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GIS与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区域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速率及转移原因,并通过与其它典型区域的比较分析,可为区域土地持续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并借用常规的土地科学时空演化模型来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长株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与典型区域六盘山区和厦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减少而城镇工矿用地增加,这种变化以长沙最大,株洲次之,湘潭最小;区域内三市的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速率大小依次为长沙、株洲和湘潭.结合对长株潭地区与典型区域六盘山区和厦门土地利用变化综合动态度的比较分析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阶段有关,同时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针对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的实际业务需求,提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快速检测方法,即基于同一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叠加分析,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边界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分割,并对分割单元的像素灰度值进行统计分析,以此判断图斑内对应的土地利用是否发生变化,从而提取影像发生变化区域范围。以某城市局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为例,通过对该区域2013年高精度遥感影像与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分析,对938个图斑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发现变化图斑12个。其中,8个为实际发生变化图斑,4个为错判,无漏判。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快速、有效地实现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检测和提取,并适用于识别提取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林用地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1985-200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1985年和2000年2期TM/ETM 遥感数据,运用人机交互式解译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数量模型,全面分析上海市城区和全市内陆部分的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阐明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特点,揭示了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过程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4.
以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为例,在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1985-2000年间4个时期土地利用变 化资料的基础上,引入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沙漠化过程影响的权重值;并利用倪晋仁等人提出的相关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标来定量反映针对该地区沙漠化的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影响。通过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针的变化,评价沙漠化土地的动态变化,为区域发展和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此方法在奈曼旗的应用表明,根据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结构计算出的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标与遥感监测所得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由此所得到的沙漠化动态评估结论与实际监测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较之其他方法更加省时省力和有效。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找出促进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方法,以黄河三角洲区域核心城市东营和滨州为研究区域,利用耦合协调测度模型,对研究区域2002—2016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以及2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同时对指标的权重进行敏感性验证。结果表明,2002—2016年东营和滨州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综合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从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来看,研究区域处于良好耦合阶段,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经历了从中度失调到良好协调的5个阶段,应用熵值法确定的指标权重合理可靠。研究结果可为东营和滨州的城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同类型城市的研究提供方法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区域交通与土地利用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在系统分析了区域交通与土地利用特征的基础上,对区域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区域交通-土地利用耦合系数的概念,对黄石市1996年~2004年间的交通、城镇建设和耕地的用地规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黄石市的交通-土地利用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但是由于交通条件相对滞后,近年来交通得到较大发展,耦合系数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7.
结合多期土地利用/覆被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应用AHP层次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人口、经济、交通、农业等5个方面构建三峡库区重庆段区域人类活动强度评价模型,探索2000年以来该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及其类型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的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库尾地区,以渝中区为中心呈现圈层递减特征;库腹地区人类活动强度明显小于库尾地区,从西向东依次递减。2)2000年来人类活动强度逐年增强,区域差异不断扩大,库尾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上升显著,库腹地区无明显变化。3)土地利用是区域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的主因,近年来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变化幅度逐年下降,经济因子、交通因子的影响逐年上升。总体而言,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人类活动强度评价方法,分析了人类活动在三峡库区的动态变化,可为三峡库区重庆段人类活动方向与速率的调控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8.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因素研究是揭示区域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以广西新兴边境城市——靖西市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靖西市2005年、2010年、201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主成分分析法等模型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各地类转化方向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5年,靖西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以"林地-耕地-其他用地"为主导。交通运输用地的变化速度最快,年均变化幅度为4.33%;主要转移特征为耕地向交通运输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转移。(2)影响靖西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其中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力更大。(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驱动因子与耕地面积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则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完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意义重大。以四川梓潼县为例,采用景观结构指数与GIS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县级尺度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空间分异十分明显,土地利用多样化和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整体水平较高,且平坝丘陵...  相似文献   

10.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数学模型——以浙江省乐清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原则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 ,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 ,应用线性规划方法构建乐清市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区域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在界定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以市域为评价单元,分3个层次构建区域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的的方法,对区域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进行了方法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态系统的评价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生态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的城市生态系统进行评价,依据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及数据的可获得性,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方面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7个城市之间生态系统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合肥及沿江地区城市生态系统发展较好,两淮地区、蚌埠、安庆等工业城市次之,皖南地区及皖北宿州等地城市生态系统发展欠佳.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北干旱区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讨论了西北干旱区的土地退化、生态建设与尊重自然、水土资源利用及区域发展等问题.干旱区土地退化主要为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和草地退化;生态建设中应当尊重自然,不宜大面积植树造林、片面追求森林覆被率的提高.采取生态修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有助于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在区域发展中应当重视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区域间环境与发展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衡量地区土地利用是不是可持续的,就需要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定量的科学评价.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信息熵、均衡度和集中度等指标研究福州市的土地利用数量及结构变化;然后从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利用综合集成赋权法对福州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内福州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值处于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2007年统计数据作为基础,通过建立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价体系,探讨河南省农用地保护水平的地域差异.结果表明: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平原区普遍高于西部山区;影响河南省各区域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因子也是不同的.最后,分析了河南省各个区域农用地集约利用所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善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大连市耕地供需分析及开发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连是个沿海开放城市,耕地资源的相对短缺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从大连市耕地利用的供需特点入手,探讨未来大连市耕地开发利用的途径及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对南部县土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利用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且县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和方针,确定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及土地利用分区用地指标,制定了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科学、定量地评价土地利用协调度,为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和土地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入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结合计算指标权重,建立一个评判指标体系———土地利用协调度的"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评价模型,再根据柳州市2008~2012年土地利用数据评价柳州市土地利用协调度。【结果】模型的评价结果与柳州市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结论】PSR模型可科学、定量地评价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协调度。  相似文献   

19.
基于RS和GIS的柴达木盆地绿洲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1987年和2000年覆盖柴达木盆地东部香日德绿洲区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在图像解译的基础上对香日德绿洲进行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获取香日德绿洲区土地利用、土地沙漠化等环境动态信息,并在GIS的支持下,结合实地调查与区域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进行绿洲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分析,为本区农业资源开发,土地沙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部门在绿洲的异地扶贫工程顺利进行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沿海低丘陵"三生空间"时空演变与生态环境响应,以沿海低丘陵资源富集区招远市为例,利用2008—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基于土地空间扩展强度、半变异函数、生态环境响应模型等方法,对区域土地利用主导功能转型与生态环境进行区域性分析.结果表明:①沿海低丘陵资源富集区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用地空间扩展与收缩处于低速变化;②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功能增强,生态空间减弱是研究"三生空间"的转型的主基调,其转型由矿产资源的开发、土地管理政策等多因素造成;③服务及其他生产用地偏移最明显,农业生产用地、林地生态用地偏移较弱;④胶东半岛低丘陵沿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随着时间的变化呈下降的趋势,生产空间、生态空间转型为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相互转型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降低主导因素.研究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生态环境响应演变规律,可为招远市国土空间规划下"三生空间"和生态红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