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大气CO2浓度日变化、季变化及长期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跃思  王长科  郭雪清  刘广仁  黄耀 《科学通报》2002,47(14):1108-1112
1993~1995年北京大气CO_2浓度上升较快,年平均增长率为3.7%,1995年平均浓度达到最高,为(409.7±25.9)μmol·mol-1,随后缓慢下降.强度基本稳定的CO2源与迅速增大的CO_2汇的共同作用导致北京1995~2000年大气CO_2浓度逐渐降低.CO_2浓度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出现峰值,平均浓度为(426.8±20.6)μmol·mol-1;夏季出现谷值,平均浓度为(369.1±6.9)μmol·mol-1.CO_2浓度季变化主要受物候季节变化控制.北京大气CO_2浓度日变化强烈,峰值一般出现在夜间,谷值出现在白天,平均日较差>34.7μmol·mol-1.年际季变化分析发现冬季和秋季大气CO2浓度变化基本控制着大气CO_2年际变化趋势,夏季浓度年际季变化对大气CO_2变化总趋势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35kg·(株·次)-1(对照)、24.5kg(株·次)-1(处理1)和14kg·(株·次)-1(处理2)3种不同的灌溉量,对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幼苗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随水分的减少,两植物幼苗主根垂直深度均呈增加趋势,且梭梭在处理2条件下主根垂直深度显著大于对照组,表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两种植物幼苗通过根系的伸长生长来适应水分减少,(2)处理1和处理2地下生物量均比对照组有所增加,梭梭幼苗在处理2条件下增加了37.03%,而在处理1条件下只增加了14.51%;多枝柽柳在处理1条件下增加了68.19%,而在处理2条件下只增加了25.78%.表明梭梭幼苗对处理2具有更好的适应性,而多枝柽柳幼苗对处理1具有更好的适应性,(3)与对照组相比,两种植物幼苗在处理1和处理2条件下的细根生物量均有所增加.方差分析表明:两植物种在处理2条件下深层细根生物量显著大于对照组和处理1,这有利于植物幼苗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有效吸收,(4)根冠比因物种和水分条件而异,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梭梭...  相似文献   

3.
大豆对大气CO2倍增的一些生理反应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人类的经济活动已使大气中的CO_2浓度由产业革命前的280×10~(-6)增至目前的350×10~(-6)左右,且有加速增长的趋势,引起广泛的关注.为预测未来全球环境变化对植物,特别是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过去10多年在发达国家已大量进行了在可控环境下CO_2增高的单因子实验研究.本文报道在开顶式培养室中进行的大气CO_2倍增对大豆一些生理特性影响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贾海霞  郭红岩  尹颖  王强  孙琴  王晓蓉  朱建国 《科学通报》2007,52(10):1136-1140
在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加(FACE)平台下, 采用盆栽试验, 初步研究了CO2浓度升高至570 μmol·mol-1时, 水稻叶片对土壤二级Cu污染胁迫的响应. 结果表明: 当CO2浓度升高至570 μmol·mol-1时, 水稻叶片中Cu含量与对照圈(Ambience)相比有降低的趋势, 尤其当土壤受到二级Cu污染时, 降低趋势更明显; 在FACE条件下, 二级Cu污染引起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在水稻整个生长阶段受到诱导, 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没有显著变化. 在自然CO2浓度下, 二级Cu污染造成了SOD酶活性在水稻整个生长阶段受到抑制; 而GSH和GSSG含量受到诱导, 在拔节期诱导率最大, 后期恢复到对照水平. 随着水稻生长发育, 丙二醛(MDA)的含量不断上升, 但是在同一生长阶段FACE圈和Ambience圈各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高浓度CO2下, 水稻对二级Cu污染胁迫响应部分指标发生变化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粮食作物产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小麦和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总收获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球禾谷类作物的79%和90%.气候变暖导致主要粮食作物减产.玉米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高于小麦,温度升高1℃导致全球玉米减产3%~12%,小麦减产3%~9%;温度升高有利于中、高纬度地区水稻生产,但导致低纬度地区水稻减产.作物产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呈非线性,当温度高于作物生长的适宜温度时,产量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随温度升高的幅度进一步增强.热带地区作物产量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高于温带地区;雨养农业区作物产量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高于灌溉农业区,灌溉可有效降低高温对作物产量的负面影响.大气CO_2浓度升高促进作物生长,CO_2施肥效应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粮食作物减产.气候变暖导致粮食作物减产以及CO_2浓度升高促进作物生长已有共识,但对气候变暖下CO_2施肥效应的认知存在极大的不足,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状态下CO_2浓度升高和增温对作物生长的交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太少.未来研究重点应拓展FACE(free-air CO_2 enrichment)条件下的增温实验,通过不同CO_2浓度梯度下的增温实验,结合其他因子(水分、氮素等)的调控,精细量化不同条件下的CO_2施肥效应,并据此发展和完善作物模型,进而客观评估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CO_2的施肥效应及其对作物减产的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6.
松嫩草甸草地碱茅群落根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娓  郭继勋 《科学通报》2006,51(5):559-564
采用土壤呼吸和根生物量线性回归法估算了松嫩草甸草地碱茅群落生长季节根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量. 土壤呼吸速率6月末达到最大值2.45 μmol·m-2·s-1, 9月降至最小值0.39 μmol·m-2·s-1. 土壤温度是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决定因素. 根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54~0.97 kg·m-2, 没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微生物碳8月中旬达到最大值, 为0.50 g·m-2. 微生物碳的空间变异非常小, 变异系数不超过5%. 根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不同于微生物呼吸速率. 根呼吸速率最大值(1.39 μmol·m-2·s-1)出现在6月末, 最小值(0.19 μmol·m-2·s-1)出现在5月; 微生物呼吸速率最大值(1.27 μmol·m-2·s-1)出现在7月, 最小值(0.11 μmol·m-2·s-1)出现在9月. 微生物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之间具有显著的指数相关, 根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根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量在春季和夏季为24%~57%, 秋季升至73%.  相似文献   

7.
梁树权 《科学通报》1989,34(18):1395-1395
泡沫浮选具有简单、快速和富集效率高等优点,它可分为离子浮选和沉淀浮选两大类。目前,金(HI)的离子浮选富集因子约为30,或浮选浓度达5×10~(-4)mol·L~(-1),本文的富集因子达10~2,经浮选富集后可测定少至0.5 ng·g~(-1)(ppb)金,全部操作不超过0.5 h。  相似文献   

8.
郭敬忠  邓从豪 《科学通报》1996,41(19):1761-1764
NH_3分子和基态NH(X~3∑)自由基的反应存在于氨、肼的热解离过程中,在含氮燃料的燃烧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关于此反应动力学数据的报道较少,而且差别较大。Mantel和Bair曾通过对NH_3与稀有气体的低压混合物进行闪光光解,测得室温下NH与NH_3反应的速率常数为1×10~(12)cm~3·mol~(-1)·s~(-1)。Zetzsch和Stuhl在较高压力下对NH_3与稀有气体的混合物进行闪光光解,发现在室温下NH与NH_3几乎不发生任何反应,他们给出了NH+NH_3反应速率常数的上限:k≤5×10~7cm~3·mol~(-1)·s~(-1)。最近Wagner等采用激波管技术在高温下对标题反应进行直接测量,得到了1300~1700K温度区间反应的速率方程为k=10~((14.5±0.3))exp(-(112±9)kJ·mol~(-1)/RT)cm~3·mol~(-1)·s~(-1)。对此反应的理论研究,文献未见报道。本文用G2理论首次对标题反应的势能面上各关键点进行了高水平从头计算,并在此基础上用Ering过渡态理论计算了反应的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9.
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MWCNT)修饰碳糊电极, 并研究了锆-钙-茜素红(ARS)异多核络合物在该电极上的阳极吸附伏安行为. 该方法用于锆的测定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选择性. 在极谱分析仪上采用二阶导数线性扫描伏安法进行分析, 在0.128 mol·L-1氨基乙酸和0.048 mol·L-1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液(pH 4.0)中, 在200 mV富集60~120 s, 从200~1200 mV以200 mV·s-1的速率线性扫描, 络合物吸附在修饰电极表面, 于840 mV (vs. SCE)处产生一灵敏的溶出峰, 为络合物中配体茜素红的氧化所产生. 络合物的峰电流与锆的浓度在6.0×10-12 ~ 6.0×10-11 mol·L-1(富集时间120 s), 6.0×10-11 ~ 2.0×10-9 mol·L-1 (富集时间90 s)和2.0×10-9 ~ 1.0×10-7 mol·L-1(富集时间60 s)范围内分三段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出限(S/N = 3)为2.0×10-12 mol·L-1(富集时间180 s). 方法用于岩矿样品中痕量锆的测定,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植物种子大小与幼苗对CO2倍增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丁莉 《科学通报》1997,42(2):187-189
大气CO_2浓度到下世纪中叶可能增加到700μL/L。CO_2倍增及其引起的温室效应对植被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已受到广泛关注。C3和C4植物对CO_2倍增的反应有着很大差异,CO_2倍增时,C3植物光合效率增长潜势可达66%,而C4植物则只有4%,因而在CO_2倍增后,C3物种将比C4物种占优势,可能显著地改变植物群落的组成。最近Diaz等曾观察到CO_2增加时,菌根侵染植物和非菌根侵染植物的反应差异很大,CO_2倍增使菌根及其被侵染植物Calluma vulgaris相互得益,而不利于非菌根侵染植物,如Rurnex obtusifolius和Cardamine flexuosa的生长,源于其根系与土壤微生物营养的竞争。它也是影响植物群落改变的重要因子。先前的工作中,我们曾注意到紫花苜蓿在苗期生长对CO_2倍增的反应较大豆更为明显。这使我们设想,植物早期生长对CO_2倍增的反应可能与种子大小有某种关系,而且可能影响大气CO_2增加导致的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本文报告以7种草本植物为材料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1.
人为排放所引起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卫星遥感观测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为排放是引起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由大气CO_2卫星遥感观测获取全球和区域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已被认为是评估区域人为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深入定量分析区域人为碳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贡献,本研究利用由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获取的近5年(2010~2014年)大气CO_2柱浓度数据,以同纬度带高人为排放区域的中国京津冀和美国东部城市密集区为研究对象区,结合位温气象数据和人为碳排放清单数据圈定出对比背景区,通过分析比较人为排放区与背景区的CO_2浓度差值,评估人为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增量变化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近5年中国京津冀和美国东部城市密集区的大气CO_2浓度比背景区分别显示平均1.8和2.0 ppm的升高;且冬季均高于其他季节,分别为2.4±0.6和2.8±0.8 ppm.进一步分析月变化特征时发现中国京津冀地区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期间大气CO_2浓度异常低于前期3.2 ppm,反映了会议期间政府实施的减排控制效果.论文研究结果表明CO_2卫星观测能够从区域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定量评估人为排放的影响,作为有效手段之一辅助于区域人为排放控制效果的评估.  相似文献   

12.
merB基因的序列修饰及转基因烟草对有机汞的高抗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吉林  沈瑞娟  何玉科 《科学通报》2002,47(23):1815-1819
由于汞污染对环境和生物的严重危害性,汞污染的治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页植物修复具有经济、高效等优点,有望成为汞污染土壤修复的主要手段。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方法,将细菌中催化甲基汞转变为离子汞的merB基因进行序列改造,通过农杆菌的介导转入烟草,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得到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后代对有机汞表现较强的抗性,在水培条件下,有些转基因株系抗2.5μmol/L的醛酸苯汞(PMA),而0.1μmol/L的PMA则杀死野生型烟草的幼苗。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PMA对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此项研究为培育抗汞烟草,修复汞污染的土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全球大气中CO2的浓度已经达到了391μL L-1,并且在未来CO2浓度的升高速度有越来越快的趋势.将大气中的CO2移除或固定在陆地生物圈中或许是降低大气中CO2浓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植硅体固定碳是最有前景的生物地球化学固碳机制之一,在全球碳循环及气候控制与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硝酸稀土与甘氨酸固体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稀土在羊毛染色中作为助染剂和在钙蛋白中作为钙离子的探针已有研究,某些稀土氨基酸具有消炎、杀菌、降血糖作用.因此研究稀土离子与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氨基酸的相互作用显得非常重要.由于稀土硝酸盐氨基酸配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不易获得固体,文献报道甚少.本文制备了未见文献报道的组成为RE(Gly)_2(NO_3)_3·2H_2O (RE=La~Nd,Sm~Er,Yb,Y)等13种固态配合物并对它们进行了表征.1 实验部分1.1 试剂与仪器RE(NO_3)_3·nH_2O按文献[3]的方法制备;α-Gly为B.R.(广东汕头红卫化工厂),二次重结晶后使用,纯度>99.5%,232℃分解;IR-440红外分光光度计,KBr压片(日本岛津公司);RF-540萤光分光光度计,样品为10~(-5)mol·L~(-1)水溶液(日本岛津公司);Lambda 17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样品为10~(-5)mol·L~(-1)水溶液(PE公司);UV-365紫外分光光度计,KBr压片(日本);D/max-IIIC型衍射仪,CuKα靶(日本理学);TG-7型热重分析仪,样重2mg左右,升温速率10℃·min~(-1)(PE公司).1.2 分析方法RE~(3+)含量用EDTA容量法测定;Gly含量用甲醛碱量法测定,测定前用K_2C_2O_4溶液作沉淀剂掩蔽RE~(3+)的干扰.按RE(NO_3)_3:Gly=1:2摩尔比称样加水溶解,70~80℃水浴反应3~4h(pH≈6),浓缩结晶,过滤后晶体用无水乙醇洗涤后在P_4  相似文献   

15.
陈雄文 《科学通报》2003,48(21):2275-2279
为探讨低光照(30 μmol·m&#8722;2·s&#8722;1)和高光照(210 μmol·m&#8722;2·s&#8722;1)条件下海水CO2浓度变化对海产硅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生理影响, 对该藻生长及其光合CO2吸收和胞外碳酸酐酶(CAext)活性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在低光条件下, CO2浓度变化(4~31 μmol/L CO2)对该藻的生长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比高光条件大. CAext在12和31 μmol/L CO2时没有检测出活性; 但在4 μmol/L CO2时则有明显活性, 且其高光条件下的活性是低光条件下的2.5倍. 细胞光合作用对CO2的亲和力随着培养液中CO2浓度升高而下降. 另外, 高光条件下细胞的光合CO2亲和力明显高于低光条件. 这些结果表明, CAext的活性和光合CO2亲和力不仅受CO2浓度而且受到光照强度的调节; 在高光照条件下, 即使CO2浓度较低, 细胞的高CAext活性和光合CO2亲和力也能够提供充足的CO2供其光合固碳所需.  相似文献   

16.
陈丽琴  郭逸飞  杨利民  王秋泉 《科学通报》2007,52(23):2734-2741
以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作为模型植物, 在不同浓度的Cd胁迫条件下, 研究小白菜富集Cd的能力以及可能的细胞抵御机制. 在200 mmol·L-1 Cd胁迫下, 小白菜地上部分及根部Cd含量分别达到1348.3和3761.0 mg·kg-1(干重); 小白菜体内Cd含量与植物络合素(phytochelatins, PCs)含量成正相关, Cd浓度越高PCs的含量也越高, 表明PCs络合Cd在小白菜体内Cd的解毒及耐受机制中起最主要的作用. 此外, 在研究Cd胁迫下小白菜地上部分丙二醛(MDA)的产生、H2O2的含量及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愈创木酚过氧化酶(POD)及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PX)的活性变化的过程中发现, 在5~50 mmol·L-1 Cd的胁迫下, 酶的活性成上升趋势, 有效地抵御氧化胁迫, 说明抗氧化系统在小白菜对Cd的解毒中发挥作用. 这些抵御机制降低了游离Cd的破坏作用, 提高了对Cd的耐受能力; 谷胱甘肽(GSH)在协调PCs络合钝化游离态Cd和抗氧化酶系统抵御Cd的氧化损伤过程中发挥了“枢纽”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不但为植物体内PCs的络合钝化及抗氧化系统协同抵御Cd的诱导氧化胁迫提供了实验证据, 而且深化了对植物自身本能的抵御重金属污染损伤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联用紫外可见反射光谱电化学与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方法, 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反射光谱表征, 研究了酸性和碱性水溶液中金电极上恒电位(0.8 V vs SCE)聚合所得聚邻苯二胺(PoPD)中线型类聚苯胺链结构和梯形吩嗪环链结构间的相互转化. 聚合介质分别为含0.20 mol·L&#8722;1 H2SO4(PoPD1膜)或0.40 mol·L&#8722;1 NaOH(PoPD2膜)的0.20 mol·L&#8722;1 Na2SO4 + 0.10 mol·L&#8722;1邻苯二胺水溶液. 实验结果表明, 线型结构可向梯形结构转化, 但逆转较难. 通过PoPD2新鲜膜在0.10 mol·L&#8722;1 H2SO4中0.6 V vs SCE电位附近的氨基氧化峰电量和EQCM测得的PoPD2膜质量求得PoPD2新鲜膜中线型类聚苯胺链结构占19%摩尔分数(相对于邻苯二胺单元总摩尔数), 与该膜的甲醛结合(羰氨反应)实验结果一致. PoPD2膜通过40圈电位环扫(0.2~0.8 V vs SCE)处理可经由分子内环化反应全部转变成梯形吩嗪环链结构. 而PoPD1由梯形吩嗪环链结构组成, 共轭程度更高而更稳定, 经&#8722;0.4~0.1 V vs SCE区间40圈电位环扫处理后也仅有约2.5%摩尔分数的梯形吩嗪环链结构能转变为线型类聚苯胺链结构.  相似文献   

18.
PEO-PHP-PEO发蓝光三嵌段低聚物的合成及在水中的有序聚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计、合成了以对六联苯(PHP)为硬段、以聚环氧乙烷(PEO, Mw = 750)为软段的“线团-刚棒-线团”三嵌段低聚物(PEO-PHP-PEO), 这是一个不含侧基的可溶聚对苯撑分子, 不仅溶于氯仿、四氢呋喃等有机溶剂, 而且溶于水. 在水中, 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为5.25×10-4 mol·L-1, 表面张力γCMC为61.29 mN·m-1. 分子溶解水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为323 nm, 最大发射波长为432 nm; 聚集体溶液的荧光发射光谱与多晶PHP薄膜的相似, 说明胶束中PHP链段由于疏水相互作用和π-π叠加作用而有序聚集. 该低聚物分子在5.0×10-3 mol·L-1水溶液中自组装成直径约为20 nm的棉絮状纳米纤维.  相似文献   

19.
夏晓烨 《世界科学》1999,(10):36-37
本文描述了科学家以生物学“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建造的模拟地球情形的“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介绍了“生物圈2号”外部形态和内部功能以及生物圈居民的生活情况。通过分析“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得出在目前现有条件下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狄凯军  章静波 《自然杂志》2001,23(3):182-183
粉防己碱 (汉防己甲素 ,tetrandrine ,Tet)主要存在于防己科植物粉防己 (stephaniatetrandrineS .Moore.)的根中 ,为双苄基喹啉衍生物 .迄今已有报道认为这类生物碱具有强体外逆转活性[1] .本实验采用粉防己碱单体 ,以人红白血病细胞(K562 )为靶细胞 ,从细胞与分子水平探讨它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  按照实验室常规的方法[2 ] ,进行生长曲线的绘制和分裂指数的测定 .在 2 4孔板上接种 5× 10 4 /ml细胞 ,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粉防己碱 (1μg/ml,2 μg/ml,5 μg/ml) .每组设 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