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加快后续产业建设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泽州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现状,针对目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泽州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方向,探讨了促进该地区后续产业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是以政府行为对自然资源的栽培过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对农民生活、区域经济发展、后续产业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对张掖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核查资料,分析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取得的成效、带动后续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创立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若干问题,从实例出发,分析了建立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经验,阐述了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文山市基本情况、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情况以及农户后续生计调查情况的深入调查,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发现文山市后续产业存在资金投入困难、后续产业发展不完善、林产品加工基础薄弱、林业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对广大退耕农民的有效服务、后续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结合其自然条件和退耕还林的特点,提出文山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方向及相应的发展对策以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太原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完善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存在管护经营不善、缺乏强劲后续产业等问题,提出加强退耕还林的管护及发展后续产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实施退耕还林十多年来,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补助政策实施后,要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途径之一便是发展后续产业。通过选取甘肃中部的会宁县和通渭县,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模式之一的劳务输出业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邢台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模式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邢台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吸引龙头企业参与到退耕还林工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解决一系列后续问题,还能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同时分析了龙头企业在参与退耕还林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清 《科技信息》2008,(17):316-316
本文论述了大通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意义,并结合大通县实际情况探讨并提出发展中藏药基地等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临汾市2001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的基本情况,对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和分析,提出了搞好退耕还林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西伟  秦俊 《科技信息》2010,(28):I0082-I0082
本文分析了当前陕西退耕还林中经济林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经济林发展的工作思路、目标和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退耕农户的经济收入明显降低。为有效巩固原州区退耕还林成果,优化项目区产业结构,带动退耕农户增收致富,促进项目区经济发展,需结合该区实际,加大对退耕区低产林分改造及经果林种植,实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林果种植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12.
景电灌区林药间作经营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药复合经营是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一种生产方式。以景泰县陈庄乡为例,通过对公路两侧退耕区杨树林带、杏树林套种孜然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重点分析了其经济效益,认为林药复合经营的模式不仅可以增加退耕还林建设的活力,也为其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模式,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关中农村地区产业集群的萌芽状况,研究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及其未来发展战略。方法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理论和城镇化等相关理论,研究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结果产业集群已经在关中农村地区初步萌芽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以产业集群为关中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浅谈安定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是国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有效途径。自2000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区内生态修复步伐明显加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加,走出了一条“种草-养畜-沼气-肥田-增收”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也存在着退耕还林管护工作相对滞后、林草保存率较低、后续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不高等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些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李学军 《甘肃科技》2016,(1):136-137
概述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评估了退耕还林所取得的成效,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思路和后续产业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经济林是我国五大林种之一,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等优点,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山丹县经济林产业发展乏力,制约了地方经济林产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因此,本论述以山丹县位奇镇为例,深入分析了经济林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潜力,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实际情况,提出了若干促进位奇镇经济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山丹县经济林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魏万河 《甘肃科技》2010,26(17):7-8,111
介绍2000年以来榆中县退耕还林建设情况,以及成功经验,较详细介绍全县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效和给林区农民带来的实效。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观察,提出了全县乃至部分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探索,从发展现代林业,立足当地资源,完善配套措施等方面提出观点。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6~2017年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农村产业融合度,分析了信息技术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发现:信息技术会显著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度.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信息技术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表现为非线性递减特征,即在农村产业融合水平低的情况下信息技术对其促进更为显著.信息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产业融合呈现非线性关系,且存在"单门槛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跨越门槛值后,信息技术对农村产业融合促进作用减弱.因此,政府不仅要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强化技术渗透,还要施行差异化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9.
农业作为民族地区农村的主体产业,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相关研究出发,以湘西州和恩施州为例,对比分析武陵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并提出了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榆林科技》2007,(2):9-11
榆林属全国的优质茧主产区。蚕桑作为传统区域特色产业,为我市南部山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以及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各地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桑园,蚕桑业发展呈现出了可喜局面。为了尽快把榆林建成陕西乃至全国退耕还林后续优质茧丝基地,不断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