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3 毫秒
1.
董蕾 《安徽科技》2008,(1):43-45
所谓产品侵权责任.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因产品存在缺陷而造成的死亡、人身伤害和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及其他损失时,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近年来产品成本缺陷对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事件时有发生,为保护购买者和使用者的利益,在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颁布的《民法通则》和《产品质量法》对此问题作了规定。  相似文献   

2.
“PL”是英文 Products Liabili-ty 的缩写,意思是“产品赔偿责任”。产品质量出了问题,生产厂家要负责赔偿消费者,这便是一般意义上的“产品赔偿责任”。这种赔偿不仅仅包括产品的修理和更换,而且包括赔偿产品的缺陷对使用者的人身及财产的损害(通常称做“扩大损害”)。这后一类的赔偿责任问题正困扰美国企业界。对于“产品赔偿责任”诉讼,美国长期以来依据的是“过失责任”法理。受害者向厂商提出索赔要求时,必须出示厂商的过失及其与自己受害的因果联系等证据。如今,产品的生产流通过程日趋复杂,一个受害者拿出上述证据已十分困难。于是,“严格责任”的法理便在  相似文献   

3.
在产品责任中,严格责任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保护促进效果、损失分散效果、抑制缺陷效果等功能。产品缺陷的存在是适用产品责任的关键.关于产品缺陷的判断.存在着危险效用基准和消费者期待基准的争论。在产品责任的适用中,核心是对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的确定,以假冒品为视角,有必要考虑危险源、消费者与第三人的主观认识情状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跨界国家环境损害事故给一国周边邻国及其相关区域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都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因而建立跨国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制度有其十分重要的现实性。传统的国家责任理论,对于此类特殊的国际环境损害事故无论是在覆盖面上,还是在可行性上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本文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在于对跨界环境损害采取严格责任制度作为责任归责的基本原则,同时将国家的环境责任覆盖至全部国土范围和国家的实际控制领域;确立国家在国际环境保护中应当承担的风险预警和控制责任,建立国际环境损害风险分担机制。以期能够实现跨国环境损害责任的有效落实,保护人类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关于建立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江燕 《科技信息》2009,(31):33-33,97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一种事前弥补缺陷以减少损害的措施,该法律制度的建立在我国已是当务之急。本文介绍了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概念,对我国目前缺陷产品召回的立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述评,并进一步提出建立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构想。  相似文献   

6.
李立志 《甘肃科技》2010,26(19):101-102,17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品的市场竞争激化,产品的标识越来越被生产者和消费者重视,它在产品的综合结构中尤显重要,并且已成为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标识的标注缺陷或标注模糊,会给消费者造成误解,严重的还会造成侵权损害,引起产品质量责任纠纷。  相似文献   

7.
我国产品责任立法的起步较晚,对产品责任的法律规定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能充分的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应对我国产品责任立法予以完善。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在产品缺陷及产品责任主体认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国外先进制度的借鉴,提出了完善我国相关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品质量法》首次提出以产品缺陷作为判断产品责任的标准,是我国产品责任制度的一大进步。应当指出的是依据产品缺陷判断产品责任虽然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但是我国的规定仍然具有很浓的本土特色。本文的目的既是通过比较分析找出我国产品缺陷规定的特点以期有助于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9.
医疗损害民事责任是非典型性民事责任。它表现为 :(1 )与违约责任的冲突 ;(2 )与侵权责任的冲突 ;(3 )与竞合责任的冲突。医疗损害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责任主体、医疗瑕疵、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医疗损害民事责任符合加害给付责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自动驾驶系统虽然在现阶段尚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但其特殊性决定了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根据自动驾驶系统是否存在缺陷,此种责任可分别成立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和产品责任。就前者而言,自动化程度的不同决定了责任主体也有所不同,其或者是人类驾驶员,或者是人类驾驶员与生产者,或者是所涉各方当事人。就后者而言,其责任主体不仅包括自动驾驶汽车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还包括编程者、设计者等人员。由于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性,上述责任在责任构成和免责事由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论严格责任原则在美国产品责任法中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格责任在《第二次侵权法重述》402A中得到确立之后迅速成为美国产品责任法的圣经。但针对制造缺陷产生的责任而设计的402A,无法妥当地适用于后来得到发展的针对设计缺陷与警示缺陷的诉讼。《第三次侵权法重述-产品责任》取代了402A的规则,明确产品缺陷分为制造缺陷、设计缺陷以及警示缺陷三种类型,严格责任仅仅适用于制造缺陷,对于设计缺陷以及警示缺陷被告承担过失责任。  相似文献   

12.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执行公务给相对人造成精神损害,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这既是我国宪法和依法行政的要求,也是对相对人合法权益保护的要求。实践中大量存在的行政精神损害案件的发生,给我国行政精神损害的立法、司法以及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我国的行政精神损害赔偿立法还存在很大缺陷,亟需完善行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3.
论产品缺陷     
本文主要介绍一产品责任中的产品缺陷 ,阐述了产品缺陷的定义、认定标准及其分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环境污染健康损害问题日益增多,环境污染健康赔偿或补偿难题成为导致社会群体性事件暴发的诱因,政府的公信力严重受损.在环境污染损害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加快建立环境(生态)损害责任制度,建立健全环境(生态)损害评估管理制度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讨论数字产品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问题。认为数字产品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如果侵权人存在故意时,法院应责令侵权人承担一定的惩罚性赔偿。当侵权行为人不存在过错时,由于侵权人最有能力且能够以最小的成本控制侵权行为的发生,因此应由侵权人承担造成权利人损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经济交往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涉外产品责任案件日益增多。但对于产品责任的立法各国存在冲突,而且我国至今还没有调整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的专门制度,只是笼统地采用了侵权行为法律适用规则,使特殊复杂的涉外产品责任案件的法律适用简单化、机械化,忽视和掩盖了其他与产品责任案件具有更密切更重要的连接因素,无法切实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据此,本文拟在评述传统冲突规则缺陷的基础上,剖析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的发展态势,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在该领域的相关立法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对我国的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我国陆续在一些法律中对产品责任问题作出了规定,但直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产品责任法.对产品责任的主体、归责、缺陷认定与区分及损害赔偿范围的争议明确限定,是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婚姻法》确立了婚姻家庭生活中因一方的过错导致离婚的,无过错的一方依法享有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有过错一方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该制度确认的离婚损害赔偿责任属于民法中的特殊责任,其构成要件包括无过错方受有损害结果,过错方具有法定的严重过错行为,损害行为导致离婚的发生,受害方无过错。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同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赔偿请求权的主体表述不准确,范围不清晰,责任主体不充足,列举形式规定的赔偿责任过错情形不周延。建议针对这些问题和缺陷完善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各国产品责任法律中产品范围进行比较,认为商业软件具备产品属性。商业软件产品缺陷类型和责任构成的要件与产品责任法中的"产品"相符,中国产品责任法应将商业软件纳入其调整范围,对规模化生产和销售的软件产品适用产品责任。  相似文献   

20.
承认要约邀请可能构成侵权行为,有利于充分保障受害人的权益.要约邀请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将构成侵权行为.要约邀请构成侵权责任,应包括要约邀请中存在违法行为、要约邀请导致了损害、受害人的损害与要约邀请存在因果关系、要约邀请人主观上有过错等四个构成要件.要约邀请中侵权行为的具体形态有:要约邀请侵害知识产权;要约邀请侵害人身权;要约邀请侵害合同债权;要约邀请侵害合法权益.要约邀请构成侵权责任时,应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