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翻译中对文化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前者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而后者则以原语文化为归宿。随着后殖民研究的兴起,翻译研究也有了新的视角,国内也出现了一种"贬归化,扬异化"的势头。从后殖民文化语境下的文化身份研究入手,探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章莉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9):148-152
清朝末期,"怪杰"辜鸿铭在国内知识分子大量引进国外论著的热潮中做出了翻译儒家典籍的"怪举"。这与众不同的翻译行为并非辜鸿铭的无意之举,而是在当时社会政治背景影响下的一种爱国行为。以后殖民翻译理论为基础,梳理辜鸿铭翻译儒经的前因后果及其采用的翻译策略,探讨辜鸿铭的儒经英译在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可以为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和中国典籍英译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后殖民理论和韦努蒂后殖民视角下的异化策略的分析,将教学中经常提及的异化翻译策略与韦努蒂提出的后殖民视角下的异化策略进行比较,阐述了二者在研究视角、异化方法、动机、效果以及侧重点五个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袁赞 《科技信息》2010,(29):I0234-I0235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翻译理论背后深藏着解构主义、后殖民批评理论、女性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子。翻译中强调政治是其理论的独特之处。在她的理论中为什么要强调翻译的政治。她的理论又是如何与上述四种理论结合起来的,她是如何批判的吸收与发展这些理论的.本文将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  相似文献   

5.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便给传统翻译理论和实践观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然而与国内文艺理论界对女性主义理论的广泛介绍和深入研究相比,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介绍明显滞后,与当前国内深入讨论的后殖民翻译研究的情形也无法相提并论,实质性的深入研究更是罕见。尝试对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进行全面地介绍,以便能引起国内译学界的重视,促进这一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陶涛 《科技资讯》2007,(13):137-138
作为翻译研究描写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玛丽亚·铁木志科在翻译领域将文化层面的宏观研究与语言学层面的微观研究有机结合,创造性地运用Roman Jakobson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划分,重新界定翻译的过程和性质,同时融入后殖民理论,对我国的翻译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晏开维 《科技信息》2008,(9):460-461
关联理论是一种富有解释力的理论,能给翻译研究以有益的启示,我们可以依据关联理论来解决翻译界多年争论不息的话题,并对一些重要的翻译概念进行证伪,如"对等原则"、"不可译性"等.它的产生虽然不是为了解释翻译,但它的确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释翻译现象、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框架,奠定了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揭示了翻译的本质性特征.由关联理论和翻译研究结合诞生的关联翻译理论更把翻译研究带上了新台阶,建构起了从根本上有别于以往翻译理论的崭新理论模式.当然关联理论也不能涵盖所有的翻译理论,囊括所有的翻译现象.尽管关联理论的翻译观目前也只是有了一个大体的轮廓框架,但却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后殖民翻译研究也开始呈现新的变化。差异性和融合性,是异质文化之间在全球化环境下共存必然出现的状态。而后殖民翻译研究在这两个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到斯皮瓦克的杂糅理论,可以看到这两种趋势都各自不断延伸发展。  相似文献   

9.
崔峰博士在研究翻译家鲁迅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发现了鲁迅先生的"中间物"意识,不仅对我们深刻认识我国翻译理论与实践有启迪作用.而且对我们深入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一些翻译例证的分析,指出隐藏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中问物"意识对于准确翻译异域文化,以致"洋为中用",推进我国文化现代化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等值翻译理论成为翻译界许多名家争论或探讨的亮点.例如,雅各布森的"差异中的等值"、奈达的"动态对等"等以不同的语言模式为基础,从语言、交际或翻译等不同角度对翻译等值作了详尽的论述.到了八十年代,纽马克的理论联系实际,对翻译中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型的等值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各理论家还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理论,使"等值"这一标准更具可操作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理论的不断发展,我们对翻译等值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绝对的等值是不可能的."翻译等值具有相对性,本文拟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论述翻译中的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