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强韧低合金冷模具钢6CrNiMnSiMoV(CD钢)具有合金元素含量少、成本低、热处理工艺简便等特点,为充分发挥其性能潜力,本文对其力学性能(硬度、强韧性、耐磨性)进行了综合研究.与常用的冷模具钢CrWMn和Cr12MoV及日本专利钢号SX105V和苏联研制的56的相应的力学性能进行对比试验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少无切削工艺的发展对冷模具钢的强度、韧性和耐磨性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高的强度和硬度往往带来韧性不足,因此改善冷模具钢的强韧性对提高其使用寿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刘志勇  李建宏 《河南科学》1998,16(1):99-102
通过预处理工艺,可有效控制冷摆碾模具钢的晶粒度,改善碳化物分布状况,为终处理做组织上的准备,有利于模具强韧性及使用寿命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通过淬火回火硬度试验,室温和高温拉伸冲击试验以及金相和电镜组织观察,研究了V,Mo,Ni,Nb,Co和B等合金元素对热作模具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合金元素含量对钢的室温和高温强韧性产生很好的作用,所得结果对于热作模具钢新钢种开发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关于高强韧性65Cr4W3Mo2VNb基体钢的研究报告。文中总结了新钢种多年试验的成果,并着重分析其合金成分,基本性能和热处理工艺。 新钢种在高速钢的淬火基体成分上适当地提高了碳量,同时加入0.2~0.3%的Nb(铌)。实践证明:新钢种冶金质量优良,工艺性能良好,强韧性能高;并可通过热处理工艺的调整,得到强度、韧性和耐磨性能的不同配合,适应多种工作模具的需要;用于制作冷镦、冷挤模具,使用寿命比W18Cr4V,Cr12MoV等钢模具有成倍的提高。这是一种成分设计合理,具有特色的新型冷模具钢钢种。  相似文献   

6.
第三次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工作于最近结束,我校的“XZ9型CNC曲轴主轴颈磨床”等13项科研成果分别荣获一等、二等、三等奖,并于8月9日张榜公布,两个月后无异议,即可授奖.公布的获奖项目如下:1.XZ9型CNC曲轴主轴颈磨床 获一等奖(机一系)2.高强韧低合金冷模具钢 获一等奖(机二系)3.变压器优化设计软件 获二等获(电力系)4.汽车发动机六缸配轴动平衡设备 获二等奖(力学系、机一系)5.MTI雷达数字稳频稳幅系统 获二等奖(电信系)6.电力半导体模块 获二等奖(固电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不同硅含量的高强韧低合金冷模具钢系列(代号GD钢)进行试验,探讨了GD钢经马氏体-下贝氏体复相处理后,组织中下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和数量及其对GD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GD钢的硅含量时,GD钢复相组织中的下贝氏体组织形态和数量也随之改变.当硅含量达到1.82%(wt-%)时,复相组织中下贝氏体呈准下贝氏体形态.马氏体加上约28%(vol-%)的准下贝氏体的复相组织具有最佳的强韧性配合.  相似文献   

8.
热处理对H13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13是一种新型热作模具钢,它常用作了挤压模、铝合金压铸模和塑料膜,使用温度≤600℃时期寿命远高于3Cr2W8V,还可用于冷挤凹模、冷挤钢管环形模,是冷热皆宜的模具钢。H13(4Cr5MoSiV1)的韧性和塑性明显优于其它H型钢,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锻造退火后淬火、回火工艺对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本课题组提出以发挥5CrMnMo模具钢的潜力为中心,通过优选强韧比,改进热处理制度,采用保证处理工艺的一些措施,并采用中间回火工艺消除残余应力与疲劳损伤.还用电算对机械应力、予热温度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现场锻打.五台模具寿命提高2.43倍,获得4万多元经济效益,完成课题予计提高热锻模具寿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我院金材教研室和大冶钢厂共同研制的高强韧性冷模具钢65Cr_4W_3Mo_2VNb(简称65Nb),1979年通过鉴定,1981年荣获国家科委三等发明奖。近三年来,在推广应用方面又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1.
对超快冷条件下X80管线钢屈强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光学电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冲击断口和组织的观察,得出了超快冷条件下低屈强比X80管线钢强韧性匹配的最优工艺.结果表明:随着超快冷终止温度的降低,实验钢强度和屈强比均呈升高趋势;超快冷终止温度为655℃时,实验钢组织由针状铁素体、贝氏体和M/A岛组成,强韧性匹配良好;在"超快冷+空冷+层流冷却"的冷却模式下,随着空冷时间的延长,实验钢的屈强比逐渐降低;超快冷的应用在提高实验钢强度的同时有利于实现X80管线钢的低屈强比,为高级别的抗大变形管线钢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65铌钢是我院和大冶钢厂共同研制的一种新型高强韧性冷模具钢,它可使模具的使用寿命延长二至三倍。曾于一九八一年获国家科委三等发明奖,现已列为机械部和省经委重点推广应用项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力学试验及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能谱仪等微观分析手段,研究了09CuPTiRE耐候钢的显微特征及其对强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持与09CuPTiRE耐候钢相近的化学成分、纯洁度和均匀性,采用合适的两相区多道次控轧和25~15℃/s控冷工艺方法,控制较低的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可以获得具有良好强韧性能的显微组织,大幅度地提高钢的强韧性指标,其屈服强度大于378 MPa,-40℃ V型缺口的冲击功大于60J,超过了Q345GNH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GD钢是一种冷模具钢,可兼作火焰淬火模具钢.GD钢采用适宜的降碳,同时加入Ni和Si,优化合金元素配比,多元少量合金化方案,具有优异的强韧性,其强韧性显著优于CrWMn,接近于各种改型基体钢;其韧性优于火焰淬火模具钢CH-1 ;其耐磨性高于CrWMn,接近于Cr12MoV.特别优越的是GD钢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强.  相似文献   

15.
对40Cr钢高、低温淬火强韧化进行了评价;提出强韧化的新途径──复合热处理强韧化,并按 此设计了几种新工艺.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新工艺使40Cr获得较好的强韧化,即在保持强度水平 下,塑性、韧性、系列冲击韧性及冷脆转变温度,和疲劳性能均得到明显的改善.用金相方法及 扫描电镜观察分析指出,这与微区成分均匀、晶界净化、组织细化与改善,从而避免或减少了沿 晶或解理脆断有关.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14.2 mm X70管线钢轧后经超快冷+层流冷却、层流冷却两种冷却制度后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讨论了超快冷+层流冷却下实验钢强韧化机制.结果表明:两种冷却制度下实验钢力学性能均满足API SPEC 5L X70要求,超快冷+层流冷却下实验钢强度、塑性及韧性较高,综合力学性能良好;不同冷却制度下显微组织均为贝氏体铁素体+针状铁素体+M-A岛混合组织,其中超快冷+层流冷却下针状铁素体、M-A岛组织更加细化;超快冷+层流冷却下实验钢主要强韧化机制为细晶强化与纳米析出强化;实验钢理想轧后冷却工艺为:820~840℃终轧+超快冷至450~500℃+层流冷却至350~400℃+卷取.  相似文献   

17.
冷挤压成型料模具钢0Cr4NiMoV(含碳量小于0.08%)经渗碳,淬火回火后在心部获得良好强韧性。透射电镜的观察证明心部形成了粒状贝氏体,讨论了心部组织的强化机理,并指出心部获得良好强韧性的原因是由于粒状贝氏体中的极细亚结构、高密度位错及M-A岛相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热作模具钢3Cr2W8V和4Cr5MoSiV1钢的耐磨性、高温拉伸、冲击性能及热疲劳抗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Cr5MoSiV1钢的高温强韧性优于3Cr2W8V钢,且具有更高的耐磨性及热疲劳抗力,更适宜做摩擦压力机热锻模.  相似文献   

19.
在毛主席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指引下我们金相热处理教研组坚持“教育要革命”,采取多种形式开门办学,努力把金相热处理专业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为国家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同时,为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逐步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新体制,适当地安排了部分人力,积极而又持续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几年来,我们遵照毛主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打破洋框框,走自己工业发展道路”的伟大教导,坚持科学研究为国民经济服务,立足于国内资源,大力开展了冷模具钢、冷挤压用钢、基体钢、低合金高速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生产工厂、使用工厂的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紧密配合下,取得了一些成绩。 从大量的试验结果来看,我们研制的含铬少的高耐磨冷模具钢,它的机械性能和耐磨  相似文献   

20.
对一种新型高强韧微变形钢(GDL-1)的断裂韧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七种不同热处理状态的JR阻力曲线。结果表明,试验钢在经空冷250℃-300℃回火后的裂纹扩展阻力较大,J1C=0.1415-0.1513(MPa.m)、AK=97-120.5(J),其断裂韧性和冲击韧性优于其它状态。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表明,空冷后新型高强韧GDL-1钢的显微组织为窄束状贝氏体 马氏体和部分残余奥氏体复合组织,残余奥氏体以薄膜形态分割贝氏体板条而形成超细化亚单元,增加了材料的微观塑性。此外,低温回火改善钢的韧性,并使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提高,从而使该钢在空冷250℃-300℃回火后具有良好的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