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最近新出版的“内蒙古植物志”第七卷是我区研究禾本科植物的重要文献,记载禾本科植物68属、200种、3亚种、30变种、2变型。随着调查采集、研究工作的不断开展,截止目前又有新的补充和修正。本文报导新记录属5个,新记录种12个(包括1亚种、1变种),学名订正12种。供修订内蒙古植物志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内蒙古苔藓植物志》出版之后内蒙古苔藓植物区系研究的新成果.结果表明,在《内蒙古苔藓植物志》出版之后的十多年间,以白学良教授为领导的研究团队,对内蒙古地区苔藓植物的分布、种类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沙漠地区.在此期间,发现内蒙古苔藓植物新记录1纲;新记录科3科;新记录属16属;新记录种76种、订正种9种.内蒙古苔藓植物区系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内蒙古苔藓植物志》的再版编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内蒙古境内分布的白头翁属(Pulsatilla Adans.)植物进行了分类及其生态地理分布的研究,1978年出版的《内蒙古植物志》第2卷中白头翁属植物只收载了3种,本文按现行内蒙古的行政范围进行整理与研究,共收载了8种、1变种,增加了5种、1变型,其中发现1个新变型——P.turozaninovii Kryl.et Serg.f.albiflora Y.Z.Zhao,2个内蒙古分布新记录——P.dahuria (Fish.ex DC.)Spreng., P.cernua (Thunb.)Bercht. et Opiz., 1个中国分布新记录——P.tenuiloba(Hayek) Juz. 本文指出内蒙古是我国白头翁属植物集中分布的地区。在内蒙古,本属植物分布于草原区和森林区,主要集中于大兴安岭东麓和阴山山脉大青山一带,其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组成是以亚洲中部草原和山地成分为主,在北部滲入了欧洲——西伯利亚成分,在东部和南部渗入了东亚成分。此外,本文还编写了本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及植物地理分区统计表。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西部栅藻属(Scenedesmus Meyen)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栅藻属(Scenedesmus Meyen)是Meyen在1829年建立的.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报告过的此属植物约有370余种(包括变种和变型),中国已报告的有55种、31变种和6变型.为了配合《中国藻类志》的编写,我们从1980年10月到1984年11月,在湖北省西部的神农架林区、兴山、长阳、五峰、宜昌市、房县、宜都、当阳、恩施市(县)、利川、竹山、宣恩、武当山和十堰市等14个县、市和区进行了多次的采集,共得标本764号.经过初步鉴定,得到概藻属植物24种、12变种型和3变型,其中我国新记录1种和5变种.湖北省新记录19种、6变种和2变型.  相似文献   

5.
贺兰山苔草属植物的区系特点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内蒙古植物志》第2版苔草属修订工作和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对贺兰山苔草属植物的区系特点,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苔草属是贺兰册植物区系组成的重要属之一,共有20种,1变种。新记载内蒙古新记录3种,贺兰山新纪录1种。(2)贺兰山苔草区系特点表现为多种区系在分汇集,温带成分占主导的性质。通过与邻近山体和相关地区苔草的比较,也表现出与周边地区区系相互交流和渗透的特点。(3)在垂直分  相似文献   

6.
《河南科学》2017,(3):398-401
报道了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发现的河南省植物新记录,有新记录种57个,新记录亚种1个,新记录变种15个,新记录变型4个,新记录科2科,新记录属16属.  相似文献   

7.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南段生物走廊带维管植物名录(1)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南段生物走廊带是高黎贡山植物多样性的组成的部分.考察共收集维管植物2门103科233属327种5亚种23变种2变型,其中蕨类植物16科34属50种4变种1变型,被子植物87科199属277种5亚种19变种1变型.文章记载了从蕨类植物门到被子植物门蝶形花科的种类.  相似文献   

8.
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部分教师编写的《内蒙古种子植物名称手册》近期将由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在收录《内蒙古植物志》第2版所记述的种子植物物种正确名称的基础上,新收录裸子植物1个新纪录种,采纳1个新组合种,同时收录《内蒙古植物志》第2版出版后定名发表的被子植物25新种、1新亚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嘉陵江河岸带维管植物区系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 河岸带共有维管植物77科201属328种,其中蕨类植物9科12属21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67科188属306种;(2) 生活型组成主要以草本和灌木为主;(3) 科、属、种的分布区类型多样,科共7个分布区类型和5个变型;属共14个分布区类型和17个变型,种共15个分布区类型和17个变型;(4) 科、属的优势现象比较明显;(5) 河岸带区系呈现温带性质.  相似文献   

10.
1978年出版的“内蒙古植物志”第2卷中,按当时行政区划范围,Delphinium属只收载了3个种、1个变种,本文按现行区划范围,记载了内蒙古境内分布的本属植物有8个种、4个变种、1个变型,其中D.alboroeruleum Maxim. Var.latilobum Y.Z.Zhao和D.grandiflorum L.var. pilosum Y.Z.Zhao为新交种,D.grandiflorum L.f. roseolam Y.Z.Zhao为新变型,而D.mollipilum W.T.Wang则是内蒙古新分布新录种(本种宁夏植物志误定为D.caeruleum Ja q.ex comb.)。这为内蒙古植物区系研究增加了新资料。本文还阐明了内蒙古翠雀花属植物的生态地理分布特点。在内蒙古镜内,本属植物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其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组成是以东西伯利亚—远东成分居多数,在其南部渗入了华北成分,在其西部渗入了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成分,此外还有自身的特有成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西北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收藏的标本比较研究,发现了属于陕西省分布新记录的被子植物32种、1亚种、3变种及3新变种、1新组合,并对其名称和分布情况做了报道。  相似文献   

12.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属的整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植物种类丰富,种子植物共计183科、718属、1970种.分析了区内各属的数量、分布型、生活型等几个方面,结果表明:本区系是一个温带区系,但杂有一定程度的热带-亚热带性质;地理成分复杂,体现其与世界及国内各植物区系的广泛联系;原始与年轻类群大量并存,表明该区既是古老类群的保存中心,又是新类群分化发生的活跃区域;从中国特有属的分布式样等证据来看,本区与华中区系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广东蕨类植物区系研究(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蕨类植物1新种,南岭凤尾蕨,1新变型,齿翅井栏边草;3个广东新记录属:过山蕨属、安蕨属、黔蕨属;8个广东新记录种:过山蕨、华东安蕨、长尾复叶耳蕨、鞭叶蕨、假暗鳞鳞毛蕨、武夷山鳞毛蕨、黑鳞毛蕨、黑鳞耳蕨、粗齿黔蕨等.全部材料存于中山大学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4.
辛子兵  符龙飞  黎舒  温放 《广西科学》2019,26(1):102-117
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且我国该科植物特有属和种的比率十分高。基于现代分子系统学,近年来对苦苣苔科分类系统的修订巨大而频繁。自2011年以来属一级水平上的撤销、合并、扩增等修订与再修订工作多次进行。到目前为止,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的最新系统分类已经基本能较好地反映出我国该科植物的自然演化。此外,近年来该科新分类群的大量发表,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苦苣苔科的物种多样性仍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将自2011年以来涉及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属一级水平的修订进行归纳和整理,详尽解释介绍亚科水平上的系统新框架,修订前后属一级水平上的拆解、归并、迁移和撤销。专著《中国苦苣苔科植物》是对我国2005年之前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基于这个基础,我们针对自2005年1月至2018年12月这14年内中国苦苣苔科植物新分类群和国家级分布新纪录发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该时间段内我国的苦苣苔科植物比2005年报道的520种(含种下等级)新增194种(含种下等级,含国家级分布新记录)。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国的苦苣苔科植物物种数量已达714种(含种下等级)。  相似文献   

15.
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野外调查和分类的基础上,报道了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统计分析结果。现知该区域有种子植物137科、62l属、l558种(含种下分类群)。种子植物区系分析表明:(1)种子植物种类丰富,有裸子植物7科、14属、26种;被子植物130科、607属、l532种。(2)区系成分复杂,属的地理分布有15个类型。其中温带分布占64.74%,热带分布占31.02%,温带分布占一定优势。(3)原始、残遗植物成分较多,表现出植物区系的古老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西北大学生物学系植物标本室收藏标本的研究,发现属于陕西省分布新记录的被子植物21种、2变种及3新变种,并对它们的名称和分布情况做了报道。  相似文献   

17.
京西早白垩世丸甲(昆虫纲,鞘翅目)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北京西山下白垩统卢尚坟组的甲虫化石,建立化石丸甲二新属三新种:Mesobyrrhustanaegen.etsp.nov,Mesobyrrhusparvusgen.etnov.和Fangshanelastolidagen.etsp.nov..初步探讨了丸甲科昆虫的演化,认为丸甲科是鞘翅目中很古老的一类,和其它科关系不大,自中生代后期以来演化十分缓慢  相似文献   

18.
湖北大学校园种子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大学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华中高校校园植物的区系组成与分布.对湖北大学校园种子植物区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物种多样性丰富,共有校园种子植物85科、181属、264种;(2)优势科、属不明显;(3)分布区类型多样,地理成分较为复杂;(4)温带性质明显,热带成分丰富,表现出较明显的过渡性;(5)属种系数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下游安徽江段的鱼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多年来对长江(安徽段)鱼类的渔业的调查总结,通过鉴定获鱼类106种.隶属于12目、23科、69属;鱼类产量逐年下降,鲥鱼几乎绝迹:人工放流中华鲟苗种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陈宇  沈利娜  张强  蒋婷  卢永彬 《广西科学》2023,30(2):226-238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是目前世界上高等植物专科专属研究的热点科。我国的苦苣苔科植物大多属岩栖性植物,绝大部分分布在岩溶地区,这些特化物种的生存、分化与岩溶地貌密不可分。本文利用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处理分析2000-2021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阐明苦苣苔科植物研究力量的主要分布,概述国内外研究方向并挖掘未来研究热点。根据关键词时区图和突变词,认为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如下:(1)开展种群生物学调查、经典分类学研究及新分类群的发现和发表,理清地理分布格局,建立种质资源库;(2)繁育体系的完善及濒危植物生物学特性研究;(3)开展包括系统发育重建等的苦苣苔科植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为类群分类、系统演化及物种进化提供证据;(4)挖掘复苏植物耐旱调控机制及生态适应机制,为农作物安全问题及岩溶地区保护和治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