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阅读余秋雨所创作的历史文化散文总是被蕴涵在文本中的一种强大的艺术审美张力所裹挟、震撼,这种强大的震撼感包含着智的洞见、情的涵润和美的享受,构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是余秋雨散文魅力的真蕴所在.提出"智及与趣美的张力"这一理论范畴并结合作品分析,以达到对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艺术特质的系统性理解.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发现余秋雨散文的艺术贡献在于彰显了主体意识.强调主体精神,其语言在审美与审智间取得了一种平衡,在创作中大胆采用了其它文体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散文作为一种文化散文与学者散文,最有价值之处便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文化的阐释。他立足于追求人生真谛和人生苦旅,探寻文人人生的出路与归宿,更从民族、国家、历史宏观角度对文化作了构架与关切,从而建立了一座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道场",本文就其散文的这一特色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余秋雨的"大历史文化散文"在新时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散文大都从"文化"的视角写人状物,寄托对于历史与人生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文化反省意识。散文语言追求典雅,议论、描写、抒情融会贯通,形成一种几乎不变的感伤情调。但由于这种感伤没有抵达历史的复杂真实,而更多是作者的一种主观想象,因而不免让人感到矫情。  相似文献   

5.
任雪松 《科技信息》2012,(25):470-470
余秋雨散文自问世以后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构成了20世纪末期中国文坛的一大景观。通过余秋雨散文对个体人格和群体人格的思考,来探讨余秋雨散文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静态词义"和"动态词义"这一对辩证概念的提出是对现代汉语词义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在语言的运用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在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作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动态词义现象,通过研究其散文中的动态词义现象、形成途径以及影响因素,来探究余秋雨散文语言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着《文化苦旅》的出版,余秋雨先生横空出世,一举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散文大家。同时,学术界对他为人为文的批判和非议也接踵而至,措辞之尖锐,火气之猛烈,已经形成了所谓的"余秋雨现象"。本文将从余文的优点、不足及其文学价值等三方面做一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散文以文化取向研究为思路,自觉肩负起现代社会构建的使命,创造性地提出"文化人格学"的概念,融入和发展了荣格和柏深思的理论,致力于探讨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人格之于现代社会构建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余秋雨的散文,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以其强烈的文化意识,独特的文化感受和冷静的历史反思,瞩目于中华民族文明的兴衰和古代知识分子人格命运的变迁.作家通过反观历史以寻求文化的灵魂,从中探索中国文化和文人的历史命运,呈现出一种俯仰古今的浑厚凝重之气,表现出很强的历史沧桑感.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是中国散文界当红的散文品种,其代表人物是余秋雨。余秋雨的散文从《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是一个逐渐遗落“散文”和“文化”的过程,也是他的散文观从高谈阔论“人类整体感觉”下降为强调“困惑”对散文写作的重要性,到最终声言自己“谈不上什么困惑”的破产过程。从大散文现象的兴起至败落这一过程审视余秋雨文化散文现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化环境中,俗之妆扮为雅,雅对于俗的包装,以及俗对于雅的败坏这一文学吏中常见的雅俗关系的再次体现。  相似文献   

11.
明真法师是中国当代佛教史上的著名高僧大德,一生爱国爱教,钻研佛教学术思想,从事佛教教育事业。在他的思想中,饱含着朴素的历史进步观。一是他的人间佛陀思想:认为佛法是东西文化之结晶,佛学是属于世界的、人民的,佛陀是个历史人物,佛陀是真理的实践者,佛陀的简朴生活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佛陀在当时已经有了环境保护意识;二是他的历史进步思想:对历史人物有着正确的评价,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希望,对南岳僧众抗日业绩的大力颂扬,对二战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本质能进行深刻的反思,具备了初步的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和阶级分析方法以及朴素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主体维度,施蛰存历史小说叙事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究。就人格倾向来看,施蛰存具有孤独、退守等特质,在心理类型上属于内倾型人格,在叙事上倾向于叙述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就心理需要来看,施蛰存生长在基本需要相对满足的环境,自我实现在当时成为意识中心。在创作上,意图开辟一条新路径;就个人经验来看,施蛰存通过作品翻译,掌握了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创作的方法,并将它运用于实践,创作出迥异于传统历史小说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研究工作中对史料格外重视。他对史料的掌握和运用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首先,他非常重视识读史料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他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注重充分占有材料。一方面强调第一手材料的占有,另一方面又努力开拓、发掘新的治史材料。他在处理、运用史料的时候.格外注重对所获得的史料进行多方比较,通过古籍互相比勘、地上文献与地下文献互相比较,以及中外文献互相比较来进行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14.
韩愈是中唐时期名的学家,然而其在史学理论方面亦频有见地。他关于天人关系、人性、圣人的论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历史编纂理论方面,他关于历史编纂之目的、史料、书史方法有实录编纂体例等方面的见解亦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5.
张勋是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政治舞台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于清帝退位后导演了为期12天短命的复辟帝制的闹剧,即丁巳复辟,已经为人所熟知。其实,在丁巳复辟之前,张勋还曾参加1913年的癸丑复辟和1916年的丙辰复辟。张勋之所以积极拥护帝制是与其自己成长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张勋个人的经历和复辟帝制的活动入手,对这个历史事件进行概括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闵珪考略     
闵珪乃明代湖州籍名臣,一生屡按数省,四任刑官,平叛抚民。政绩卓著。为人刚直,治狱严正,为人所称道。依据相关典籍,勾勒闵珪的生平事迹,有助于更深入、更全面了解这位明代湖州籍名臣。  相似文献   

17.
在民族危机深重的近代中国,曾纪泽敢于直面现实,顺应历史潮流,能够从世界大势出发,来观察本民族的生存问题,具有了近代开放观。在对外政策上,他反对闭关,提倡开放;在外交礼仪上,主张行“西礼”;在经济上,呼吁通商富国;在对外交涉上,力主用国际法争取和维护民族利益。不过,由于时代环境的限制,曾纪泽的近代开放观中仍存在诸多不足,这也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18.
苏童以他特有的残忍和梦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家族乃至全人类的苦难历程,他在无数次精神怀乡和还乡中重新建构着“枫杨树乡村”的历史。他经历了逃遁、寻找、失落、再寻找的过程,并最终从中得到启示。他穿梭于历史、当下、城市、乡村之间,默默向我们传递在苦难面前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9.
徐复观对孔子"仁"的诠释贯穿其学术思想发展的始终,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在1955年之前,他承继熊十力的思路,融合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释仁;从1955年开始,他切断仁与科学宇宙论的联系,同时又对仁作了本体论化的解释;1970年代以后,他指出仁的性格不是超验的,而是历史的、实践的,这才割断了仁与超验本体论的联系,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消解。这一过程是徐复观对熊十力学派本体观由承继到批判的演变过程,并能说明他消解形而上学思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线索来看,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抽象王国到现实世界的实质性嬗变过程。随着世界观转变的最终完成,马克思找到了文化得以生成和发展的真实根源——实践,并最终将"人的文化"的系统研究融贯和体现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中,从而使"自然—人—社会"构成了完整的统一性总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使其在基本理论的层面上得到重释和澄明,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