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介绍了现阶段冲沟侵蚀监测的主要方法,综合分析了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开展冲沟侵蚀监测的主要研究方向,以期为在我国深入系统地开展冲沟侵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TRMM的降雨侵蚀力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现有利用常规气象站点观测降雨资料计算降雨侵蚀力的方法,提出了基于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卫星3B42降雨资料计算降雨侵蚀力的方法,用3h平均降雨强度代替30min最大降雨强度进行降雨侵蚀力的计算,并计算了辽宁省大凌河流域2005年年降雨侵蚀力、月降雨侵蚀力和次降雨侵蚀力.通过与常规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发现TRMM数据可以很好地反映大凌河流域降雨的季节变化性,降雨总量和站点观测资料基本保持一致,并且能较好地反映降雨的空间分布性,可以更加准确地计算流域的降雨侵蚀力.该方法为解决土壤侵蚀计算中降雨强度资料缺乏的瓶颈以及流域降雨侵蚀力的计算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采用微观分析实验研究侵彻实验后剩余弹体表面的质量侵蚀痕迹,确定和总结弹体质量侵蚀的物理机制.基于微观分析实验结果,改进Archard模型的形式,获得表征切削弹体头部材料的切削速度,考虑侵彻过程中弹靶间的摩擦生热对切削因子的影响,采用温度项连接摩擦与切削两种机制,采用节点回退法表征弹体头部形状的变化,建立融合摩擦与切削两种机制的质量侵蚀模型,对比数值计算结果与国内外典型的实验数据,证实该弹体质量侵蚀模型有效.  相似文献   

4.
土壤抗冲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回顾土壤抗冲性研究历程,归纳了不同的土壤抗冲性表征方式,总结了土壤抗冲性不同测定方法的优缺点,综合探讨了土地利用类型、植被作用和地形坡度等外在影响因素,以及通过不同程度影响或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导致其抗冲性差异的情况,认为土壤抗冲性表征方式和实验方法需规范统一,研究机理和研究尺度有待深入扩展,使得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水土保持实践。  相似文献   

5.
土壤微形态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微形态学是土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在上一世纪30年代建立以来,解决了土壤学中许多问题。我国在土壤微形态研究上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好的研究结果。本文从国内外土壤微形态学研究的进展,包括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应用等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6.
湿地甲烷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甲烷是一种仅次于二氧化碳的重要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为25%。近年来大气中甲烷浓度显著增加,湿地甲烷释放量约占全球甲烷通量的20%,是大气甲烷的主要自然来源之一。甲烷主要通过产甲烷菌在厌氧条件下产生,在氧化条件下,甲烷通过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氧化,并通过气泡、扩散和植物传输三种途径释放到大气。湿地甲烷通量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有较大的变化,这与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有关,同时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土壤质地、氧化还原电位、有机物、土壤酸碱度、植被条件、气候因素、农业管理措施等。文章还对湿地甲烷排放的观测方法和排放模型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可控环境生产系统属于复杂系统,目前对这类系统的建模及控制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与理论,因此在对这类系统进行控制时,缺乏理论依据.本文在回顾过去几十年可控环境生产系统建模与控制的各种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可控环境生产系统在系统建模、仿真及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如支持生产可使用的作物生长数学模型信息的不完整性,水肥系统的模型信息的时间尺度问题,环境模型的动态时变特性以及作物、土壤、大气相关变量的作用关系,耦合的多环境因子的控制问题、包括能耗在内的冲突多目标控制问题和考虑模型误差和气候突变等不确定性的鲁棒控制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根据系统的特性:多变量,非线性,多模型(作物模型,土壤模型,大气模型)、模型之间强耦合、大尺度、能量有限、分布参数、冲突多目标等的特点,提出了该系统有效建模、仿真、控制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和可能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基层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ST(soil taxonomy)制的土壤基层分类研究的发展与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土壤基层分类的研究方法与重点作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水质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近年来应用遥感技术对地表水水质进行监测的研究进展做了总结.在描述地表水体的光谱特征基础上,简述了水质遥感监测的基本原理,其次总结了水质反演的方法和可用的卫星遥感数据源;最后,对此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植被含水量光学遥感估算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光学遥感技术定量估测植被含水量,有助于森林火险评估、农业干旱监测和作物产量估计.本文评述利用光谱反射率、光谱水分指数和辐射传输模型方法反演植被含水量的研究进展,从观测数据和辐射传输模型评估了光谱水分指数估测植被含水量的可靠性.重点针对植被含水量的两个主要定义—可燃物含水量(FMC)和等效水厚度(EWT),分析了植被水分指数对FMC和EWT的反演精度.而且利用观测数据和数据库估算植被含水量,结果表明三类水分指数(WSI,NDII,NDWI1640,WI/NDVI)均与冬小麦冠层FMC有较好的相关性(n=45).最后,本文总结了光学遥感探测植被含水量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坡面土壤侵蚀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研究始于本世纪50年代,80年代初开始土壤侵蚀评价统计模型的研究,80年代末开展了土壤侵蚀预报物理模型的探索,同时还在较大区域乃至全国尺度上进行了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评价研究。我国的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定量评价研究可概括为3个层次:地块-小流域-区域,两种类型:统计模型;物理模型。进一步的研究应致力于解决模型的统一和通用性的问题,加强遥感与GIS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典型地区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黄土高原典型地区土壤侵蚀以往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为降雨,地形及土地利用;(2)土壤侵蚀主要类型为水蚀及重力侵蚀;(3)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汛期;(4)土壤侵蚀具有垂直分带性;(5)在研究的四个地区中:绥德地区侵蚀严重,天水地区侵蚀相对较轻微,安塞地区侵蚀典型,西峰地区侵蚀特殊。  相似文献   

13.
南大洋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南大洋碳循环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南大洋的初级生产力水平,DOC、POC贮库,有机碳的输出通量及其深海沉积通量,讨论了限制南大洋初级生产力的最新研究进展。南大洋初级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但在陆架区、海冰边缘区(MIZ)以及极锋等特殊的水文区域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南极的生产力限制主要认为是Fe限制,但在[Si(OH)4]的浓度梯度(极锋附近的[Si(OH)4]剧烈变化带,其浓度以0.25-0.56uM/km速度向南发展)以北的南大洋([Si(OH)4]浓度为1-15uM),形成Si限制。对极锋区浮游植物水华的观测表明,极锋区的浮游植物是受一系列过程的调节,包括:光、捕食、硅酸盐和Fe,这样,只包含一种机制的模式将是不充分的。南大洋POC、DOC贮库在春夏季增长极快,但夏季POC输出通量一直很小,直到秋季才突然增大。南大洋的叶绿素、初级生产速率、POC贮量以及有机碳的输出通量在时间上解耦合,反映了南大洋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另一方面,由于存在许多锋结构及锋面系统,并且有广大的季节海冰区存在,南大洋包含有许多功能各异的亚系统,这些亚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各不相同,造成了南大洋碳循环的复杂性。今后的研究仍然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南大洋碳循环的机制,以及南大洋碳循环在全球变化过程中的影响及反馈。  相似文献   

14.
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最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之一,氢能是解决当前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电解水制氢原理和目前电解水制氢的发展现状,并预测了电催化分解水制氢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上对铁路空车调配问题进行研究并构建数学模型,以此求解最优的空车调配方案,对提高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和铁路企业运营效益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是对铁路货物空车调配研究的综述,归纳并分析铁路空车调配的研究历程及国内外对此问题研究的现状,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交通运输走廊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目前国内外运输走廊研究进行了综述。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运输走廊的定义,归纳了运输走廊的含义。主要阐述了国内外运输走廊规划建设、理论和系统研究、与区域经济和空间结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动态。  相似文献   

17.
土壤风蚀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风蚀模型是世界土壤风力侵蚀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土壤风力侵蚀过程定量研究的有效手段.根据土壤风蚀模型的空间尺度,按田阃尺度模型、区域尺度模型和大陆尺度模型三个层次对国外较有影响的土壤风蚀模型进行了总结,对国内风蚀模型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我国风蚀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在TM解译的三峡库区重庆段2000年到2006年公路用地及相关辅助数据的支持下,借助遥感(Rs)和地理信息(GIS)技术,对研究区6年来公路建设中新增永久占地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公路工程侵蚀面积、侵蚀强度及土壤侵蚀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研究区内新增公路侵蚀面积呈现西多东少,侵蚀强度呈现西弱东强的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干暖河谷冲的景观的发生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小流域的航片,土壤剖面,泥沙堆积与土地利用历史等详尽的综合对比分析,定量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冲沟发生演变的影响,在长江上游安宁河干暖河谷选择了两个代表性的冲沟,分别对其形状和土壤流失的体积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测定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安宁河干暖河谷的冲沟侵蚀速率高达375吨/公顷/年。西昌地区数百年来景观持续演变,特别是20世纪中期人为强烈的不合理采伐森林,过度放牧和农业垦殖,造成了大量冲沟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采取以控制冲沟侵蚀为主的有效水土保持措施,对中国青藏高原东缘干旱河谷脆弱山地环境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