能增强以后可以考虑。 ① 董春元研究员是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学术秘书。  相似文献   

12.
福柯的《临床医学的诞生》于1963年首次出版,其时正是他出版《古典时代癫狂的历史》(1961年)和《词与物》(1966年)这两部重要著作之间,因而该书代表了福柯心路历程的承上启下阶段。如果要了解福柯的知识社会学思想,那么从研究他的《临床医学的诞生》入手,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临床医学的诞生》是对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大约50年中欧洲医学领域变化的历史考察。与科学史研究中根深蒂固的那种以连续性、因果性和目的论为特征的“思想史”传统不同,福柯采取的是一种“考古学”研究方法。这种研究的特点是:关注各种论著、作品和报告等材料…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框架分析与文本挖掘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深入研究了1968年至2022年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报道中国科技议题的特点,深入挖掘了报道中呈现的中国科技形象。研究发现,中国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全球前沿科技议题中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并集中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以及新能源等技术领域。在中国科技成果与进展、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政治、科技伦理等六个主题框架下呈现出我国作为科技大国与全球科技与经济领导者的正面形象,突出了我国科技自上而下的发展特点,发展速度快、国际影响力强,但也呈现出我国科技创新力不足、轻视科技伦理与风险的负面形象。  相似文献   

14.
景定《建康志》和至正《金陵新志》是历来公认的宋元名志,是南市地区传世最早的两部方志。两部方志中的地图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特别是其中有一幅采用计里画方的制图方法绘制的“皇朝建康府境之图”,在现存明以前地图中十分罕见。本文首次对两部方志中的地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两部方志的作者、成书年代、版刻年代和两部  相似文献   

15.
公众对专家的信任直接影响公众对风险治理的评价和风险决策。在气候变化的治理中,公众越来越不信任专家和决策者,信任度的降低或缺失严重阻碍了政府制定决策和执行相关措施。为了探索公众信任在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作用、提高公众对专家的信任,运用信任、信心与合作(TCC)模型理论,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2082人进行了公众信任度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专家的信任度越高,公众对风险治理的评价和支持度越高;公众对风险治理的评价越高,公众对风险治理的支持度越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1933年雅斯贝尔斯的《高校革新提纲》与海德格尔的《校长就职演讲》,指出了二文中的基本思想差异、语义学差异和本体论差异。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都意识到了德国大学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在如何改革大学上两人却存在着尖锐分歧,前者主张在纳粹提供的“新的可能性”中彻底改造德国大学,后者则主张在大学的“传统理念”中逐步革新德国大学。  相似文献   

17.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28(2):109-109
李醒民、张志林主编的《中国科学哲学论丛》2006年1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批书共有五本,它们是成素梅:《在宏观与微观之间———量子测量的解释语境与实在论》、万小龙:《范·弗拉森的量子力学哲学研究》、张增一:《创世论与进化论的世纪之争———现实社会中的科学划界》、钱长炎:《在物理学与哲学之间———赫兹的物理学成就及物理思想》、林定夷:《问题与科学研究———问题学之探究》。书前有李醒民、张志林撰写的《中国科学哲学论丛》新序———“科学哲学的论域、沿革和未来”。《中国科学哲学论丛》在1990年代由湖南教育出版社…  相似文献   

18.
《时务通考》是晚清汇编类书,其知识来源于当时编译著作。本文应用文本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时务通考》中涉及的力学知识、体系和表述方式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碰撞问题在《时务通考》与《重学》中的区别,认为《时务通考》对西方力学知识体系进行了改写与重构,这种改写与重构弱化了西方力学的定量化特征,部分地遮蔽了力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反映了对西方力学知识体系和方法认识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在风险社会中,科学知识与常人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知识—权力关系。风险知识的生产参与了社会结构及利益框架的再生。而公众批判是将社会制度/利益结构的反思与知识生产体制的反思结合起来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有限性、态势变化模糊性等特质对风险沟通提出更高要求。专家作为风险沟通的核心参与者,面临着认知、语言表达、传播和污名化等多重困境。构建“政府主导型”风险沟通应本着及时、坦诚和开放的沟通理念,并辅之以通俗易懂的内容和多元的沟通形式,如此,可为专家赢得风险沟通的先机和空间,在降低公众认知成本的基础上引导其理性行为决策。此外,通过相应制度安排来约束和鼓励自媒体参与风险沟通,也有助于将危机情境转化为科学传播的有利契机,为公众参与突发事件治理提供智力和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