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态旅游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基础,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通常是各类自然保护区发展中难以绕过的难题。对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及各类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考察,详细考察了保护区范围内的各类自然资源及旅游资源,并对旅游资源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为分析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承载力,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面积法和改进的线路法结合的方式计算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保护区趋于保守的游客日承载容量为13349人次,游客年承载容量为2402820人次。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娘子关风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由旅游生态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社会心理承载力、社会经济承载力五个分量构成.对五个分量进行分别测算,再根据木桶原理(最小因子限制律)得出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数值.通过分析,目前景区游客数量远低于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景区旅游产业总体开发不足,处于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3.
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标.在对神农架国家公园游憩区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地采用面积法、游道法、卡口法估测各个游憩地旅游环境容量;经测算神农架国家公园游憩区生态旅游景区最佳日环境容量为21 968人次,限制日容量为43 936人次.通过对神农架国家公园游憩区生态环境容量空间利用现状的对比分析,进而对神农架国家公园今后生态旅游的转型升级提出合理建议,力争使国家公园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除与现代优越的生态环境有关外,主要的原因是在古地理演变中有其独特之处。作者之一对此曾作了初步探讨,黄岗山是保护区的主峰,自然垂直地带谱比较明显,研究黄岗山垂直地带谱的演变,是解决整个保护区古地理演变问题的匙钥。1981年11月,我们从三港到黄岗山顶,选择不同高度采集了10块第四纪孢粉样品进行鉴定(见附表)。现将结果和看法作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除与现代优越的生态环境有关外,主要的原因是在古地理演变中有其独特之处。作者之一对此曾作了初步探讨,黄岗山是保护区的主峰,自然垂直地带谱比较明显:研究黄岗山垂直地带谱的演变,是解决整个保护区古地理演变问题的匙钥。1981年11月,我们从三港到黄岗山顶,选择不同高度采集了10块第四纪孢粉样品进行鉴定(见附表)。现将结果和看法作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年以来,笔者先后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三港、挂墩、黄岗山、桂林、坳头、大竹岚、下洋、芙蓉溪、美罗湾等地,进行两栖动物资源调查,共得两栖动物标本400余号。经鉴定结果,知有32种,分隶于2目、8科、12属,占我省已知16属的75%,已知44种的72.7%。可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甚为丰富。其中经甫树蛙一种,系我省新纪录。该种前此报导仅见于四川和湖北两省。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1981年8月至9月间黄岗山植被调查工作的总结之一,重点讨论该山的针叶植物资源的种类成分及其分布,从而为开发、改造、保护利用武夷山植物资源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本文植物名称的学名,一般不列举,可参阅林来官等(1981)《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名录》。本文植物汉名与林文不同者,则将林文的汉名写在括号( )内,以资对照,只有林文没有的种类,才把汉名和学名一并写出。  相似文献   

8.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我国登革热及多种蚊媒病毒的重要潜在媒介。为了进一步了解该蚊在武夷山区的垂直分布特点及其与人居的关系,以便为蚊媒综合防制提供生态学依据,我们于1984年7—8月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中心三港一带,对不同海拔高度竹林区的孳生蚊类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9.
黄岗山黄杨矮林苔藓植物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武夷山黄杨矮林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最高峰的黄岗山东北坡的沟谷中,海拔高度界于1700—2000米之间。该林保存完好,林内苔藓植物生长十分茂盛,在我国东南部山区同类林中较罕见。作者于1980—1983年多次深入武夷山该林中进行采集调查。现根据标本的整理鉴定,将调查结果作初步报道。黄岗山黄杨矮林内苔藓植物的特点武夷山主峰黄岗山顶(2158米)除高山草甸和裸露的大岩石外,很少有乔、灌木生长。苔藓植物仅有岩石上生长的疣黑藓(Andereaea mamillosula)和高山钱袋苔(Marsupella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的空间是大自然,精髓是人和自然的融合,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力求最小。据此,提出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七大原则。  相似文献   

11.
以淇县古灵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计算的指标体系、公式,得出该景区的日旅游环境容量为3 714人次,同时提出了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旅游环境容量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旅游生产线的景区容量模型能较好的分析高峰期景区景点容量的控制问题.该文进一步完善了基于旅游生产线的景区容量计算模型,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准入批量与最大接待量之间的关系.首先,对景区旅游生产线的景点闲置进行了分析,将景点闲置分为系统闲置和不均衡闲置,并发现准入间隔不等于最大公约数或不等于公约数时都会增加景区景点的闲置.其次,分析了景区旅游生产线的过载情况:当准入批量大于子景点容量时都会使相应的子景点会产生过载,子景点对应的景点也会过载.最后,分析了景点游憩时间和容量不确定条件下基于旅游生产线的容量决策模型.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能指导景区更好的进行高峰期景区容量控制,提高景点利用率,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桂林七星公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2年至1997年桂林七星公园的调查资料,分析了七星公园旅游环境的现状,计算出七星公园旅游环境的容量值:全天游人量36 112人,同时在园量8 245人,月份游客数108万人,年份游客数13 000万人.提出合理调整门票价格;增设一些现代的娱乐项目;与旅游单位合作,增加游客的来源;保护公园的周边环境;加强公园内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对目前旅游规划中流行的几种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进行了简要评价,提出了完善旅游环境容量测算的四点意见:(1)建立反映旅游环境容量的四类测算指标体系;(2)同时对旅游环境容量的极限值和最佳值(最适值)进行测算;(3)高度重视不易受人力改变,且对旅客量限制作用最大的指标的测算;(4)组织专家制旅游环境容量人均规模指标的测算手册。  相似文献   

15.
蔡晋 《山西科技》2007,(4):3-3,8
文章通过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利用该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条件良好,并提出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自然与人工等多方面关系,发展旅游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度的现状进行的分析,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设定条件下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生态容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预测,对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估,并提出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保护区生态旅游人文资源利用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是人类与环境互利双赢的非常理想的共处模式.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条件制约,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生态旅游模式,要充分发挥我国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对走访10处保护区,总结各个地区不同的生态旅游模式.再结合中国旅游消费群体特殊的消费需求,分析中国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矛盾.最后总结得出中国保护区生态旅游人文资源利用应该采用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足迹分析中,区分消费型生态足迹和生产型生态足迹,生产型生态足迹又区分区域实际使用的和用于外部消费的生态足迹,提出区分总生态承载力和可利用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为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应用于自然保护区等小范围地域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概念和方法框架.以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区,应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其已利用的生态承载力、可利用的生态承载力和总生态承载力,通过比较生态承载力与区内实际生产型生态足迹,目前保护区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对林、农等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强,产业层次较低,对经济、社会、环境长期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旅游地的发展都要依托社区,只有从社区的角度出发,处理好社区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才有可能获得旅游发展新的突破.本文在资料研究、实地考察和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社区居民的旅游感知差异进行了分析,发现总体上社区居民对现有旅游开发持较为理智的支持态度.还没有形成明显的矛盾支持者和中立者,目前仍以积极支持者和谨慎支持者为主.并在此基础上,从旅游相关性、居住地、年龄等内生变量的角度分析感知差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曾小飚  苏仕林 《广西科学》2008,15(4):461-463
于2006年8月,采用路线调查法对广西达洪江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有两栖动物17种,隶属11属5科1目,动物区系组成以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为主,占整个保护区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64.7%;17种两栖动物的海拔替代性分布不明显。达洪江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群落和同样地处桂西的龙滩自然保护区、底定自然保护区、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群落相似系数较高,而与桂东北地区的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和桂林漓江风景区的两栖动物群落相似系数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