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黄善勇 《海峡科学》2009,(10):89-91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涵极为丰富。“仁”的思想是孔子儒家学说最富有特色的重要精髓,在孔子思想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儒家经典《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在《论语》中,“仁”字出现多达109次。历代研究者都很重视对“仁”的基本涵义的探求。但孔子始终未详细阐明“仁”的基本涵义,以至后人见仁见智,凭借自己的理解,对“仁”做出种种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殆"共出现四次,都是"危险"之意。"殆"字解释为"疑惑"、"困乏"、"有害"等是不妥当的。考释词义要注重语言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面对这种时境,坚持依礼而行,以礼救世,《论语》中就具体的记述了孔子对“礼”的一些观点。在对《论语》中“礼”的集注的基础上采用整体结构分析的符号方法与具体文化语境分析的方法,按照《论语》中对“礼”的源起、发展这一流动过程来进行分类,在集注的基础上对“礼”加以解读,以期望接近孔子的原意。按照《论语》中对这一流程的记载,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一是礼之因革;二是礼之本;三是礼一乐一仁;四是礼之规定;五是礼之实践。  相似文献   

4.
《论语》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著作,其书名中的“论”字有作“伦理”解、“编纂”解、“讨论议论”解、“把有序的言说编次成佚”解、“讨论编次”解、“选择”解、“讨论解释”解等,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根据《论语》的性质、内容和体例,其中的“编纂”义是最为恰当的。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的“小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小人”出现了 24次,本文认为有 17处意为普通百姓,仅有7处指称道德卑下、失德之人。孔子的“小人”概念基本上是继承了商周以来的现念,将其放置于社会层面,而非定位于道德层面。个别地方指称道德低下之人,反映了词义的新变化,但还不是当时普遍性的用法。  相似文献   

6.
《论语》学作为传统专门之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问题众多.文章主要围绕《论语》的编纂、《论语》的意义解读及孔子的思想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力图在固有旧说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阐释,为《论语》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而”字在《论语》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曾多次提到“士”,对“士”内在思想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孔子所追求的文化品格和行为境界,因此对它的研究很有必要。通过对“士”这一阶层的梳理,从“士”的“志于道”、形成意义的道德自律、广博的胸怀和精神上的尽善尽美等四方面来准确把握“士”的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9.
朱熹训诂学是宋学代表,其训诂特点明显区别于汉学,有人认为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学就是理学,而给以“空疏”、“义理”的特点。本文通过《论语》朱注和何注的比较,说明朱熹训诂学是把传统和时代相结合的训诂学。  相似文献   

10.
《论语》内容广泛,微言大义,其中"仁"的思想始终贯穿全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包括:孝悌为本,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为仁由己。  相似文献   

11.
《论语集解》是我国训诂史上第一部集解体训释专著,它打破了两汉学界的师法门户之限,杂糅古今经学,吸收了汉魏以来八家学者的优秀成果,援道入儒,训释简洁精当,不但本身成果卓著,跻身于《十三经注疏》之列,亦能破除两汉注经的烦琐和阴阳五行之说,给经学注入一股清新简洁之风,也导致了魏晋经学“儒道兼综”思想格局的形成和经学的玄学化,可谓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主张广交朋友。孔子交友,讲究原则性。一是择优而交;二是结交益友;三是结交同道。孔子注意与朋友交往的艺术,认为朋友之间要讲求诚信;要互相宽容;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说话做事要有分寸。孔子的交友之道是其"仁爱"和"中庸"思想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具体体现,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我们的人际交往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主张广交朋友。孔子交友,讲究原则性。一是择优而交;二是结交益友;三是结交同道。孔子注意与朋友交往的艺术,认为朋友之间要讲求诚信;要互相宽容;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说话做事要有分寸。孔子的交友之道是其仁爱和中庸思想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具体体现,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我们的人际交往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语》格言的修辞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中评价《论语》的艺术特征说:"夫子风采,溢于格言。"的确,孔子的思想,《论语》的精华,多在其只言片语、微言大义的格言警句之中。《论语》格言数量之丰赡,蕴涵哲理之深邃,修辞艺术之精美,不仅在诸子中独树一帜,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化典籍中也是大放异彩而弥足珍贵的。《论语》警句艺术,是"有德者必有言"的不朽典范,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修辞理论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5.
苏轼《论语说》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论语说>是其身处人生逆境之中完成的重要经学著作之一,他自己十分珍视.正如他把黄州、惠州、儋州之贬视为"平生功业"所在一样,完成于黄州、定稿于儋州的<论语说>,是他对<论语>"蕈思""深念"的自得之作.他对孔子思想的阐释,不受传注成说的约束,注重根据自己的认识体会直取本意,故能"时发孔氏之秘".毫无疑问,贬谪时期所取得的经学成就,是苏轼平生功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论语》作为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其学术价值不容忽视。“直”在《论语》中共出现22次,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正直的人,二是指直率、公平、正直的心态。而且可以上升为儒家伦理哲学的“直道”。拙文在此将“直”作为研究孔子君子观新的切入点,并由此说开去。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涉及到文化背景和对双语文化理解的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对《论语》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文化关键词英译进行分析,分析了《论语》英译经历的宗教化、西方中心论、自我东方化、去中心主义以及中西比较哲学解读的文化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8.
邹秋珍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1):43-44,65
《论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比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次数少得多,这与第二人称代词在使用对象上要求甚严有关。本文试从使用对象、句法功能和称数等三个方面对《论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说仁     
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经过历代思想家的注解,它最终从一个关注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上升而为一个贯通天人的哲学范畴。爱人是孔子赋予仁的基本内涵。程颢以与物同体释仁。程颐反对以爱释仁,而以公论仁。谭嗣同解仁的形上之意为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