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蒋江明 《甘肃科技》2011,(14):127-128
省道313线两河口至黑水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是汶川5.12地震灾后公路重建的一部分,是国道212线通往地震灾区舟曲县的唯一通道。就此介绍了灾后重建舟曲南峪大桥的施工方案,对公路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川西藏区自古多地震。近代以来,频繁的地震灾害给川西藏区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文章试对近代川西藏区地震概况及当时满清和民国政府抗震救灾的措施作一初探,为近代民族地区社会史和灾害史研究增添新的视角和内容,为当下灾害应对和灾后重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灾后重建时须解读地质、地震、气象等灾情,也要考量自然巨灾史料。灾后重建规划须与相关灾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现代相关灾区经济结构、相关灾区自我发展潜力等相结合。须对受灾地区进行综合安全分类,认真开展地质结构及地震危险性、居民聚居地及重新恢复耕地可能性、危害性地质化学环境变化及潜在危险性、水源安全性改变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4.
《科技智囊》2009,(11):88-88
1.9月24日至26日,温家宝来到四川地震灾区考察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看望慰问广大千部群众。  相似文献   

5.
“5.12”汶川地震引起崩塌、滑坡、不稳定边坡大量发育,形成的大量固体物质堆积于山坡及沟道中,形成了大量石流物源,震后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降雨量大大降低,其启动和运动方式发生明显改变泥石流活跃期可能持续10~20 a,这将是影响灾区恢复重建的最大地质灾害隐患,应高度重视.介绍了地震灾区某泥石流沟发育特征并进行性了危险性评价,计算出不同频率条件下的泥石流流量,为日后该泥石流的治理工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5.12"地震后1个月左右时间里,对非灾区(北京、福建和湖南共542人)、灾区(四川和甘肃共1 720人)居民进行了有计划的大规模调查,探索并检验"5.12"汶川大地震是否产生了"心理台风眼"效应.结果发现,非灾区、轻度灾区、中度灾区和重度灾区居民对灾区居民恢复到灾前生活水平所需时间和每户受灾家庭所需资金的估计存在显著差异;非灾区居民比灾区居民认为恢复到灾前生活水平所需时间更长.有悖于一般常识以及所谓公共风险事件的涟漪效应,汶川大地震产生了"心理台风眼"效应,非灾区居民对灾情严重程度的担忧反而高于灾区居民.加深对"心理台风眼"效应的理解,对突发公共事件下各级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公共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建设活动板房,安置灾民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绵竹市作为在汶川"5.12"特大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灾区之一,过渡安置房量大、援建单位多、消防配套设施建设任务、消防工作任务相当繁重。本文结合绵竹市过渡安置房建设情况,对过渡安置房消防安全形势进行了分析,对消防工作任务作出了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指导灾后重建消防工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震破坏了灾区的资源环境、地质构造,对区域人居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改善和创造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这一整体宏观战略出发,将玉树灾后重建规划与人居环境建设有机联系起来,从人居环境建设的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等系统角度探讨玉树重建思路.玉树灾后重建,必须尊重灾区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条件、生态环境保护、现有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环境等,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借鉴国内外灾后重建经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建中强调人与自然、文化的和谐统一,重建一个更加安全、和谐、有特色的新玉树.  相似文献   

9.
加强震后生态评价,促进灾区生态修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合《科技导报》首期学术沙龙"汶川震区生态影响评价及灾后生态重建与修复"讨论的成果,对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地震对灾区生态的影响,震后生态评价的地位及任务,灾区重建及生态修复的原则、内涵和方法等进行了综合评述,力图为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及生态修复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永继  汪乾友 《科技信息》2010,(36):I0030-I0030,I0032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过后,尽快恢复生活,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而灾后的生活重建是完成灾后重建工作的基础。汶川地震至今,在全国同胞的帮助下,灾后生活重建工作取得巨大成果,灾区民众生活已经全面恢复。然而,灾难带给人们的困扰并未彻底消逝。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农家书屋的出现,对于灾后民众而言,既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又能满足精神上的需要。灾后农家书屋的基本功能是解决灾区民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灾区农家书屋不仅具有其基本功能,还具有安抚灾区民众去除灾后阴影温暖人们的心灵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1.
恢复生产     
《上海信息化》2008,(7):83-83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地震灾区恢复生产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充分认识做好灾区恢复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协调配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灾区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12.
王硕 《科技资讯》2011,(22):229-229
"5.12"汶川地震给四川省乃至全国经济带来了重创,恢复经济建设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学校是此次地震备受关注的场所,国家加大资金投入,重视对高校建筑抗震能力的建设。本文从灾后重建的各种影响入手,介绍进行高校灾后重建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地震灾区公共图书馆重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米硕  温丽娟 《科技信息》2009,(24):I0350-I0350
本文介绍了“5.12”特大地震发生时灾区的公共图书馆受灾的基本情况及救灾重建概况。就如何在恢复重建期提高公共图书馆建筑的抗震设防能力,加强做好灾区图书馆员工的的心理疏导和培训,以及为灾区群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技智囊》2010,(7):91-91
1.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专程赶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看望慰问灾区各族干部群众和灾后重建人员,考察群众安置情况和灾后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15.
5月中旬至7月10日,先后有156人、181人次奔赴四川地震灾区第一线,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各类专业技术服务。这是同济大学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不完全统计数据。实际上,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当中,前往地震灾区第一线的同济大学师生的人次,较之统计数据肯定还要多出许多。  相似文献   

16.
张照春 《科技信息》2012,(3):462-462,483
根据建设部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要求,相应变更了灾区的设防烈度。以框架——剪力墙结构为算例.研究抗震设防烈度的改变对土建造价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抗震设防烈度情况下土建造价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曹利民  倪晓玲 《科技资讯》2014,12(22):132-132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江油全市187座水库普遍出现险情和受损.在水库灾后重建建设管理过程中,江油市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本文结合江油市水库灾后重建建设管理实际,提出了多任务水库灾后重建建设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发生半年过去了,当我们重新凝视这惨痛经历的一刻,不得不去思考未来的恢复重建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地震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惨痛的人员伤亡,整个地震灾区的经济结构也在这次地震中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影响的方面是多元化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旅游业受损严重。景区的破坏和房屋的垮塌对于未来旅游业的重建提出了新的挑战,景区的边界被打破,景源被破坏,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动。因此,有必要在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去看待灾后旅游业的恢复重建,从产业布局中去考虑未来旅游业恢复重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5.12”地震后1个月左右时间里。对非灾区(北京、福建和湖南共542人)、灾区(四川和甘肃共1720人)居民进行了有计划的大规模调查,探索并检验“5.12”汶川大地震是否产生了“心理台风眼”效应。结果发现,非灾区、轻度灾区、中度灾区和重度灾区居民对灾区居民恢复到灾前生活水平所需时间和每户受灾家庭所需资金的估计存在显著差异;非灾区居民比灾区居民认为恢复到灾前生活水平所需时间更长。有悖于一般常识以及所谓公共风险事件的涟漪效应,汶川大地震产生了“心理台风眼”效应。非灾区居民对灾情严重程度的担忧反而高于灾区居民。加深对“心理台风眼”效应的理解.对突发公共事件下各级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公共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对“5.12”大地震灾害监视和预警的能力,了解地震孕育、发生及发展,研究汶川.地震发震机理、地震复发周期和余震的迁移规律,“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台网”建设,在震后迅速展开.该台网于2008 - 06 - 02开始正式传输地震数据,为灾后重建选址、地震科学钻探选址提供了可靠数据,同时也为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余震分布情况、余震的迁移方向以及判断断层活动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从台网选址、台网设计与建设、台网运行与管理、监测效能等方面介绍了台网的建设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