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生植物在生理上极端依赖于水环境,对水质的变化十分敏感,其生长和分布受多项环境因子的调控.水体中光照、温度及无机碳是影响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是开展水生植被研究的基础和热点.光照是水生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子,并决定水生植物在水下分布的最大深度,温度主要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探讨环境因子对沉水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可为水环境生态修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调查的68个样方中,共统计到61种维管植物,可划分为7个分布区类型。分布于水域中的植被群落丰富度高于陆地上植被群落丰富度。群系生境差异是黄河湿地植被多样性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春季生长期,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典型区内沿水位梯度采集6种优势植物群落样品,进一步区分植物地上部分茎叶和地下根系,以及优势种和伴生种.通过测定群落不同组分的全碳含量和生物量分析了鄱阳湖湿地植被碳分配与碳储量特征.结果表明:植物地上部分全碳含量的波动范围为37.12%~47.30%,地下根系全碳含量的波动范围为24.32%~38.33%,地上部分大于地下根系.总碳储量在不同群落间的变化范围为229.29~581.37 gC·m-2,表现为灰化苔草群落最高,菰群落最低.不同群落物种的碳分配策略存在显著差异:灰化苔草和狗牙根地下根系碳分配远高于地上部分,虉草和芦苇则将更多的碳分配至地上部分,菰和南荻地上和地下碳分配较为均衡.碳储量在种间分配上主要集中于群落优势种.  相似文献   

4.
牛福生  郭爱红  田春永 《科技信息》2009,(27):I0320-I0320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列称为全球最主要的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它除了向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外,还具有重要的环境调控功能,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重点对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演化的因素进行了论述。湿地的演化主要表现是湿地的退化,分析表明,影响湿地演化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水文环境、土壤环境的改变以及植物、气候的影响;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超载过牧、滥挖乱采活动和人口增加。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群落生态学的调查方法,设置典型样地,通过计算重要值,对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北坡的乔木优势种进行了统计分析.接着对上述优势种及其幼树、幼苗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光合-光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测定自然条件下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叶片的叶绿素荧光,了解了其光能利用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影响其光能利用特征的生态因子.结果显示,蒙古沙冬青叶片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的比例[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呈早晚高,午间低的趋势;用于可调节的能量耗散的比例[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PQ)]则呈午间高,早晚低的趋势.一年之中,蒙古沙冬青Y(Ⅱ)3月最高,1月最低;其所吸收光能用于非调节性的能量耗散的比例[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O)]则1月最高,3~9月均较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Y(Ⅱ)和Y(NPQ)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PPFD)影响,其中Y(Ⅱ)随PPFD的增加而减少,Y(NPQ)随PPFD的增加而增加;Y(NO)主要受叶片温度(Tleaf)的影响,随Tleaf的降低而升高.以上结果表明,蒙古沙冬青光合作用的光能利用率同时受强光和低温的影响;强光条件下蒙古沙冬青主要依靠增加Y(NPQ)来消耗过剩光能,低温条件下主要依靠增加Y(NO)来消耗过剩光能.  相似文献   

7.
利用TM影像对黄河源玛多县1990年、2001年、2013年3个时期的河流、湖泊和河漫滩3种湿地类型进行解译。结果表明:1990年到2001年湿地面积共减少了361.03 km2,其中河漫滩湿地减少的最多,其次为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2001年到2013年湿地面积共增加了289.51 km2,其中湖泊湿地增加的最多,其次为河漫滩湿地和河流湿地。1990—2013年近20年3种湿地类型的面积呈减小趋势,共减少了71.52 km2。玛多县3种类型湿地面积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蓝藻水华显著影响因子识别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蓝藻水华反演图判断蓝藻水华发生与否,进而构建了直接以蓝藻水华发生与否的指标为因变量,同时以水质、水文和气象3类共19个指标为自变量的蓝藻水华环境影响因子识别模型(Probit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到太湖.经模型分析,识别出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显著环境影响因子:气温和硝酸盐浓度与蓝藻水华暴发的概率正相关;风速、湿度和电导率则与水华暴发的概率负相关.将离散因变量模型(二元选择模型)引入蓝藻水华研究领域,对湖泊(水库)蓝藻水华暴发的预测和预防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小粒咖啡的光合作用日进程,在自然条件下,呈双峰曲线。生态生理因子与光合作用的相关性中,生态因子以光为主,生理因子以叶片含水量为主,温度是基础条件。随季节的变动,温度在15—25℃时,光合量Q_(10) 1;25—33℃时,Q_(10) 2。光强度在5—25千米烛光时与光合产量呈线性正相关。无荫蔽的与有荫蔽的两组小粒咖啡,其光合作用效应差异并不显著,说明小粒咖啡是耐阴性植物。在有防护林保护和良好的水肥条件下,不一定需要荫蔽,也可获得相当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对闽江河口湿地优势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群落生物量和土壤环境因子的观测及其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芦苇总生物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其中,氧化还原电位的关联度达到0.938 66;影响互花米草总生物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盐度,关联度达到0.616 13以上,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土温的关联性较小.这可能是由于互花米草在入侵的初始阶段,在环境适应机制上与本地种芦苇采取不同的策略,因而对土壤环境因子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植被覆盖对查干湖湿地土壤腐殖质的影响,以查干湖湿地为研究对象,从土壤环境与植物之间响应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剖面、5种不同类型植被(芦苇+香蒲、芦苇+苔藓、碱蓬、水稗、芦苇)土壤腐殖质碳含量变化及其红外光谱结构特点。结果表明:盐碱湿地土壤中的腐殖质碳、胡敏酸碳、富里酸碳的含量变化趋势呈现深层大于浅层,胡敏素碳的含量远小于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土层深度对于腐殖质组分影响明显,且不同植被土壤腐殖质碳含量总体呈现出芦苇>水稗>碱蓬>芦蒲>芦苔的趋势;胡敏酸和富里酸在不同植被土壤中的化学结构相似,具有相同的官能团。研究结果对揭示盐碱湿地土壤腐殖质的形成与转化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查干湖盐碱湿地土壤环境修复及优势植被筛选提供基础数据及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2.
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文献综述,研究了国内外不同湿地系统碳排放规律,探讨了影响湖泊湿地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对白洋淀湖泊湿地碳排放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沉积区,沉积物来源广泛,其中黄河沉积物成为全新世以来形成天津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约5 000年前最后一次大规模海退之后,黄河北流对天津地表地貌的变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了探究黄河沉积物特别是历史上的黄河北流对天津地貌的影响,在天津七里海和北大港2个湿地提取了沉积物样品,分析了黄河沉积物标志层的沉积物性质,系统讨论了历史上对天津地貌和海岸线影响显著的3次黄河北流事件及其在典型湿地的沉积记录.研究表明:公元前2 000年到公元前450年,禹河曾在天津入海,影响范围是天津西郊以东、七里海以南的广大区域;公元前750年到公元11年,《汉志》河下游河道多次摆动,支流众多并影响到天津南部,北大港在此期间沉积了在时空上不连续的黄河沉积物,显示了河道摆动的结果;公元1048年到公元1128年,北宋时期黄河北流在天津泥沽入海,直至把入海口推至塘沽,推动天津海岸线东移,显著改变了天津的海岸线型,这一事件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是滨海新区形成的地貌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黄河河口湿地保护区的描述,以及调水调沙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说明了调水调沙不仅增加了湿地面积,而且改善了河口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各种珍稀鸟类数逐渐增多,维持了生物的多样性,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基于形状特征描述子的赤潮优势种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赤潮优势种识别技术,该技术运用在基于流式细胞技术的赤潮实时监控系统中.由于不同生长周期和拍摄视角对藻类细胞的形态有较大的影响,仅用一种特征就将藻类分开是不现实的.采用3种形状特征描述子提取特征,再利用多级主特征向量评估准则进行特征融合和降维,最后使用SVM进行分类.通过对6类我国附近海域常见赤潮优势种的3 000个样本的自动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识别精度可以达到95.80%,与人工识别精度相当,具备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赵一亮  梅雯  秦勤 《科技信息》2012,(33):418-420
随着世界各地城市化的不断扩大,垃圾填埋场的环境影响和植被恢复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相当紧迫和突出的环境问题。在简述垃圾卫生填埋的概念、方式、组成及其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对影响垃圾填埋场上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从土壤、渗滤液和沼气三方面研究其对植物生长的不良影响,再选择相应的植物种类和方式进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7.
基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人工植被区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对人工植被区碳通量及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碳通量的月均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趋势明显.该生态系统在生长季(4-10月)各月均为碳汇,6月份碳吸收最多,日吸收量最大值也出现在6月份.由于遭遇严重干旱、持续高温、强辐射和大饱和水汽压差,使叶片的气孔阻力较大,抑制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盛夏7月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较相邻月份小.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解析了光量子通量密度、净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5 cm土壤温度、5 cm土壤含水量和风速等环境因子与碳通量的关联性,结果发现白天碳通量的影响因子以光量子通量密度和饱和水汽压差为主,光量子通量密度是影响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的最主要因子,饱和水汽压差次之.光量子通量密度与碳通量呈直角双曲线的关系,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随光量子通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当饱和水汽压差大于1.5 kPa时,这种减小关系的程度有所减弱.不同月份的光响应模型参数光饱和时的最大光合速率、表观初始光能利用率和白天生态系统暗呼吸速率不同,三者的最大值都出现在6月份.夜间生态系统呼吸的主导因子为空气温度,次要因子为5cm土壤含水量.当土壤干旱(土壤含水量小于3.5%)时空气温度超过21.25℃后会降低夜间生态系统呼吸速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滇中地区地带性植被(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和云南松的元素背景值测定了植物叶、地被枯落叶和土壤内13种元素含量。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常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范围较小。具有相对稳定性。可反映地区植物元素背景值和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较大。受成土母质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2叶内元素含量与土壤中元素含量有一定相关性。3在植物叶内,某些元素之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4常绿阔叶林优势种与云南松叶内元素含量的异质性显著。5营养元素与重金属元素在植物一枯落叶—土壤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对滇中地区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及云南松进行了元素背景值的研究,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采集了8个样地8科13属13种29个植物叶片样品,并在每一样地内采取枯枝落叶样品一个,土壤样品一个,共采样45个。对样品进行以下项目测定。氮的测定采用凯氏定氮直接蒸馏法;磷测定采用钼蓝比色法;钾、钙、镁、钠等的测定采用原子分光光度法;用酸度计测定土壤的pH值。测定结果表明,植物叶片内元素含量有一定的范围,并与土壤中元素含量有一吸收系数,影响植物叶片元素含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元素含量、土壤酸碱度、植物对元素的吸收积累能力。植物叶片含元素种类与土壤所含元素种类相一致。初步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三江平原湿地水文因子与湿地植被群落类型的关系以及水位梯度与湿地植被生态特征的耦合关系,分析水文情势对湿地植被群落的影响,为湿地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东北三江平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选取水位梯度明显的9条样线共90个样点数据,建立以物种为横坐标、样点为纵坐标的21×90的矩阵。采用PC-ORD 5对矩阵数据进行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对保护区湿地植被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分析群落类型与水位梯度的关系,使用CANOCO 5对矩阵数据进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探究湿地植被群落分布与水位梯度的关系。最后利用Origin 2018对典型湿地植被的株高及生物量与水位数据进行高斯拟合,探究水文梯度变化对湿地植被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TWINSPAN结果显示,洪河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可划分为12个群落类型,群丛类型沿水文梯度的变化体现了植被类型由湿生植被向旱生植被演替的变化趋势,表明水位变化对湿地植被群落的演替与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样地DCA分析结果表明,湿地植被群丛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植被群落类型及分布主要受水位梯度的影响。物种DCA排序结果显示,湿生植被、湿中生植被、旱生植被在排序图上均有明显的分布范围和界限,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位梯度。高斯拟合结果表明,3种典型湿地植被的高度和生物量随水位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增加后减少。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漂筏苔草(Carex pseudocuraica)的最适水位生态幅分别为:[4.46 cm,20.04 cm]、[8.30 cm,28.40 cm]和[40.87 cm,48.71 cm],3种湿地植被的高度及生物量对应最大水位排序均为:小叶章<毛果苔草<漂筏苔草,此结果与分类和排序结果相符合。小叶章的高度及生物量对水位梯度的变化最敏感。【结论】水位梯度为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群落类型与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优势种的分布体现了所属植被群落的分布特征,并且具有指示生境的作用。水位梯度对湿地植被的生态特征有极显著影响,不同湿地植被对淹水水位适应性的差异导致其最适水位生态幅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