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事春秋     
常见的七种核武器原子弹:它是最普通的核武器,也是最早研制出的核武器,它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所放出的巨大能量,通过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起到了杀伤破坏作用。氢弹:是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等轻原子核的裂变反应,产生强烈爆炸的核武器,又称热核聚变武器。其杀伤机理与原子弹基本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几十甚至上千倍。  相似文献   

2.
核武器包括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电磁脉冲弹等多种类型。核武器爆炸后,在微秒级时间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核武器的杀伤破坏效应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即:(1)光辐射;(2)冲击波;(3)早期核辐射;(4)核电磁脉冲;(5)放射性沾染。本文主要介绍了核武器的基本类型、核爆炸的杀伤破坏效应。  相似文献   

3.
世界拾零     
中子弹的杀伤力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研究员魏斯汀在《中子弹和环境》一文中指出:一千吨级的标准核武器(即释放能量相当于一千吨黄色炸药)爆炸时,毁灭范围约为半径一百八十米的一个圆(十万平方米),而在半径七百米的范围内能使哺乳动物和鸟类死亡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中子弹由于具有强辐射,使生态体系受影响的范围比标准核武器要大得多。一千吨级的中子弹,毁灭范围约半径四百米(五十万平方米),在半径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有关核裁军的新闻报道中,经常能看到“第三代核武器”、“第四代核武器”的称谓。对于不熟悉这方面知识的人来说,可能被弄得稀里糊涂。核武器究竟是依据什么来划分“代”的呢?其实在这方面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各国都有自己的习惯划分法。比如,有的是按生产装备分“代”,有的则按设计原理分“代”,还有的按战略思想分“代”……下面根据国外资料综合归纳如下: 1.按生产装备划分。美国军方习惯于把核武器分为三代:第一代指40年代和50年代研制的大当量核弹头和核炸弹,其爆炸当量都在万吨级以上。第二代指60年代研制的小型化核弹头,爆炸当量在千吨以下。第三代核武器是指70年  相似文献   

5.
《科技智囊》2006,(8):81-81
核裂变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只有一些质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铀、钍等才能发生核裂变。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个中子以后会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二个到三个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别的原子核接着发生核裂变……,使过程持续进行下去,这种过程称作链式反应。原子核在发生核裂变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原子核能,俗称原子能。  相似文献   

6.
法国已经研制成功了“强辐射武器”,即中子弹。德斯坦总统宣布,“从1982—83年起,就可以作出投产的决定了”。中子有一种奇怪的特性,穿透坚硬的装甲比穿透一袋泥土还容易,所以,作为战术核武器,中子弹是对付集群坦克的有效武器。北约组织为了对付苏联的常规武器尤其是坦克的优势,1978年曾考虑发展并在西欧前沿国家部署中子弹。在苏联的激烈反对下,由于西欧国家不愿参与、美国也不愿单独承担作出决定的全部责任,因而使这一计划告吹。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中子弹事件。早在1976年就开始研制  相似文献   

7.
国际战略形势正在缓和。但是,缓和仅仅是军事对峙下的缓和,战争的危险并未消除。我们仅从现代军事技术发展的一个侧面,讨论一下它对国际战略形势的影响。第一,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既增大了战争的危险性,又成为战争的制约因素。半个世纪以来,现代军事技术突飞猛进。从制成原子弹到生产氢弹和第三代核武器中子弹,核武器的运载手段则实现了制导化、小型化、发射能源固体化。近年以来,各种非核战略武器也相继走向成熟,航空母舰、战略轰炸机、军用卫星、新型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战略 C3I 系统与战略预警系统等已先后投入使用。这些核与非核战略武器系统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枪炮之类的常规武器以及原子弹、氢弹之类的核武器已为世人所熟知,而定向能武器作为一种正在研制中的新型防御武器,恐怕知道的人还不太多。所谓定向能武器,是一种把高度集中的能量沿确定方向发射出去用以摧毁敌方目标的武器。它既不象常规武器那样发射枪弹或炮弹,也不家核武器那样向四面八方释放核反应产生的高温、强烈的辐射和冲击波。定向能武器包括粒子束武器、高能激光武器以及强功率微波武器等。现在,美苏两国大力研究并已取得一定成果的主要是前两种。粒子束武器和高能激光武器的主要优点,是它们的破坏能量可以接近光速(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抵达目标,而目标一旦被粒  相似文献   

9.
朋友,你知道邓稼先吗?他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堪称我国“两弹”的元勋。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是我国核工业创建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加强我国国防力量、保卫世界和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原子弹、氢弹都是核武器,而核武器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和聚变时放出的能量来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按照运载工具不同,有核炸弹、各种导弹核武器、原子炮弹、核鱼雷、核地雷、核火箭炮弹等类别,但若按构造原理分类,只有原子弹(包括加强原子弹)和氢弹两种。  相似文献   

10.
一、海水提铀的研究日趋活跃铀具有放射性衰变和在中子作用下发生分裂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特性。科学家们早已确证每公斤U~(235)的原子核分裂所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三硝基甲苯炸药的爆炸能量,因而铀及其同位素是核武器的必需原料,同时又是原子能发电站、海轮发动机和航空发动机等的主要燃料。由于铀在现代国防、工业等方面的巨大用途,各国对铀的需要量逐年增大。据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估计,1980年美国核动力对U_3O_8的年需要量为37000短吨,而资本主义国家总需量约为8万短吨,等于1967年铀工业生产能力的4~5倍。  相似文献   

11.
2002年,俄罗斯著名军事理论家斯里普琴科发表了一部军事理论名著,书名为《第六代战争》。在这部有关世界新军事技术革命及军事理论发展变化的著作中,斯里普琴科提出了有关核武器效能的一个令人震惊的理论:对任何国家而言,核武器只有“有”和“无”的区别,不存在“多”和“少”的区别。他具体举证说,就核武器的威慑功能而言,朝鲜一枚核弹头对美国的威慑效能与美国10000枚核弹头对朝鲜的威慑效能是完全对等的。简言之,核威慑不要求对峙双方的核力量对称。这也正是本文标题《核武器:10000=1》这一核时代、核武器悖论的题解。为什么在核威慑领域…  相似文献   

12.
人类所需要的能量,除了自然能以外,大都通过物体的燃烧和裂变(如爆炸)等方式获取。然而1939年,美国的物理学家汉斯·贝思提出了一个新理论,认为物质的聚变同样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并指出太阳和其他星体的巨大能量就是通过原子的聚变产生的。他的这种假设后来成为现代核武器的理论基础。根据核聚变原理人类制成了氢弹。  相似文献   

13.
《科技知识动漫》2007,(3):16-18
威力巨大的原子弹 原子弹是利用一些重原子核的自持链式裂变反应,瞬间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大规模杀伤破坏效果的武器,亦称裂变弹。原子弹的威力巨大,通常在几百到几万吨级当量之间。根据原子弹起爆方式不同,它可分为枪式原子弹和内爆式原子弹。  相似文献   

14.
利用激光束巨大能量,使其产生高温、电离、辐射等综合效应,其突出特点是射速快,可达到或接近光速,能在瞬间击毁数百公里甚至数千公里以外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中央情报局是知道以色列的底细的,它估计以色列有100件核武器,有的专家估计它有300件或更多的核武器,其中包括一些低当量的中子弹。据透露,这些核武器包括核炮弹、核地雷和飞机投掷的原子弹。氢弹也已经研制出来了,有一种氢弹已小型化到可装进手提箱的地步。  相似文献   

16.
质子和中子是组成原子核的两种基本粒子,具有不同质子和中子数目的原子核构成了不同的核素.人们以质子数目和中子数目分别为纵轴和横轴,以每个核素对应位置作为标记的图被称为核素图.因此,每一种原子核都是核素图中的基本单元. 在自然界中,能够被发现的原子核只有大约300多种,这其中稳定存在的原子核仅有254种,其他都是长寿命的放...  相似文献   

17.
通常认为:“原子核中质子数目的变化导致元素性质的改变”。实际上,质子的数目只是元素质的一种表现。本文提出中子才是元素中的量变因素,因为:本文提出1.中子比质子有更高的能量。2.孤立的中子是不稳定的。3.轻元素的β衰变。  相似文献   

18.
β磁谱仪是—种利用电子在磁场中的偏转来分析电子动量的仪器,是核谱学实验工作中的重要设备之一。利用它可测定某些原子核激发态的能量,β跃迁过程所释放的能量,连续β谱的分布,并可间接地定出原子核的一些能级及其量子特性,从而进行有关核结构与β衰变理论的研究。此外β磁谱仪尚可用于同位素的分析工作。本文所介绍的单透镜β磁谱仪是其中较简单的一种。  相似文献   

19.
一提到核辐射,人们往往首先会想到威力强大的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想到核爆炸的冲击波、核辐射、核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破坏和灾难。但是,事实上正如人类可以驾驭电能、光能,使之造福于人类一样,只要正确地加以控制和使用,核辐射也同样可以在人类生  相似文献   

20.
粒子加速器     
一、引言1911年,法国物理学家芦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论。这种理论认为,一切元素的原子都是由一个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而旋转着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后来,由于中子的发现,人们确定原子核乃是由中子和质子所构成,中子不带电性,质子带正电荷,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在原子核里,核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原子核成为一个稳定的结构,形成这种稳定结构的力,称为核子力,这种核子力,即不是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也不可能是两个带电体间相互作用的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