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橡子壳为原料提取色素,研究橡子壳色素的稳定性.通过响应面试验,确定了橡子壳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液料比45∶1(mL∶g)、乙醇体积分数52.25%、超声功率70 W、超声时间28.25 min.在此条件下橡子壳色素的吸光度为0.69,与模拟预测值高度吻合.橡子壳色素的耐光性、耐氧化性和耐热性较好,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比较稳定;碱性溶液和还原剂对橡子壳色素影响较大.该试验结果可为橡子壳色素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荔枝皮色素的提取及性能作了初步研究,该色素颜色鲜艳,易于提取且稳定性好,它是一种有开发应用价值的天色色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菠菜色素的提取工艺,以及色素对光、热、酸、碱的稳定性,为天然色素的提取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柚子皮黄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柚子皮为原料,95%酸性乙醇为溶剂,回流提取黄色素,并对色素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色素对光、热、氧化剂、还原剂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核桃壳棕色素的提取及性能测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核桃壳中提取得到了一种棕色素,该色素具有良好的耐热、抗氧化等性能。  相似文献   

6.
菠菜色素的提取及性能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了菠菜色索的提取工艺,以及色素对光、热、酸、碱的稳定性,为天然色素的提取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橡子壳20%的乙醇水溶液提取物为染料,采用先染后媒的染色方法,探讨媒染剂种类、上染温度、染液pH、染色时间、染料浓度等对染发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e2+和Fe3+使毛发显示为灰绿色,Al3+和Zn2+显示出黄色.以5%的FeSO4·7H2O为媒染剂,改变染色工艺条件,能得到色彩丰富的上染效果.用于染发剂,橡子壳提取物是一种颜色较为丰富、对毛发损伤程度小、色牢度好且安全性高的天然染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桔皮色素的提取及性能作了初步研究,该色素颜色鲜艳,易于提取且稳定性好,它是一种有开发应用价值的天然色素。  相似文献   

9.
紫葡萄皮色素的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以葡萄皮为原料,50%乙醇做溶剂提取了紫色素并研究了该色素的提取方法及理化性质。通过数次的实验证明该色素耐酸,耐光、在食品工业,化妆工业上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紫色甘蔗皮中提取天然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以紫色甘蔗皮为原料提取色素的基本方法,并进行了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的测定.结合献初步判断该植物色素属于花色甙类,是具有一定开发价值的天然食用色素.  相似文献   

11.
采用硅胶层析色谱、凝胶层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常规分离方法对麻栎树皮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和文献鉴定结构分别为:(+)-5'-methoxy-isolariciresinol-9'-O-α-L-rhamnopyranoside(1),isolariciresinol rhamnopyranoside(2),(+)-lyoniresinol 3α-O-α-L-rhamnopyranoside(3),槲皮素(4),5,7,3',4'-四羟基黄酮醇-3-O-葡萄糖苷(5),β-香树脂醇(6),β-谷甾醇(7),胡萝卜苷(8).其中,化合物1~6和8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采用分光光度法、DPPH法和连苯三酚红(PR)法对麻栎树皮提取物进行多酚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测定,讨论了用不同溶剂提取对多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70%乙醇进行提取,提取物中多酚含量最高,为(6 589.91±43.32)mg/100 g.抗氧化活性测试中,麻栎树皮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都表现出较高的清除率,其中麻栎树皮70%丙酮提取物的活性最好,在0.18 mg/m L质量浓度下,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70%,在0.38 mg/m L质量浓度下,对羟自由基氧化率为75%.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基于SSR分子标记对麻栎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进行分析,为麻栎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分布于我国7个省8个麻栎天然群体的150个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筛选出的18对SSR引物,使用GenAIEx 6.51、MEGA 7.0.26和Structure 2.3.4等软件,采用AMOVA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Structure分析等方法,对麻栎群体及相应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遗传距离及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18个SSR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平均为5.625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4.104个,Shannon指数(I)平均为1.338,观测杂合度(Ho)平均为0.895,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645,筛选出的18对麻栎SSR引物具有丰富的多态性。8个麻栎群体的遗传距离为0.222~1.587,遗传一致度为0.205~0.801,遗传分化系数(Fst)平均为0.252,基因流(Nm)平均为1.140,固定指数(F)均为负值且平均为-0.441。麻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遗传分化小,且群体间存在杂合子剩余;其98%的变异来自群体内, 2%的变异来自群体间。UPGMA聚类分析、Structure分析均将8个群体分为2组,二者的个体组成成分存在一定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与上述基本一致,存在一定的交叉引种及基因渐渗现象。【结论】麻栎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遗传分化水平较低,遗传差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并呈现出沿“西南—东北”方向地理变异规律。因此,对麻栎天然群体的保护应该采取原地保护和异地繁育保存相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江淮丘陵地区麻栎人工林地上部分能量现存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江淮丘陵地区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人工林地上部各组分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灰分含量、能量现存量的积累、结构和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分的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和灰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干质量热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叶片、树皮、树干、枝条,去灰分热值由大到小为:叶片、树皮、树干、枝条,灰分含量由大到小为:叶片、树皮、枝条、树干;萌芽更新林分能量现存量高于植苗更新林分,林分能量现存量随林龄和密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加,到一定林龄后,又随林分的密度增加而减小;各组分能量现存量的比例顺序保持不变,由大到小为:树干、枝条、叶片,树干的比例随树龄的增大不断增加,枝叶的比例表现为前期叶片比例大于枝条,后期则相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在不同地形下的差异,综合评价地形对麻栎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林地资源、提高人工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麻栎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将地形划分为平缓坡地、阳坡凹地、阳坡凸地、阴坡凹地和阴坡凸地5个类型,分别测定了5种地形下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等15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系数法筛选并建立了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采用加权求和指数法对不同地形下的土壤肥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5种地形中,阳坡凹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含量最高,阴坡凹地pH、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最高,阴坡凸地土壤容重最小。阴坡凹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最高,且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最强。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pH、容重、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构成了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不同地形中,土壤质量指数大小依次为阳坡凹地(0.533)>平缓坡地(0.511)>阴坡凹地(0.510)>阴坡凸地(0.495)>阳坡凸地(0.482)。【结论】在本试验地,地形通过改变土壤pH、有机质、土壤容重、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等5个关键指标,影响了麻栎人工林的土壤肥力质量。其中,阳坡凹地土壤质量最高,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下弗吉尼亚栎(Quercus virginiana)种子中多个化学成分含量, 揭示弗吉尼亚栎种子化学成分特点, 以及土壤因子对其影响, 为弗吉尼亚栎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弗吉尼亚栎种子为实验材料, 采用分光光度法、GC-FID、ICP-MS法等测定种子中淀粉、脂肪酸、矿质元素等, 运用方差分析比较地区间弗吉尼亚栎种子化学成分的差异, 进一步基于相关性分析法揭示不同土壤立地条件对种子成分的影响效应。结果 弗吉尼亚栎种子淀粉含量(质量分数)为56.59%~68.59%, 支链淀粉(61.74%)占比显著高于直链淀粉(38.26%),单宁含量平均为30.14 mg/mL;种子油脂含量(质量分数)最高可达11.36%, 共含有10种脂肪酸, 其中油酸是主要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50%), 维生素E含量平均为358.44 mg/kg, 以γ-VE构型为主(97%); 每100 g种子中检测出的15种氨基酸总量为4 250.00~4 723.17 mg;种子中富含K、Ca、P等大量矿质元素,K的含量最高,平均达到6 460.20 mg/kg,微量元素中Na含量最高,为40.87 mg/kg;种子成分中单宁、含油率、必需氨基酸等地理有分布差异,其中单宁含量和含油率对立地土壤的响应最明显, 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37、0.941;土壤因子中主要表现为土壤盐度的影响最广,与种子中单宁、含油率、饱和脂肪酸等多个成分都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弗吉尼亚栎种子含油率较其他栎树种子的高, 且富含淀粉、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矿质元素等, 具有良好的工业开发利用前景;种子中单宁等成分对不同立地土壤的响应较为显著,主要受土壤中盐度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对弗吉尼亚栎的种植选址、多功能利用以及弗吉尼亚栎种子的精深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将石自然保护区乌冈栎群落内的41种木本被子植物的果实类型和种子大小.结果表明:①干果占果实类型的43.08%,肉质果占果实类型的56.92%,两种类型果实比例接近1∶1;②与其他地区果实类型的比较发现,果实类型分布格局受水热环境影响显著,西北部干果比例高,而东南部肉质果比例高;③用种子三维(长、宽、高)的方差衡量种子形状,植物种子的形状差异很大,最小值为0.003 1,而最大的值有0.537 1,大部分种子的三维方差小于0.4;④从种子的重量来看,种子百粒重为1~10 g和10~100 g的物种占有较大比例,分别为39.02%和21.95%;⑤大种子和小种子不仅在科的分布上有差异,在植物的生活型上亦有差异;⑥乌冈栎群落木本植物多样性低的原因之一可能与该群落种子传播单一性有关.探讨了果实和种子对群落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在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了覆盖处理下森林鼠类对建群种栓皮栎种子扩散和命运的影响,对人工释放种子分别设置了2cm土壤覆盖(SC)、5cm(LC)和10cm枯落物覆盖(HC)3种处理,探讨不同覆盖处理下贮食鼠类与森林种子间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制定南水北调水源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积累基础数据.结果发现:1)3种处理显著影响栓皮栎种子的留存,种子留存率由高到低始终为HC、SC、LC;2)HC处理的原地捕食(EIS)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种处理,但3种处理间种子埋藏率未呈现显著差异;3)在SC下,动物更倾向于将种子搬运至(1,2]m,而在LC和HC处理下动物更倾向于将种子搬运至(5,10]m.结果表明,覆盖处理对伏牛山水源林建群种种子扩散动态、种子命运以及种子扩散距离均可产生显著影响,在直播造林时,对种子进行10cm枯落物覆盖可延缓动物发现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非休眠性白栎类橡子提供了临时庇护并为种子萌发争取了"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