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古传称,词为诗余。诗求雅求韵,词又何尝不是。李清照说:"词别是一家",也就是说,词在文学中是另一种学问。每一阙词,大都有其出处,或是典故,或是首曲。诗词翻译更是翻译中难以攻克的堡垒。本文将取李清照的《声声慢》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从词牌名、文化意象、音韵、形式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诗词翻译译事虽难,但只要译者心有诗意,原文的生命就将延续。  相似文献   

2.
自古传称,词为诗余。诗求雅求韵,词又何尝不是。李清照说:"词别是一家",也就是说,词在文学中是另一种学问。每一阙词,大都有其出处,或是典故,或是首曲。诗词翻译更是翻译中难以攻克的堡垒。本文将取李清照的《声声慢》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从词牌名、文化意象、音韵、形式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诗词翻译译事虽难,但只要译者心有诗意,原文的生命就将延续。  相似文献   

3.
诗歌翻译,犹如“带着脚镣跳舞”,要在既定形式下跳出最美的舞蹈。由此,以《声声慢》为例来分析,认为“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基本单位,进行诗歌翻译时,应注意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4.
诗词是表达诗人所感所思的有效手段。汉诗英译时,除音韵节奏、风格神韵、意境形象之外,译者还要注意对原作情感内涵的准确把握和恰当移植。无论选词、造句、谋篇都应该考虑到对原文情感信息的传递,这样才能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同样的感受,达到忠实于原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文本互涉"或"文本互指性"。受到俄国学者巴赫金的启发,朱莉娅·克力斯蒂娃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术语。她认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任何一部作品里的符号都与未在作品中出现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文本都与别的文本相交织,每一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折射,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互相参照,彼此牵涉,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从而构成文本过去、现在、未来的庞大辐射体系和文学符号的演变过程"许多学者如罗兰·巴特、德里达和哈提姆都对互文性理论进行了多层次的界定和分类。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互文性理论的提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中国古典诗词中包含了丰富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论的提出要求译者将文本置于整个民族的文化、文学传统中加以思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蕴和内涵。本文拟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雁"这一意象的翻译,从而进一步证明将互文性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承担了阐释新中国形成的“历史规律”的任务,而《红旗谱》讲述乡村革命历史故事,将地主和农民的矛盾纷争融进国共斗争的历史格局中,加以史诗的笔法,成为“红色经典”。八、九十年代的“新历史小说”则将历史加以“故事新编”,《故乡天下黄花》、《白鹿原》仍以史诗讲述乡村革命历史,但以新的叙事技巧,解构了自《红旗谱》建立起来的“红色神话”,显示了民间的历史眼光和新的意识形态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翻译难,翻译批评亦然。翻译批评与文学批评一样,如今正在呼吁建立新的不同层次的评判标准,以便推进其健康地发展。借助王宏印教授以诗歌翻译为模式新建的文学翻译评判的六条标准,从体制、诗味、语言、文化、倾向和风格六个方面对《声声慢》的三种英译文进行评析,以期获得规范、系统、合理的评判,从而更好地指导诗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8.
《新视野英语教程》高职高专版第三册是为大专学生大学第三学期英语学习而编写的一套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按照教材的编排结构,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部分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导入部分进行的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情景表演等方法;在课文讲解部分采用的词汇衍生总结,固定搭配归纳法;以及在应用文写作部分的模仿练习法等。在经过实践的应用后,证明这些方法对于巩固学生基础语言知识,提高实际语言应用能力都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四册课文《赤壁赋》,课后练习二说:“试以第三段为例,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根据这个题目的意思,本文中的情与理的地位仿佛是相当的、平等的,在其他的一些教案和赏析文章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观点——把文中的“情”和“理”“事”“景”等同起来,混杂在一起。对于这种说法,笔者认为它是片面的,因为它忽略了“情”在文中的主导地位,忽略了“情”在文中的统摄地位。在《赤壁赋》中,“情”应该是灵魂,是主旨,其他的各种结构形式、表达方式等等,都是为“情”服务的,都是从属于“情”的。这一点可以从下面的分析中来理解。  相似文献   

10.
《广玉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中的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的文笔,细致地描写了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作者按照花开的时间顺序,描写了广玉兰花开放时的各种形态。在该段教学过程之中,我以简驭繁,着力凸显一个“读”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该段中的第2至6句,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想像广玉兰花儿的四种不同姿态一一含羞待放的、刚刚绽放的、完全盛开的、已经开过的,并将优美的语言熟读成诵、内化积淀下来。  相似文献   

11.
熊琏是清代杰出的女词人,其澹仙词内涵丰富,个性鲜明。主要表现在感怀词活现词人心灵,咏物词寄托意蕴深远,题画词深刻发明画意,悼亡词震撼读者心魄。论其审美价值,澹仙词具有感人肺腑的真情美,妙语天成的自然美,写貌传神的形象美,情景浑融的意境美,以及沉郁凄婉的风格美。  相似文献   

12.
李萍 《奇闻怪事》2006,(1):42-42
【教学设想】 文章的题目,犹如人的眼睛,是文章灵魂的体现,文章的主旨往往包孕其中。抓住“题眼”研读课文,可以起到举纲目张、辐射全篇的效果,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黄山奇石》是人教版第三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秀丽神奇的黄山风景画,“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石头留给了读者无限想像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读了这本书,我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与社会(苏教版)第三册《为你高兴与你分担》属心理教育范筹。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回忆自身经历、体察他人情绪,从而懂得分享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是促进同学问相互理解、彼此增进友谊的有效方式:激发其对同伴的关心、同情、理解、帮助等善良的情感,从中学会与人友好交往沟通的技巧,真正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最终达到教育儿童从小具有同理心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1月12日,在一次初二年级开展会课活动中(执教课文为苏教版第三册语文第二十课《诗三首》中第一首《周总理,你在哪里》),两位教师上同一篇课文。  相似文献   

16.
张华 《昌吉学院学报》2001,(4):17-20,23
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通过别具一格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韵致向读者展示了一面透视女性心灵隐痛的镜子 ,为她执着的艺术追求提供了新的艺术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前后,滕王李元婴(高祖李渊之子)官任洪州都督,修筑滕王阁。唐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阳节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交趾探视其父,路过洪州,参加了这次宴会,写了《滕王阁诗》及“序”。《滕王阁序》一文,写出了滕王阁胜美的景色,宾主的俊秀超群和自己志向的高远,全篇辞工韵叠,文情并茂,意兴飞扬,脍炙人口,令人赏心悦目,不愧为千古佳作。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有许多寄托怀人情感的诗歌,而这些诗歌中经常出现思念之人的一个动作,那就是“采”,诗人常以“采摘”作为思念怀人的一种方式。我们把诗中出现“采”字,且“采”字具有摘取、折取之意的诗歌,归类为“采摘诗”,并将它们分为以“采”字起兴的诗歌、采集某种植物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记录采摘的过程来表达喜悦之情的诗歌三类。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有许多寄托怀人情感的诗歌,而这些诗歌中经常出现思念之人的一个动作,那就是"采",诗人常以"采摘"作为思念怀人的一种方式。我们把诗中出现"采"字,且"采"字具有摘取、折取之意的诗歌,归类为"采摘诗",并将它们分为以"采"字起兴的诗歌、采集某种植物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记录采摘的过程来表达喜悦之情的诗歌三类。  相似文献   

20.
《情爱画廊》和《作女》与张抗抗的其他作品一样,对人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人尤其是女性的精神世界进行着思索,这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理想的描绘中,却出现了偏颇:两性关系、地位严重失衡,理想失之于虚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