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文章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论述神话和信仰在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中的神话观,使之从民间文学的狭小范围中释放出来,还原为文明发生的原型编码及体现文化基因的神圣叙事。在此基础上重审儒学与儒教之争,提出"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当代课题,从比较神话学视野重估孔子与《论语》的文化价值,讨论经学传统中对"凤"与"麟"的阐释特点,论证"天命"及"圣"、"德"等核心概念的宗教学、神话学背景,揭示"君子比德于玉"说的信仰根源,发掘儒家神话背后更加深远的华夏玉教大传统。  相似文献   

2.
"礼"本质上是一种负载于人"体"叙事的象征符号,"礼"与"体"的实践与信仰,是"礼"的发生学探讨不可忽视的观察视点。文章对儒家思想系统中的"體"、"禮"与"鸣玉以相"、"佩玉践形"等语词隐喻与行为意义进行了知识考古式发掘,发现体、礼与玉在儒家礼乐身体实践,乃至上古宗教仪式中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关系,即外體(身体仪容)——礼与玉(媒介)——内德(神圣力量),从而揭示礼仪诞生的动力源泉,以及神圣礼仪和世俗道德间的根源联系,为"礼"之发生探源提供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神话——仪式学派是神话研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影响至今还在民俗学、文学、戏剧等许多方面存在。我们对这个学派加深认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论述了神话——仪式学派的发生和发展,该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和理论特点,并说明了它的学术影响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东巴神话作为古代纳西社会的"遗留物",保存于东巴经中,并以活的形态至今还在东巴祭祀仪式中使用。本文从东巴神话的形态、功能、载体等方面探讨东巴神话与东巴祭祀仪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雅克.拉康的思想始终以其晦涩难解著称于世。运用拉康的思想,重新对杨康作一番阅读,我们会发现,母亲的欲望、父法的威胁以及镜中的他者,始终纠缠在杨康的身世经历中,一步步将他推向悲剧的结局。而杨康的悲剧,其实也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鉴于当下来自人类学、神话学界和考古学界在文明探源研究中不约而同地呼唤神仪式、精神信仰等"软"视角对考古素材和人文阐释会通互释的关注及研究实践,笔者以《礼记.月令》中的仪式叙事为例,尝试探讨作为神话编码的"以初为常"这一认知与实践如何规约着仪式叙事与考古"物语"的程式化叙事,从而找到考古文化遗迹、文本文献与神话仪式叙事对接以互证互释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7.
约瑟夫·马里在《神话历史》中提倡一种"现代史学"——神话历史,通观全书,神话历史是一种叙事模式,主张"体认神话",探寻历史意义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还主张运用"神话手法"。约瑟夫·马里启示我们在现代历史和生活中发现神话历史。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因其产生的地域、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等不同因素,形成了艺术风格上的迥异,体现了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质。文章分析比较了两者人物形象的差异,并对神话教育对于塑造不同理想人格的影响原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章是国内神话学研究的一次专家座谈会实录。河南省的学者专家围绕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叶舒宪研究员关于“中原话有熊”的文明探源报告,就神话学、民俗学等人文学科如何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课题研究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具有前沿探索性的诸多新观点和人文研究创新思路。如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学科定位与方法视野大拓展,神话研究如何重构失落的历史,凸显民族文化精神,四重证据法的应用推广,以及如何建构跨学科的人文研究新范式。  相似文献   

10.
“自我与他者”已构成当代人类学理论、文学乃至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命题,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取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意味着一个根本观念的转变;在对待异族或异国文化时不再强调主次或主客之分,研究者和阐释者同对象的关系,不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我与你”式的对话、交谈和聆听。这种转变有助于人类学更新它的工作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成果,从而取得更大进步。  相似文献   

11.
关于冠礼举行时间,历来是礼学研究中关键而聚讼难已的问题。文章以“再生”神话的知识、视野和四重证据法,在世界范围成年礼举行时节、象征意义与庆祝宇宙重生的庆春仪式的象征性认同关系的通观下,结合中国以庆春仪式实践报本反始的“再生”神话,和新出《日书》文献,重新考察了《夏小正》“二月冠子取妇”的记载,尝试对中国冠礼原初行礼日期及其仪式象征进行新的探讨,试图提供一种化解纷争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儒家哲学历来重视经权问题的探讨,同样,作为先秦道家的集大成者,庄子也对此问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考察。他一方面肯定权变,注重时势,强调从具体情景出发加以变通,另一方面又坚持普遍原则(道),要求以“循道”为“通变”的依据和指向。表面看来,庄子和儒家对经权关系的理解存在相通之处,然其精神实质,却又表现出许多深刻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莫欣·哈密的《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是近年来最出色的“后9.11”文学作品之一。作为一名巴基斯坦裔作家,莫欣·哈密通过讲述一名追寻“美国梦”的巴基斯坦青年的心路历程,从后殖民主义批判的视角探讨了恐怖主义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语境下“他者”思想和拉康的镜像理论,以时下关注度颇高的两部女性影视作品——《我的前半生》和《七月与安生》为例,深入解读了女主人公的命运,明确阐释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内涵和“他者”理论,探讨了新世纪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建构进程,并提出了理想的女性自我构建理论。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初始,在西方殖民主义冲击之下,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转变为"自觉的"民族实体。从历史的眼光看,儒家文明圈的许多东亚国家都和中国一样以儒家文化作为自身"民族性"的文化根基。随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在东亚的扩散和滥觞,根基深厚的儒家文化也在自己的传统里发生变形与转轨,从而生成了儒家民族主义,并可能深刻影响到未来东方社会的认同重构。  相似文献   

16.
“洪水之娲 ”曾给史前时代的先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但“治水英雄”与“治水神话”也被后世的子孙 们传扬了几千年。立足于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重新论证了“洪水神话”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尽管不同民族或国家的最高价值理念形式不同,但在内涵上却有一个共同点:都以至善大爱的理念,为人们提供一种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当代世界性的精神危机,集中表现在最高价值理念的失落与缺失.无论西方上帝死了,还是中国同圣与仁的彻底决裂,都是对自己最高价值理念的自行废黜.在失去精神家园后,人们陷入虚无主义,也就失去最高的精神约束力、激发力与归宿.以至人们变得为所欲为.随之,战争、犯罪、道德堕落等恶行,在世界上就丛生而不断.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只能是与传统价值血脉接通,经过扬弃传统,建构新的最高价值理念,以便在人们心中能重新筑起以道为安为得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神话嬗变为哲学,实质上是世界主宰力量由神向人类的回归过程。中国神话里的神性具有神性善恶分、神性与仙气混杂、神性崇高三个特征。儒道两学风格、体系的形成与神话里蕴含着的神性美德和理想治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展示出早期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特性和传统教育理念的某些方面,诸如重视人本身潜能的开发,注重人德性的培养,注重实践的作用,以及重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教化的思想。通过对传统教育思想的考察,比照当前中国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诸如:人文教育的缺失,人文素养的下滑,希望籍此能对现代大学教育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人类学关于"写文化"的方法自觉,给文学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研究带来重要的启迪。文章以三个研究案例的故事,说明人类学的写作概念旨在全面和整体性地把握一种文化,对于传统的文学写作和历史写作概念起到一种拓展和补充的作用。人类学在文化表现上强调多元的、互动的复杂视点,捕捉族群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这就解构了以往的权力话语和精英写作的单一性和绝对合法性,预示着文化价值观的更新所带来的再经典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