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碱性介质中,铁氰化钾氧化维生素B1产生化学发光,罗丹明B作为能量转移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 AB)可敏化其发光强度。据此,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一种测定维生素B1的新方法。该法检出限(3σ)为5×1-0 6g.L-1,线性范围为5.0×10-5~3.0×1-0 2g.L-1,对2.0×1-0 3g.L-1的维生素B1进行了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1.1%。利用该方法对维生素B1片剂和针剂进行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荧光分析法测定枸杞中维生素C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建立了荧光法快速测定枸杞中维生素C的方法.样品经草酸提取,活性炭氧化后,与邻苯二胺反应,荧光化合物激发波长为343nm,发射波长为425nm.维生素C在3-20mg·L-1浓度范围内测定呈现良好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在NaOH碱性中,铁氰化钾可以直接氧化维生素Bl产生化学发光,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存在可以大大增强这一化学发光强度,结合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在研究并优化化学发光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测定维生素B1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该方法测定VB1的线性范围为0.06-360mg/L,检出限(30)为0.045mg/L,对0.6mg/LVB1溶液连续11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44%。该法已成功应用于维生素B1片剂及针剂中VB1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4.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硫酸二甲酯中微量甲醛的含量.硫酸二甲酯样品经水解后,与2,4-二硝基苯肼(2,4-DNPH)发生衍生化反应,使甲醛转化为稳定的甲醛2,4-二硝基苯腙.以二氯甲烷提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研究了缓冲液、pH值及不同水解条件水解硫酸二甲酯对样品中甲醛含量测定的影响,获得了优化的分析条件.甲醛在10~250 mg·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金钟花叶片色素的提取条件,并测定各种因素对该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0%酸性乙醇是金钟花叶片色素较好的提取剂,色素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中碱性条件下有减色作用,短时光照或70℃以下较稳定,氧化还原剂、食品添加剂以及金属离子对该色素的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Co(Ⅱ)在碱性介质中催化过氧化氢氧化二溴羟基苯基荧光酮的新指示反应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建立了测定痕量Co(Ⅱ)的新方法。灵敏度为24×10-10g/L,测定范围为0~06×10-9g/mL。该方法可用于药物维生素B12中Co(Ⅱ)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马来酸麦角新碱的分析测定方法比较少,主要的研究方法有高效液相[1]法、免疫分析法、伏安法[2]、化学发光法[3]等.作者基于铁氰化钾在碱性条件下能直接氧化马来酸麦角新碱发光,制成消耗型的化学发光传感器,该法相比于直接化学发光法对铁氰化钾的用量就大大减少,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同时还有固定化方法简单,灵敏度高,还可通过控制洗脱剂的浓度精确控制铁氰化钾的释放量,控制固定化试剂柱的使用寿命.现此法已成功地用于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和人尿液中马来酸麦角新碱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连续小波变换-支持向量回归-紫外分光光度法(CWT-SVR-UV)多组分B族维生素含量测定方法.通过对维生素B混合样品测定光谱进行CWT处理,能够扣除光谱背景信号,降低光谱重叠与共线性的影响.将CWT-SVR-UV法用于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及维生素B6混合组分的同时测定,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9%、1.8%、1.7%和0.5%.与基于原始光谱数据的SVR和偏最小二乘(PLS)建模方法相比较,本文提出的建模测定方法具有更好的预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9.
荧光动力学法测定抗坏血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稀硫酸介质中,抗坏血酸能活化钒(V)催化溴酸钾氧化酚藏花红的反应,使其荧光猝灭,建立了荧光动力学法测定抗坏血酸的新方法.测定抗坏血酸的线性范围为2.0~40.0μg.L-1,检出限为1.2μg.L-1.此方法用于药物样品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7.3%~102.8%之间.  相似文献   

10.
以某地富含铁的粉煤灰为原料,经两次磁选、湿磨后制得了实验所需的催化剂PFA,采用固体X-射线荧光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以活性艳红X-3B为目标污染物,研究H2O2用量、反应溶液pH、催化剂用量及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在常温下对其催化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催化反应条件为:X-3B初始质量浓度150 mg.L-1,PFA用量1 g.L-1,H2O2用量1 mmol.L-1,pH=3.0,反应25 min,对X-3B的去除率可达到95%.PFA是高效的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对高浓度难生物降解的偶氮染料活性艳红X-3B具有优异的催化氧化活性.PFA循环10次实验表明,催化剂重复使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在碱性介质中,VB1被K3Fe(CN)6氧化生成激发态硫胺分子,荧光素分子吸收该激发态硫胺分子的能量而被激发,从而产生了更强的化学发光信号.以此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能量转移检测VB1的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8.0~200.0 mg/L,检出限为10.2 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0.40% ~ 1.64%,回收率为97.5% ~ 97.9%,成功应用于片剂中VB1的含量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用超声法制备大豆磷脂小单层脂质体,低渗溶血法制备绵羊红细胞膜。在一定条件下,将脂质体与红细胞膜温育一定时间后,离心去掉脂质体,用正己烷-异丙醇,提取膜总脂质,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测定温育前后膜脂组成。结果表明,温育后红细胞膜的磷脂酰胆碱与鞘磷脂物质的量之比(npc/nsM)明显增加,这是影响膜流动性的重要参数。上述结果与作者以前用DPH荧光偏振技术测定的同样条件下膜流动性变化完全一致。因此,很好地从分子水平上解释了与大豆磷脂脂质体温育后,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五味子改善去卵巢小鼠学习能力的有效化学部位及相关的作用途径.采用溶剂极性递增法萃取分离五味子的醇提物,小鼠卵巢摘除6周后灌胃同等剂量的五味子萃取物,三等分辐射式迷宫检测小鼠的行为习得能力,并测定小鼠海马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去卵巢使小鼠每日的正确反应率和达标率明显降低(P0.05,P0.01),且海马中AChE的活性降低(P0.05);苯甲酸雌二醇、五味子正丁醇萃取物及乙醇萃取物均能明显提高去卵巢小鼠的正确反应率和达标率(P0.05,P0.01),而苯甲酸雌二醇和五味子正丁醇萃取物显著提高去卵巢小鼠海马AChE的活性(P0.05,P0.01),提示五味子正丁醇萃取物及乙醇萃取物均能显著提高去卵巢小鼠的学习能力,其中五味子正丁醇萃取物的功效优于乙醇萃取物,可能是五味子改善学习记忆的主要有效部位,其作用的途径可能与胆碱能神经系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比较了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碱水解前后的正丁醇提取物对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活性.方法:绞股蓝叶用12倍量的80%乙醇超声提取3h,正丁醇萃取,90 ℃碱水解反应6h,利用HPLC分析方法,分析了绞股蓝碱水解前后的正丁醇提取物中色谱峰的变化,并对它们进行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活性检测.结果发现碱水解使绞股蓝中的成分有转化,而且绞股蓝的碱水解产物对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活性显著增强.从而证实,碱水解可使绞股蓝成分发生转化,并且增强了对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活性,为绞股蓝有效成分的转化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丙烯酸正丁酯生产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以丙烯酸和正丁醇为原料,对反应精馏合成丙烯酸正丁酯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各操作参数对丙烯酸正丁酯收率的影响。确定了较适宜的工艺条件,具有醇酸比低,催化剂和阻取剂可循环使用,酯收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裂殖酵母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编码区序列克隆到大肠杆菌-裂殖酵母穿梭质粒pREP3的BamHⅠ ̄SmaⅠ位点,使之位于一个受硫胺素抑制的启动子和终止子的控制之下,用该质粒转化裂殖酵母,转化菌落于阳光下呈绿色,在395nm紫外光下发出强烈绿色荧光,在荧光显微镜下,用蓝光激发,可见该基因的表达明显受硫胺素的抑制,在没有选择压力的条件下,质粒丢失现象很严重,在完全培养基上,只有20%的细胞发光,在丰富培养基上,发光  相似文献   

17.
<正> 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物质对于植物生长效应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开展相当广泛,进展速度很快,但在理论与实际应用方面,尚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本试验即试图通过用赤霉素、乙烯利和矮壮素处理种子,以探讨其对种子的萌发及生理活动,以及对幼苗生长的影响,来了解它们对植物的生长效应,作用时间和作用高峰期。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纳豆及纳豆胶囊中大豆异黄酮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该方法重复性及样品稳定性良好.实验对原料黄豆、纳豆和纳豆胶囊样品采用石油醚索氏脱脂后,对固体样品进行乙醇回流提取,分析了4种大豆异黄酮组分,即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素和染料木素.结果表明,原料黄豆总异黄酮质量比为1 260 mg/kg,纳豆比原料黄豆总异黄酮含量明显高约30%,纳豆胶囊比原料黄豆总异黄酮含量高约11%.  相似文献   

19.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纯花生油掺伪快速鉴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目前国内缺乏快速鉴别花生油掺伪鉴别技术的现状,提出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纯花生油掺伪快速鉴别方法.实验分别配制了掺入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和调和油的4类掺伪花生油样品共40个,纯花生油样品5个,采集样品近红外全谱,通过支持向量机技术建立纯花生油掺伪鉴别模型.结果表明,选取径向基函数为支持向量机核函数,通过网格搜索和k折校验法确定核参数γ为1,惩罚参数c为1 024,建立纯花生油掺伪鉴别模型的识别率和预测率均达到100%,基于近红外光谱的花生油掺伪快速检测技术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以花生DNA为供体,大豆为受体,在大豆自花授粉后,采用液滴法和注射法导入花生DNA,在受体大豆植株后代中获得了多种变异类型。为探讨外源DNA 导入技术的可靠性,将具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质粒pCaMVneo 用同法导入大豆。所收获的种子发芽后培养于一定浓度的卡那霉素溶液中,其中部分植株对卡那霉素表现抗性,可继续生长发育。分株提取这些植株的DNA,以质粒DNA 为探针,进行斑点杂交.供试的14个植株中出现了13个阳性斑。实验结果证明质粒DNA 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并获表达,从而间接地证实了授粉后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 的技术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