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颗粒絮团更新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循环流化床床层与壁面间传热特性的预测模型.模型主要由流动和传热两个部分组成.在流动部分中,计算了床层的径向和轴向空隙率分布,颗粒絮团的最大下落速度以及颗粒絮团在壁面的滞留时间;在传热部分中,则将总传热系数分为颗粒对流、颗粒辐射、分散相对流以及分散相辐射四个分量进行叠加.与有关工业锅炉实测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模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循环流化床中颗粒团浓度沿轴向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流化床中存在分散固体颗粒的连续上升气相和相对紧密的颗粒团两部分.颗粒团聚物对气固两相流动、传热和反应等行为有重要影响.通过拟Boltzmann动力学理论研究循环流化床中聚团流动的颗粒数份额沿轴向床高的分布,分析和讨论了气体表观流速、固体循环率等对聚团流动的颗粒数份额沿轴向分布的影响.所得结果可为深入研究循环流化床内气固传热传质和反应模型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循环流化床换热机理的研究出发,提出了一种能够综合描述换热特性并求解床壁间局部换热系数的模型.基于简化的颗粒团更新概念,沿床高分段求出各个位置颗粒团的平均滞留时间,对应于各处局部换热系数.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上推导了弥散热辐射颗粒与可压缩流动的耦合方程,发现弥散颗粒与携带流体的相间传热系数与马赫数平方成正比。极端高温下,弥散颗粒相与携带流体相的对流传热是单向的,即等温颗粒不断通过对流作用传热给流体,但对流作用无法冷却高温热辐射颗粒。通过考察均匀流中缩核效应对惯性颗粒动力学的影响,发现质量损失会诱导颗粒惯性参数发生变化,从而改变颗粒的非定常速度曲线。  相似文献   

5.
赵飞  王佳  何庆中  何涛  王漫漫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27):11924-11932
冷渣机是CFB(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锅炉的重要辅机,其传热效率对CFB锅炉的连续稳定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分析颗粒传热效率的关系。以一种多管式六棱柱滚筒冷渣机为研究载体,冷渣管内高温灰渣颗粒为研究对象,基于离散元方法及其数值模型,运用商用软件EDEM(extended discrete element method)来模拟分析高温灰渣颗粒在冷渣管内的传热过程。将颗粒温度T规范化处理为量纲温度T?,以平均温度、温度概率密度函数T-PDF和颗粒运动规律为指标定量分析滚筒转速和颗粒直径对灰渣颗粒传热过程的影响。其中,六棱柱冷渣管边长L=200 mm,长500 mm,壁厚10 mm,管初始温度360 K,颗粒初始温度1200 K。结果表明:颗粒的传热效率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加,n=10 r/min相对于n=4 r/min的散热效率增加了61.1%;颗粒的传热效率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减小,d=5 mm相对于d=3 mm散热效率的下降了30.7%。转速是通过翻转次数来影响传热效率,粒径是影响接触点碰撞次数来影响传热效率。  相似文献   

6.
热辐射对中庭火灾烟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中庭火灾特点,提出了考虑辐射换热损失和壁面传热损失,不考虑燃烧过程视火焰为体积热源,浮升力作用下火灾烟气紊流流动的场模型,引入6通量辐射换热模型,分析热辐射对中庭火灾烟流的影响,并将辐射换热损失计入壁面传热损失,简化辐射换热模型计算,采用PHOENICS通用软件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由于中庭温度相对较低,较射换热的影响较小,将壁面传热系数取最大值,从而将辐射换热的影响计入壁面传热损失的计算方法是可行的,应进一步完善数学模型,引入燃烧子模型。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并排双液滴撞击覆有液膜的高温壁面过程中壁面热流密度分布特征,基于水热耦合双分布函数格子玻尔兹曼伪势模型,探究了液滴间距、撞击速度和液相黏滞系数在不同时刻对壁面瞬时热流密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液滴的扩散与下潜导致撞击区和中心射流区的壁面与液膜之间的温度梯度上升,引起撞击区和中心射流区壁面热流密度骤增。撞击区传热形式以对流传热为主,静态区受液冠处速度不连续性影响,其传热形式以扩散传热为主。双液滴撞击速度增大导致液滴下潜和扩展程度加深,液膜内部对流传热增强。双液滴间距增加引起双液滴内侧液冠在液膜内扩展空间增大,造成瞬时壁面高热流密度区域面积增加,利于散热。此外,更大的液相黏滞系数增大了液滴撞击液膜过程中的黏滞耗散,降低低温液滴的下潜程度和撞击区的液膜流场对流强度,导致壁面热流密度峰值减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气固流化床乳化相中颗粒群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建立了颗粒间的辐射换热模型,比较了不同颗粒直径、不同床层温度水平及不同流化工况下颗粒间辐射换热与通过气膜导热份额的大小,并预测了流化床反应器中反应颗粒与惰性床料之间的温差,对于流化床反应器选择合理的运行工况和进行操作参数优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循环流化床锅炉变工况下的传热系数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变工况下传热计算的精度,克服现有的关于炉内平均传热系数模型的不确定性,针对75 t/h循环流化床锅炉,依据在大量变工况试验的基础上所获得的不同负荷下沿炉膛高度的固体物料浓度分布,建立了变工况下分三区计算的传热模型。该传热模型正确反映了炉膛上部过渡区和稀相区平均固体物料浓度随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主导因素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依据三区传热模型计算的各区温度与试验运行值在各个工况下都吻合较好,该结果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动态特性研究和仿真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A mathematical model, surface-particle-emulsion heat transfer model, is presented by considering voidage variance in emulsion in the vicinity of an immersed surface. Heat transfer near the surface is treated by dispersed particles touching the surface and through the emulsion when the distance from the surface is greater than the diameter of a particle. A film with an adjustable thickness which separates particles from the surface is not introduced in this model.The coverage ratio of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is calculated by a stochastic model of particle packing density on a surface. By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solutions with experimental data from some references, the mathematical model shows better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for loca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around a horizontal immersed tube in a fluidized bed.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径向测温方法和拟均相二维模型,对乙烯氧乙酰化合成醋酸乙烯环柱状催化剂在固定床中的传热特性按工业生产条件进行了测定,并考察了催化剂尺寸对传热性能的影响。对实验数据分别用有限差分法及正交配置法进行处理,得到了固定床一维热系数h,二维径向传热参数Ker,hw与雷诺准数Re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2.
煤粉炉炉膛内颗粒对流换热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炉膛内单颗粒碰撞壁面导热模型,建立了颗粒流冲刷壁面的气固两相流模型,经理论推导,得到了单位壁面上颗粒的对流换热系数表达式,据此表达式对正常工交炉内颗粒对流换热强度进行了估算,并对炉内异常流动工况-火焰严重刷墙时颗粒对流换热强度进行了分析,获得了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循环流化床锅炉传热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循环流化床锅炉整体数学模型和控制系统研究工作的一部分,结合环核结构的流动数学模型,建立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传热数学模型,对对流传热系数和辐射传热系数随炉膛高度的变化情况以及运行参数改变对循环流化床锅炉传热特性的影响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一二次风配比的改变和过量空气系数的改变都会使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传热系数改变,但对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更大一些,即传热系数与辐射传热份额的变化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14.
离心力场作用下对流换热场协同理论的实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离心流化床(CFB)干燥器中气体与被干燥颗粒物料之间的强制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转速范围内,当气流速度方向和热流方向(即温度梯度方向)一致时,离心力场作用下气体流过颗粒层的对流换热准则关联式与由场协同理论中推导的结果具有同样形式,从而验证了场协同原理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考虑CFB提升管快速床中因颗粒团聚物的存在而发生的气固相间曳力下滑的现象,建立基于能量最小多尺度方法(EMMS)的曳力模型,并将其与CFD两相流模型相耦合模拟传统等径提升管和新型分区多流域提升管两种不同结构的提升管。结果表明:将EMMS曳力模型耦合CFD双流体模型,可以合理地预测提升管内轴向与径向上的流场分布,实现对提升管内气固两相流动的准确表达;当CFB提升管的结构与操作工况发生变化时须重新寻求更为合适的曳力模型。  相似文献   

16.
在充分考虑干涸后弥散流区域液滴、过热蒸汽以及加热壁面间的各换热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预测环形通道弥散流换热的理论模型,同时针对1.0、1.5和2.0mm间隙的环形实验段进行了干涸后换热实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弥散流中,蒸汽与加热壁面间的强迫对流换热起主导作用,占总换热量的90%左右;液滴与壁面接触换热、液滴与蒸汽问的换热对总体换热有一定影响;在该研究工况范围内,可以忽略辐射换热的影响.理论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说明该理论模型可以用来预测环形窄缝通道内的干涸后换热。  相似文献   

17.
膜式水冷壁换热系数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有限元用于水冷壁的换热分析,计算了鳍片结构对换热的影响,探讨了用测量壁面温差法求取炉内向水冷壁换热的可能性。计算发现,有限元计算与目前中国采用的标准吻合得非常好,但是标准给出的鳍片中间点温度偏大。增大管节距时,鳍片吸热份额和最高温度升高;较大的厚度可以降低鳍片最高温度,提高吸热份额。壁面上两点温差可以表征水冷壁受热状况,炉膛向受热面的换热系数与温差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对几台商业运行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水冷壁进行了有限元测量,将有限元结果与热平衡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有限元测量方法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实际情况。有限元方法测量结果呈现偏大的趋势,主要与鳍片和母材的根部焊接出现附加热阻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粗湿颗粒在循环流化床中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规律作了实验研究。在不同的表现流速、固体循环率、初始湿含量和颗粒粒径下,沿床高测量了气固相的局部温度,分析和讨论了各种流化参数对传热传质的影响,对粗湿颗粒(Geldart’B类)循环床提出了一些观点,由此建立的无因次准则方程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根据传热的热平衡方程给出了旋流燃烧器轴向壁温分布的数学模型,并计算同某电厂燃烧器的壁温分布,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对循环流化床床层与壁面间的传热特性进行了预测.分析了床层密度、床层温度、流化速度、颗粒粒径以及壁面长度等设计和运行参数对传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床层密度越大或温度越高,传热系数越大;而颗粒粒径越大或壁面长度越大,传热系数越小;流化速度对传热系数则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