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离培养瘦素受体基因突变型(db/db)和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原代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s,MSCs);采用油红O染色和异丙醇萃取法分析不同分化时期细胞中脂质积累和成脂诱导率;免疫印迹检测PPARγ和脂联素蛋白水平。结果表明,db/db小鼠MSCs通过下调脂联素和PPARγ的表达抑制成脂分化过程;db/db小鼠和WT小鼠的脂肪细胞分化过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探讨维生素C影响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成脂相关分子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和脂联素(adiponectin)表达水平的时序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维生素C处理组的成脂率明显大于非处理组的;维生素C处理组SREBP-1、PPARγ2和C/EBPα的转录水平在3T3-L1细胞整个分化过程中明显大于非处理组的,脂联素的转录和翻译水平均显著小于非处理组的;维生素C处理组SREBP-1、PPARγ2和C/EBPα的翻译水平在早、中期明显大于非处理组的,晚期时与非处理组基本一致;维生素C在3T3-L1细胞成脂分化早、中期上调SREBP-1、PPARγ2和C/EBPα的表达,而在整个分化过程中下调脂联素的表达,促进3T3-L1细胞的成脂分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利用油酸诱导延边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同时添加不同浓度的FABP4抑制剂(0,2.5,5,10,20和40μmol/L),处理48h,研究FABP4对延边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以及与PPARγ等成脂相关基因间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抑制剂浓度的增加,脂滴形成数量和密度减小,甘油三酯浓度和脂联素的分泌量也不断减少,成脂相关基因PPARγ、PLIN2、CD36和ADP的表达均不断下降(P0.05),因此说明,FABP4在延边牛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对脂滴形成、甘油三酯浓度及脂联素的分泌均有重要影响,同时,进一步证实了FABP4作为PPARγ的下游转录元件,可以对PPARγ进行反馈调控。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木犀草素对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作用,文章探讨相关的分子机制,在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添加20μmol/L木犀草素处理,通过油红O染色和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其对3T3-L1前脂肪细胞脂肪化过程的细节作用。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过程共需8 d,结果表明,木犀草素从细胞分化开始处理8 d可以显著降低其脂滴生成及脂肪化相关基因PPARγ、C/EBPα、Ap2和Fas等的表达,处理2、4、6 d对脂滴生成抑制效果不明显,但可以显著抑制脂肪化相关因子表达,说明木犀草素在3T3-L1细胞的前期分化和后期成熟过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白藜芦醇(RES)对胰岛素抵抗小鼠的糖脂代谢影响及心肌的保护作用。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对照组(NC)、高脂组(H)、高脂+溶媒(C)、高脂+溶媒+RES干预组(R),分别给予相应饲料喂养14周后给予相应灌胃干预处理。8周后检测小鼠血脂、血糖、血清脂肪因子;检测心肌羟脯氨酸;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心肌Ⅰ、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WB检测小鼠的心肌PPARγ(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ADPN(脂联素)、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NC组相比,H组与C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al,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升高(P0.01);血清瘦素、抵抗素水平升高;心肌中羟脯氨酸、胶原、TNF-α升高(P0.01或P0.05);PPARγ、ADPN表达下降(P0.01);而R组较H组TC、LDL降低(P0.05);血清瘦素、抵抗素水平下降;心肌中胶原、TNF-α降低(P0.01或P0.05);PPARγ、ADPN的表达升高(P0.01)。RES可能是通过激动PPARγ调节ADPN、TNF-α改善胰岛素抵抗小鼠糖脂代谢紊乱、心肌肥厚、纤维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本实验研究脂联素mRNA在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采用地塞米松诱导建立3T3-LI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运用RT-PCR技术检测脂联素mRNA的表达.结果:随着胰岛素抵抗的发生,脂联素mRNA的表达量明显降低,经过罗格列酮干预胰岛素抵抗后,干预组脂联素mRNA表达量较空白组升高了约103.5%.结论:脂联素mRNA表达量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关系密切,其有望作为治疗胰岛素抵抗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木犀草素在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文章探讨木犀草素抑制脂质沉积的作用机制,选取3T3-L1前脂肪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分化过程中添加木犀草素,利用噻唑蓝(MTT)实验研究木犀草素对3T3-L1增殖的作用;利用油红O染色确定其对3T3-L1前脂肪细胞脂肪化的影响;利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木犀草素对3T3-L1脂肪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结果表明,20μmol/L的木犀草素可以降低3T3-L1细胞的脂肪化,减少脂质聚集,并且降低了3T3-L1细胞中脂肪化相关基因Pparγ、C/EBPα、Ap2和Fas等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在人体生长发育与衰老过程中骨髓会逐渐由红骨髓转变成为黄骨髓,即骨髓脂肪化,其本质是骨髓中脂肪细胞增多.骨髓脂肪细胞对造血微环境具有负性调节作用,能抑制骨髓造血、抑制造血重建时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的植入.深入研究骨髓脂肪化机制对促进某些疾病过程中造血恢复、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效率具有一定意义.脂肪细胞的形成主要包括间充质干细胞向前体脂肪细胞的定向分化及其终末分化两个阶段.本文主要阐述细胞形态变化和细胞外基质通过WNT和RHO-family GTPase信号级联通路调节前体脂肪细胞的定向分化,成脂刺激因素通过PPARγ的表观遗传学途径诱导前体脂肪细胞的终末分化,以及PPARγ和C/EBP的相互作用维持脂肪细胞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9.
通过探讨mTOR对hADSCs成脂的影响,为脂肪分化异常所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针对通过吸脂术所抽取的人腹部脂肪组织,利用Ⅰ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培养hADSCs,三联诱导法使其向脂肪细胞分化,油红O染色鉴定.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mTOR在细胞内的分布变化;观察雷帕霉素抑制mTOR后hADSCs成脂能力的变化,即油红O染色及PPARγ的表达.结果表明,所分离细胞为平行排列、生长形态相对均一的梭形细胞.三联诱导法诱导7d后可见脂滴的出现,油红O染色着红色.mTOR的分布在分化过程中由核内转向胞浆.雷帕霉素处理细胞使细胞内脂滴的蓄积显著减少、PPARγ表达降低.雷帕霉素抑制mTOR表达可降低hADSCs的成脂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四川省道地药材赶黄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其机制,以赶黄草茎乙酸乙酯相(PSE)作为研究材料,建立了3T3-L1脂肪细胞诱导分化模型.诱导脂肪细胞分化后,通过油红O、尼罗红染色和Western Blot等手段探究了脂肪细胞内脂滴积累以及脂肪酸合成关键酶和胰岛素抵抗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诱导分化后的脂肪细胞内的脂滴含量比对照组前脂肪细胞有着显著地增加,赶黄草多酚治疗后可以明显抑制脂质积累.PSE可以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上调p-ACC、CPT1a、PGC-1α和PPARα这些控制脂质分解和脂肪酸氧化的蛋白的表达,并下调CD36、FASn和SREBP1c调节脂质合成的蛋白.综上所述,PSE可以通过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促进脂质分解,抑制脂肪合成.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油酸对延边黄牛前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的影响,无菌条件下从延边黄牛皮下脂肪组织中分离获得原代脂肪细胞,并进行传代,在培养基中加入100μmol/L的油酸诱导其分化,并分别在0、48h、96h、144h时观察其细胞形态,油红O染色效果,并检测其甘油三酯含量及与分化相关的主要转录因子PPARγ、SREBP1、LPL及C/EBPβ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等。结果表明,加入油酸后48h便可观察到前脂肪细胞中有脂滴出现,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脂滴数量明显增多,形状变大,且甘油三酯含量也随着处理天数的增加而升高,PPARγ和LP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处理后均高于处理前,SREBP1的表达量在处理后随着处理时间增加先升后降,而C/EBPβ基因的表达量则在添加油酸后不断下降,在处理144h时达到最低。说明油酸在延边黄牛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对脂滴形成、甘油三酯含量及主要转录因子表达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强度对青春期肥胖大鼠内脏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蛋白表达及血浆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青春期SD大鼠普食8只为单纯空白对照组(C),高脂诱导青春期肥胖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为静止对照组(OC)、低运动强度组(OL)、中运动强度组(OM)和高运动强度组(OH).运动速度为15-18m/min、21-25m/min和28-32m/min,坡度均为0,1h/天,5次/周,在大鼠专用运动跑台持续8周的运动干预.8周后用qRT-PCR测内脏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免疫组化测内脏脂肪组织脂联素蛋白表达,ELISA测血浆脂联素浓度.结果:8周后OL、OM、OH组体重、内脏脂肪重量及体脂率均显著低于OC组(P<0.01),OM、OH组内脏脂肪重量及体脂率显著低于OL组(P<0.01);OM、OH组内脏脂肪脂联素mRNA高于OC、OL组(P<0.05,P<0.01);OH组脂联素蛋白质的表达均比OC组增加;OL、OM、OH组血浆脂联素浓度较OC组显著提高(P<0.01),OM、OH组显著高于OL组(P<0.05,P<0.01).结论:通过8周不同运动强度干预均显著降低了青春期肥胖大鼠体重、内脏脂肪量和体脂率,上调了内脏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的基因表达及蛋白表达,升高血浆脂联素浓度,均为中、高运动强度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腺病毒36 型在人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对PPARγ及CIDEC 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利用腺病毒感染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hAMSC)、油红O 染色和RT-qPCR 鉴定Ad36 诱导hAMSC 分化为脂肪细胞模型;葡萄糖氧化酶法和甘油三酯终点法测定人类腺病毒36 型(Ad36)诱导hAMSC 分化为脂肪细胞的过程中培养基葡萄糖浓度及细胞甘油三酯含量;RT-qPCR、Western Blotting 方法检测Ad36 诱导的人脂肪细胞中,PPARγ和CIDEC 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用PPARγ特异性抑制剂GW9662 抑制PPARγ表达后,Western Blotting 方法检测Ad36 诱导的人脂肪细胞中CIDEC 蛋白质的表达。Ad36 诱导的hAM-SC 定向分化成人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培养基葡萄糖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PARγ和CIDEC 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在诱导第6 天表达水平最高,在使用GW9662 抑制PPARγ蛋白质表达后,CIDEC 蛋白质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从细胞水平证实,Ad36 诱导人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Ad36 通过PPARγ上调CIDEC 基因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技术将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为其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全骨髓法分离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传代后分别在成骨、成脂诱导条件下继续培养,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其成骨及成脂分化结果.结果第2代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诱导9 d后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细胞,连续诱导14 d后可见矿化结节形成,成脂诱导14 d后可见脂肪细胞形成.结论随着诱导条件的不同,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可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小鼠的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3C(protein phosphatase 1 regulatory subunit 3C,PPP1R3C)基因在脂肪细胞分化中的功能,本研究以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为材料,通过基因过表达、干扰及实时定量PCR等实验,分析了PPP1R3C基因对成脂分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它对成脂分...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lgtF,rfaF和rfaD基因在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脂寡糖(LOS)刺激BALB/c小鼠炎性因子IL-1α、IL-6、IL-8和TNF-α表达中的作用。提取HPS SC096株、lgtF基因缺失株(ΔlgtF)、rfaF基因缺失株(ΔrfaF)和rfaD基因缺失株(ΔrfaD)的LOS,用80μg HPS-LOS,ΔlgtF-LOS,ΔrfaF-LOS和ΔrfaD-LOS腹腔注射BALB/c小鼠,分别在6 h和12 h后去眼球采血,分离血清,运用商品化的ELISA试剂盒检测炎性因子IL-1α、IL-6、IL-8和TNF-α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用80μg HPS-LOS刺激BALB/c小鼠6 h和12 h后IL-1α、IL-6、IL-8和TNF-α的表达量均升高,显著高于ΔlgtF-LOS,ΔrfaF-LOS和ΔrfaD-LOS刺激BALB/c小鼠后的IL-1α、IL-6、IL-8和TNF-α的表达量(P0.05)。以上实验结果首次证实了lgtF、rfaF和rfaD基因在HPS LOS刺激BALB/c小鼠炎性因子表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波棱瓜子是常见的用于治疗肝病的藏药,疗效确切.前期研究表明,总木脂素是波棱瓜子抗肝损伤的有效部位,但疗效尚不明确.本研究拟考察藏药波棱瓜子总木脂素对ConA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对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一次性ConA(20mg/kg)诱发小鼠免疫性肝损伤,造模8h后取血样和肝脏,考察不同剂量的波棱瓜子总木脂素对各组小鼠脏器系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骨过氧化物酶(MPO)、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及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生化指标活力或水平的影响;以HE染色对肝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波棱瓜子总木脂素对各组小鼠肝脏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结果:波棱瓜子总木脂素可以降低ConA所致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系数及血清ALT、AST、ALP活力,显示出较好的保肝作用.同时波棱瓜子总木脂素也可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NO水平和MPO、NOS活力,并减少肝组织匀浆中MDA的含量,增强SOD和GSH-Px活性,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波棱瓜子总木脂素还能抑制诸如TNF-α、IFN-γ、IL-4、NF-κB等促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抗炎症因子IL-10的表达,从而抑制肝脏炎症反应而发挥其保肝作用.病理观察结果也表明,波棱瓜子总木脂素能减轻ConA对肝组织的损伤.结论:波棱瓜子总木脂素对ConA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保肝作用可能与其抗炎、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COX-2在胆碱蛋氨酸缺乏(MCD)诱导的脂肪性肝纤维化模型中的表达变化以及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的相互作用.雄性野生型小鼠(C57BL/6N)或PPARα-/-分别给予MCD饮食,MCD对照饮食8或9周.第1治疗组给予MCD饮食51 d后加用选择性PPARα激动剂匹立尼酸(Wy-14,643)5 d或12 d.第2治疗组给予MCD饮食7周后加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1或2周.COX-2在MCD饮食诱导的脂肪性肝纤维化模型中被大量诱导表达,选择性PPARα激动剂(Wy-14,643)的短期治疗显著降低COX-2表达和炎症因子TNF-α和IL-6以及重要致纤维化细胞因子TGF-β1 mRNA表达量.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的短期治疗可明显减少脂肪性肝纤维化野生型小鼠的脂肪病变和炎症反应,降低血清ALT水平,但是塞来昔布对PPARα-/-小鼠无效.因此,COX-2在脂肪性肝纤维化病理进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选择性激动剂PPARα显著下调COX-2表达,而选择性COX-2抑制剂通过对PPARα激活而改善脂肪性肝纤维化病变.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小檗碱对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本文通过MTT法检测3T3-L1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油红O染色与酶标仪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等分析小檗碱对其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小檗碱影响其成脂分化可能的作用途径。结果表明,小檗碱浓度高于20μmol·L~(-1)时抑制3T3-L1细胞增殖,甚至出现部分细胞死亡,而5μmol·L~(-1)小檗碱对其抑制作用较弱;小檗碱浓度越大对3T3-L1细胞内脂滴堆积的抑制作用越明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不同浓度的小檗碱明显抑制C/EBPβ和SREBP-1c的基因表达,且其能够通过影响mi RNA表达而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罗格列酮对NOD小鼠PPARγ和FABPs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格列酮是核受体PPARγ的激动剂,PPARγ被激活后通过调控许多与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而发挥多种物效应.为了研究罗格列酮对NOD(nonobese diabetic)小鼠PPARγ和FABPs基因表达的影响,以NOD小鼠为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灌喂蒸馏水12周)和用药组(灌喂罗格列酮12周).结果显示用药组小鼠比对照组生长快,而且对照组小鼠体质量在实验第11周开始下降;实验结束时,用药组体质量和脂肪质量显著大于对照组.RT-PCR法检测肝脏、脂肪和肌肉组织PPARγ和FABPs mRNA相对表达量显示,用药组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PPARγ 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加1倍以上;用药组肌肉组织的H-FABP mRNA和脂肪组织的A-FABP mRNA分别比对照组上调1倍和4倍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