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传统的委婉语研究将委婉语看作语言形式上的修辞,研究视域局限于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难以揭示委婉语的实质。认知语言学的迅速发展,为研究委婉语提供了新的视角。从隐喻与转喻认知模式以及认知语境等方面阐释委婉语的生成机制,可以促进人们对委婉语的进一步认知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委婉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语言交际中有效的润滑剂。在英汉语的日常用语中,大量委婉语是由转喻构成的。本文通过分析两种转喻关系在委婉语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委婉语构成的认知机制,以期对委婉语的学习、委婉语的翻译和跨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委婉语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和认知现象,其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借相邻或相关的A事物来表达B事物,以增强语言的距离感,实现婉转表达的目的;而转喻运作的基础也是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或邻近性,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相邻或相关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二者在认知上的相似性,使得概念转喻理论为探讨委婉语的认知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转喻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词、语法以及语篇等层面上,转喻都有所表征。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体育新闻语篇中的英汉文本,阐述转喻在英语体育新闻语篇的翻译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在翻译体育新闻语篇中的转喻现象时应充分考虑读者的主体地位和语篇连贯性因素,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语言任意论在语言学界始终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然而,语言并非是绝对任意的,它存在着明显的象似性特征。语言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翻译的象似性则是指目标语在音、形、句法功能及篇章层次上与源语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英语委婉语是一种很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从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3个方面来探究英语委婉语的汉译,必将促进人们对于英语委婉语的认知研究和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6.
英语委婉语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委婉语是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语言的交际功能,从夸张性委婉语和缩小性委婉语两个方面探讨了英语委婉语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人们提高言语素质及言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运用Lakoff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概念,分析了转喻认知的基础——邻近性关系,认为转喻可以具体发生在两种结构中:一是整体理想化认知模型与其部分之间;二是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中部分与部分之间。文章还认为对转喻认知进行分类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转喻的本质、工作原理及其功能,有助于我们在语言研究中对转喻现象做出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8.
英语国家的女性在言语上总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一些耐人寻味的外在语言特点:妇女要比男性更多地使用委婉语或高层次委婉语。文章论述了女性的英语委婉语:女性使用英语委婉语的原则;女性英语委婉语的使用范围:生育与性爱、人体部位与生理、职业及其它的称呼语、年龄。  相似文献   

9.
黄玉梅 《科技信息》2009,(33):10-10
委婉语是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遍的语言和文化现象。英语中也存在委婉语,需要英语学习者掌握委婉语。本文涉及委婉语的定义及分类,对英语委婉语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委婉语是人们为了交际的成功而进行的一种婉转语言表达的手段。国内外学者分别从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修辞学等角度研究委婉语,此外,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有许多从关联角度研究委婉语的研究。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理论也对委婉语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些都缺乏普适性,没能真正解释委婉语产生的机制。杨平教授(2001)提出的关联顺应模式将以认知为基础的关联论和以顺应为核心的顺应论连接起来。本文试图以这一关联顺应模式来解释委婉语这一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1.
李青 《菏泽学院学报》2012,34(4):116-118,122
人类认识事物总是以自己的身体作为认知的基本参照点,进而认识周围的事物,再引申到抽象的层面,因此表示人体各部位的词的意义被赋予了厚重的转喻性.根据邻近原则和突显原则,人体词语词义通过认知转喻机制由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不断延伸.人体名词词义延伸有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部分代部分三种转喻形式,词性变化延伸主要突显事物的状态、关系、动作或过程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词义扩展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图对隐藏于词义扩展背后的认知机制——隐喻和转喻思维进行探究。通过对两种认知机制及两种词义扩展形式进行具体分析,发现隐喻机制是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则是词类转换现象的主要认知理据,从而为词义演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Lakoff的理想认知模式,即ICMs,被广泛应用于认知研究,尤其是借代的认知研究。然而,很少有学者对ICMs提出批评。本文通过对比分析Lakoff以ICMs为基础的借代模式对两个案例的解释,指出了ICMs缺乏一致性,系统性。  相似文献   

14.
索绪尔符号理论认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因而它无法解释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从独特的人类认知视角,发现了词义扩展存在着理据性,即主要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实现的。从词汇意义扩展的理据性,以及词义扩展的主要认知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中不难发现这个现象。  相似文献   

15.
教育语篇的意象图式分析——以奥巴马演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图式作为隐喻的认知基础,在概念域的映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构建隐喻的一种模式。经过对奥巴马演讲中的主要意象图式和隐喻的总结分析,探讨意象图式在隐喻构建、转喻映射中源域与目标域的建构以及隐喻与转喻互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特定认知域的认知模型受制于文化模型,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折射出不同的语言图式,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文化认知模型的个性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语言学转喻理论出发,分析蕴藏在<长恨歌>语言背后的转喻认知机制,进一步指出转喻认知机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称谓名词动用是具有转喻认知理据的语法现象。在名词动用过程中,作为事件ICM的主要参与者,称谓名词所指称的认知主体具有较高认知突显度,能为同一ICM中的动作或其他参与者提供心理可及。基于事件ICM中参与者与动作之间的转喻关系,文章将称谓名词动用现象大致分为施事者代动作、结果代动作与方式代动作三类,并结合语言实例对其进行阐述,进一步证实了概念转喻认知机制对于语法具有促动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认知域、矩阵观以及激活区转喻观等传统研究方法在对转喻的认知机制进行阐释的过程中遗留了诸如无法解释多域操作现象、映射方向单一以及拘泥于概念邻近关系的替换等问题,而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则通过对复合空间的多维映射及动态整合很好的解决了如上问题.概念整合理论不仅为转喻的意义构建和认知解读提供了崭新的探究视角,也为学界热议的隐转喻的区分及其相互关系开辟了科学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