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巢湖和六安是安徽省会经济圈重要的供水水源地,在保证省会圈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如何维护合肥市水资源地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生态补偿机制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环境经济手段之一。通过分析安徽省会经济圈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以及六安市和巢湖市发展权损失,来探讨生态补偿的标准的范围。结果显示:2007年省会经济圈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356.84亿元,六安市、巢湖市两区域发展损失是144.85亿元.这分别是省会经济圈水源地区域应获得的生态补偿标准的上下限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补偿的4种生态补偿方式。即资金补偿、政策补偿、产业补偿和智力补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主成分构建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薇  方茂中 《河南科学》2009,27(11):1441-1444
生态补偿效率评价是构建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基础.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模型:①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是由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23项指标组成.②利用构建的评价模型对我国近10年间数据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年间前3年环境恶劣补偿效果相对较差;1999年以后逐渐改善,特别是2003年以后生态补偿效果明显改善,这与我国实施的生态补偿发展历程是一致的.构建评价模型力求为现阶段生态补偿状况提供新的可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安徽生态省建设已经启动,计划用20年时间把安徽建成生态省,以期摆脱环境与发展双重压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由于生态省建设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开拓性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开好局对总体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研究认为,创建生态经济示范园区是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浅析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与生态省建设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诠释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与生态省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出发,探讨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与生态省建设的可行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对实施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态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集合性、关联性和差异性,目前评价其合理性没有成熟的理论方法可借鉴,本文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运用综合的方法,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安徽生态经济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在分析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安徽生态经济结构的对策和建议,为安徽进行生态省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浅析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与生态省建设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诠释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与生态省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出发,探讨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与生 态省建设的可行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对实施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提出 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2006年5月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到2007年12月《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评审稿的完成,省会经济圈概念日益走强,但在学术界对其争论颇多,不同立场的学者都给出了各自的理由,但这些理由大都是基于理论和主观的阐述,缺乏实证支撑。引入城市引力模型对合肥、南京的引力系数和场强系数进行计算,从实证角度给出了省会经济圈的构建理由。  相似文献   

8.
生态足迹理论与江苏生态省建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足迹理论从具体的生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资本消费的空间,从而成为判断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理论之一.江苏省正在大力实施可持续笈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难题.本文通过对江苏2003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加深了对全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认识,从而对生态省建设有若干启示,包括提高生态承载力;控制人口增长、提倡绿色生产与消费,尽可能减少生态足迹;追求集约型城市化,建设生态城市;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及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及奖惩机制.中组部《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要求,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在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支持福建省开展先行先试,国家在福建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试点,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建立绿色GDP指标考核体系就是落实十八大精神、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10.
省”建设者可能有这样的想法:“生态省”建设是一个省生态建设的目标。从各地生态行政区域建设的现状看,形式上,“生态省”建设也确是一个省、市生态建设的目标;但内容上却是以经济建设为主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从各地“生态省”建设的规划内容可知,当前的“生态省”建设,经济建设的份量很足。从“生态省”建设的新闻报道可以看出,一些人津津乐道的不是生态的改善,而是经济的增长。一些地方的“生态省”建设已经演化成了追求经济发展的又一种手段,最终是影响生态资源,破坏生态资源,牺牲生态资源。当然笔者并不反对合理的从经济意义上看好生态…  相似文献   

11.
伴随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社区参与生态补偿的研究日益增多.文章从国内外社区参与生态补偿的实践出发,试图找到一条能够使生态建设与社区和谐发展的途径,为生态补偿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搬迁移民或当地居民是否得到合理的生态补偿是自然保护区顺利建设和实现保护目标的关键环节,尤其是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本文以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提出了一套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保护区居民生产用地的损失补偿,还以生态足迹为基础,计算了林产品、水产品、薪柴、牧草等生态系统为保护区居民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的服务价值.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得到的生态补偿标准,与保护区居民问卷调查结果差距较小,客观反映了居民的生态补偿意愿.该方法解决了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补偿标准过高,而仅以生产用地损失作为补偿标准过低的矛盾,可为其他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分析我国现行生态保护建设政策,指出以往政策使用效果上的不足和补偿机制的对生态产品生产的激励作用,阐述了生态建设中资源转移对效率的关系,通过模型论证生态产品生产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福利对资源进行转移的必要性,探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实现途径,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对广西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广西现行的部分生态补偿项目标准过低,一些生态补偿政策不能从优化整个区域(流域)环境质量的角度出发,通盘考虑环保基金的使用,从而导致与生态补偿关系最密切的收费项目不能发挥生态补偿的效用.应该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强各种资源费的生态补偿功能,积极...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城市化水平与生态压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测度了重庆市1997-2008年的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依据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计算了重庆市1997-2008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赤字,构建生态压力定量模型,即生态压力指数.结果表明:1997-2008年,重庆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035 4 hm2增长至1.452 3 hm2,人均...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并对河南省1995—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安全变化进行了动态的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人均生态足迹从1995年的1.258 8 hm2增加到2008年的2.613 2 hm2,其中同期化石能源足迹增加了3倍,是人均生态足迹迅速提升的主导因素.人均生态赤字在2000年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8年间从人均1.161 6 hm2提高到2.113 7 hm2,导致省域生态安全指数从-1.675 0迅速降低到-2.373 5,表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河南省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不可持续性特征,生态环境始终处于极不安全状态,且有恶化趋势.最后提出了削减生态足迹、降低能耗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量化评价装配式建筑的生态效益,为政府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提供依据,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分析装配式建筑8个子系统各影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并以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为衡量指标,对比装配式与现浇式建筑,建立生态效益评价因果关系图、流量存量图和计算方程,构建装配式建筑生态效益评价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现浇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的生态效益在建材生产与运输阶段、PC构件生产与运输阶段、建筑维护阶段处于劣势,尤以建材生产阶段为主;在建材运输阶段以及建筑建造、运行和拆除阶段占据优势,尤以建筑运行阶段为盛;从全寿命周期看,装配式建筑的生态效益较大,并随着施工面积的增加而增大,效益相当可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莆田地区的公路建设项目为例,对公路建设带来的沿海滩涂围垦区人工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现状调查显示:1)拟建工程影响的人工湿地与海洋联系紧密,生态安全相当重要;2)拟建工程影响的人工湿地鸟类生物多样性较高;3)拟建工程影响的人工湿地水生生物和陆生植物及植被的多样性较低.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拟建公路以桥梁形式跨越人...  相似文献   

19.
以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的19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从生态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三方面构建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SPSS因子分析方法建立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实现对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各区县生态农业可持续性的综合评价,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受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集约化水平、土地资源丰度和农业生态环境影响,19个区县间农业生态可持续性差异较大,长寿区综合得分最高,为1.124,奉节县、酉阳县、巫溪县、巫山县、城口县生态农业可持续性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