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GIS的土地生态适宜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基于GIS的土地生态适宜性模糊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在阜新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中。将阜新市区的土地按利用方式划分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用地和绿化用地,选取16种最具代表性的生态因子作为评价因子,并对其进行量化分级,构建了多层次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评价因子的隶属度函数和计算隶属度值,构成了隶属度矩阵并导入GIS数据库,从而使模糊评价法与GIS相互关联,实现了二者在相关评价数据上的过渡。运用AHP法确定了各层因子的权向量,结合隶属度矩阵综合评价后形成单一用地方式专题图,再将4张不同用地方式专题图在MapInfo中叠加,构成土地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图。评价结果表明,阜新市区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整体上适中,中部偏西、西南部和东北部偏低,东部相对较高。评价结果为阜新市区建设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县域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讨县域土地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江苏省太仓县为实验区,选择了土壤水分条件、养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3个土壤质量因子和30个土地特性因子,建立了多级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完成了该区水稻、棉花、小麦、油菜四种作物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依据人工神经网络原理 ,建立用于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土地适宜性的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利用该模型对京大高速公路山西段临时用地复垦进行了适宜性评价 ,同时探讨了人工神经网络在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中的特点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湖北省潜江市农用地、林地、建设用地为研究范围,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为指导,系统分析了评价系统中各要素的有机联系,阐述了如何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为潜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配置的安排和布局提供依据.图4,表2,参5.  相似文献   

5.
以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数据处理平台,通过确定评价单元,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经验指数和法作为适宜性评价模型,并结合遥感解译得到的2005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三江平原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平原区比山地丘陵区更适合旱田作物和水田作物的种植,适宜旱田的面积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73.44%,其中高度适宜旱田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23.48%,边际农地和不适宜旱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36.39%;适宜水田的面积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70.04%,其中高度适宜水田的面积占总面积的26.75%,边际农地和不适宜水田的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36.07%.将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三江平原2005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结果显示,2005年三江平原现有旱田中的39.10%属于高度适宜,边际农地和不适宜旱田占现有旱田面积的25.87%;现有水田中的53.41%为高度适宜,不适宜的面积仅占1.73%.以上结果说明目前三江平原旱田利用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但水田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特别是在平原区.图2,表8,参18.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缺乏对空间问题决策的支持能力的缺点,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相结合,建立了一个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由数据库系统、模型库系统、知识库系统和人机接口4部分组成。实践应用表明系统兼有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功能。图2,表2,参6。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分区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区域(县域)的土地利用状况为研究对象,视土地利用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利用系统科学相关分析方法,并结合统筹区域土地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发展的原理,在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土地利用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建立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模型,划分区域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区.以江苏省泰兴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划分为4个功能区并结合区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实施情况,确定了区域土地利用的合理方向,保证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性.表3,参8.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适宜性评价系统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种植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在充分评价上土地潜力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进而优化生产布局。GIS技术是正在被广泛应用并具有强大空间分析能力的高新技术,与种植适宜性评价模型结合,可充分发挥地图化表现和空间分析能力。本研究以ArcView为GIS工具,建立了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算法的种植适宜性评价系统。并以澜沧江下游地区96个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对14种热带特色经济作物进行了评价,生成了相应的专题地图,对种植适宜性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表2,图3,参3。  相似文献   

9.
层次分析法逆序问题及其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土地利用评价中常用的层次分析法,对于权重综合评判算子的保序条件和保序性进行了研究,并证明了加权乘积法是符合所有5种保序条件的算子.在此基础上,针对城镇土地防灾适宜性评价各因素的特点,对层次分析法做出发展,提出限定性因素评价模型,发展形成限定性层次分析法,并将之应用到泉州市场地防灾适宜性评价中.  相似文献   

10.
城市带(群)承载着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集聚的任务,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其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当前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背景下,选择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概念框架进行了指标选取,并采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方法对哈大齐城市带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区、齐齐哈尔市区和兰西县生态欠安全,肇州市、肇东市、大庆市区、双城市和肇源县、安达市、富裕县、杜伯县和林甸县生态较安全,且安全程度依次增加。该结论可以为哈大齐城市带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生态省建设与生态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对我国乃至国际生态安全有着重大影响。加强生态产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是黑龙江省生态省功能完善的保证。生态省建设的健康发展,依赖于生态产业的实施,实现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产业组织原理的要求,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采用生态经济模式,达到生态农业生产、生态工业加工和生态商业销售的系列化运作。按照生态区域实施生态产业;以生态产业的龙头带动生态产业的发展;扩大经营规模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参6。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多年来农业经济片面追求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农业生态系统破坏严重。针对黑龙江省农业经济、产业、环境现状,提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近几年过渡的利用,出现了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与盐渍化面积仍在扩展;水资源短缺,干旱加剧;水、土污染初现;农业固体废物排放数量在不断增加。应采取加大对生态环境研究科技投入力度,制定长期有效的污染防治与环境质量保护研究计划;建立起适合黑龙江省省情的生态环境领域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等措施。改善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参2。  相似文献   

14.
从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概述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背景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阐明了生态省建设的方向、原则和生态产业体系、生态城市(镇)环境、生态新农村建设及资源环境保护与复原的重点内容,提出了实施生态省建设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GIS支持下的黑龙江省中部黑土区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东北的经济发达地区,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大范围的关于黑土区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却比较少见。在此利用黑龙江省1∶20万区域地球化学勘探资料,主要选取5种重金属元素在GIS支持下对黑龙江省黑土区的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本区的地球化学环境质量是比较好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无污染的水平,只是在西北部的克山和克东一些地区处于轻度污染的水平;中度污染只出现在宾县和巴彦交接处附近的极小部分地区。显示出本区发展绿色农业的一个优势。图8,表1,参14。  相似文献   

16.
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严酷、经济基础薄弱,是甘肃基本的省情特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和能源的约束越来越严重,实现甘肃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变得日益紧迫。通过选取甘肃周边的省、区及东部部分发达省份作参照对象,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和甘肃周边省、区及东部部分发达省份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对比研究,寻找甘肃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与其它省份相比所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表3,参16。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耕地安全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湖南省自然条件优越,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之一,但在耕地安全上存在不少问题,如耕地减少与人口增长的反差日趋明显、非农建设用地增长过快、对耕地的压力大、污染日趋严重、耕地质量下降等,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前景与潜力,影响该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化的发展与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对耕地的冲击,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与政策上的不完善和疏漏。为实现湖南耕地安全,应大力加强全民耕地安全意识,加强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管理,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开发后备耕地资源等措施。图1,表2,参9。  相似文献   

18.
张掖市统筹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分区是实现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张掖市各乡镇的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聚类法进行综合分区,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管制分区,将张掖市划分为4个土地利用区和7个管制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分区内土地利用方的方向、战略对策和管制措施,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图5,表2,参5。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在入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入手,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存在的优势与机遇,并提出了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根据黑龙江省坡耕地薄层黑土综合培肥试验数据,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限制因素的单项预测模型,然后建立了各肥力限制因素与粮豆产量综合因素的GM(1,N)模型,预测结果为定向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