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学思潮是现代性的产物,是文学对现代性发展所做出的自觉的审美反应。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开始追求现代性的开始。也是现代文学意识萌生的开始,同时清末民初的现代性发展状况催生了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而清末民初的文学思潮又体现出对晚清现代性的审美反映。  相似文献   

2.
《漳州师院学报》2019,(2):42-46
黄道周楷书创作审美源于对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墓田丙舍帖》、欧阳询《千字文》、颜真卿《东方朔书赞碑》等碑帖的研习,也源于对王羲之、苏东坡等名家楷书的临摹。黄道周楷书创作具有遒媚、质朴、峭厉和"大道"之美等审美内涵。黄道周楷书创作所拥有的这些审美内涵,都具有高质量的创造性和艺术价值,是黄道周对中国书法创作审美历史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边城”生命范式以其生命主义哲学完成了对民族精神的现代性审视。它以自然的人性观为改造现代人性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以审美的途径实现了对现实人生境界的提纯。以文化的视阈为民族文化启蒙提供了形式上的可能性,由此指向了民族现代性的建设问题。然而,“边城”生命范式是一种主观的生命范式,作家对于生命活动的抽象与嫁接,使得人本主义精神没有真正贯穿到现代实践领域,也没有真正解决传统与现代对接这一重大课题。“边城”生命范式是一项尚未完成的生命工程。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含有社会和文学两个层面的涵义。文学现代性既依赖社会现代性的发展,又是对社会现代性的批判、反思。这二者构成了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文学现代性对社会现代性的批判可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划分的标准是是否以理性精神为信仰。西方文学现代性两个阶段的发展脉络极为清晰,也取得较大成果。而中国的文学现代性虽然是在西方的影响下产生、发展的,但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的文学现代性并没有层次分明的两个发展阶段,而是两个阶段杂揉在一起,同时具有两个阶段的特征。但中国的文学现代性还不成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空白之处。这是由中国的经济文化的落后性所决定的。不过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行,中国的文学现代性将在21世纪真正成熟、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现代派开创者的刘呐鸥,其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独特的意义,其开创性之一便是男性形象的塑造,小说中的男性大多成为一种模糊的存在,不仅是对传统男权社会的挑战,也对现代派创作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图书馆是建立在清末藏书楼基础之上并由当时的爱国人士汲取西方思潮和现代性图书馆理念创建的,在人们图强奋变的社会变革浪潮中完成了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的递变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用英语为世界文坛留下了鸿篇巨著,他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除了时代的客观必然因素之外,主观因素就在于他本人确实是一位掌握了最大量语料,把语言表达得最为确切和优美动人、最富有诗意、也最善于发挥其舞台效果的一位超群绝伦的语言大师.本文将从现代语言学、修辞学和文学审美等几个方面,探讨莎士比亚剧作中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8.
杨琦 《河南科技》2012,(10):12-13
<正>在现代社会,电影电视因其声像并茂和视觉、听觉紧密结合的优势而成为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对高校学生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对于大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品位和价值判断具有重要影响。以影视为主的视觉文化是当代文化向现代性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作为影视文化的一个重要欣赏群体,其审美特点也因之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学生接触到的西方文化越来越多,这必然与我国传统文化产生碰撞和矛盾,诸多因素使得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如何利用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文学十分幸运地发生、发展在一个现代传播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影,是现代传播的一种形式.在过去的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的文学作品借助电影这一现代传播的形式得以广泛传播,经久不衰;电影也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宝库中汲取了丰富的创作源泉.近百年来,它们互生互长,共同繁荣,结出了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画在体裁上追求短小精悍、在创作上追求简洁传神,无论是选材还是用笔都与西方长篇巨制的浩大工程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构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民族形式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谈到中国文学形式的现代转型时,学术界多侧重于强调西方文学的输入在其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却往往淡化了中国本土文化对这一转型的能动参与。实际上,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民间文学以其现代性品格,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建构起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化诗学"是一些学者倡导的文艺学"新学".作为一门子学科或文学理论的形态之一,人们自然要考虑其学理依据.它与文化的关系如何以及在此关系上它自身应该定位于何处?它与相关学科参照内容的关系也有待于进一步加以梳理.笔者认为"文化诗学"是一种建构,更是一种限制.这种限制是双重的,既是对科学主义研究滑向唯形式危崖的限制,也是对文学的文化研究不至于因过量的泛文化杂合成为危及诗学的一种无边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认同“为艺术而从事艺术”的口号,并强调艺术是自由的“游戏”,表现了他以美学意义为艺术之魂的文学本质观。其创作论──“性灵”说的精髓在于:以文学须独创为理论基石,以作家与作品关系为切入视角,阐明唯有作家的独特个性能赋予作品以鲜活的生命。林氏视野宽广,能摘取并融合中西之璧为我所用,此为他建构诗学话语的方法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乱转折的时期,儒学的衰落和玄学的兴盛,带来了新的审美文化。这一时期,魏晋士人形成了追求人格超越、重视自然、重情、追求女性之美等独具特色的审美风格,影响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和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5.
从慎子的思想中可以看出,法家真正继承于道家的只是“道”的理论,法家从道家的观点中认识到了客观规律的存在,并且比道家更进步的是,法家更积极地对社会规律,社会现状,人的心理进行分析,力图找到规律而利用它,而不是实行道家消极的返古主义和法律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6.
叙事视角使莫言的小说具有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格。儿童叙事视角带领读者进入到明净绚丽的自然状态;成人视角使读者领受了多角度思维的快感和想象的愉悦;亲缘叙事视角则让人们得到穿梭于时空的美感以及对种族退化的忧虑,莫言是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写作技巧的感性传承人。  相似文献   

17.
关于后历史剧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戏说化"盛行的背景中,所谓的"后历史剧"在创作追求上明显发生了位移,审美品格也处于失落的状态.文学艺术的消遣、娱乐、休闲功能上升,呈现出世俗化、平民化、人性化等特征,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欲望不等于人性,欲望的放纵也决不是人性复归的证明和张扬人性的表现.在一些影视历史剧中,随心所欲地宣泄着物欲、情欲乃至性欲,借古人的躯壳将现代人对权力、金钱、美女的欲求表现得淋漓尽致.恶性膨胀的欲望无视人的精神价值和人性的全面发展,诋毁对道德思想和人文精神的追求,最终必然导致道德的失准、伦理的失衡和人性的失态.这种过于实用的商业化追求,与影响作品的审美作用背道而驰,不仅是短视的,更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