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和柳永词在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由于存在雅俗分野,学界较少注意后者对前者的接受与化用。有宋一代,随着“诗话”这种文学形式的崛起,士人对《诗经》推崇有加,产生了向文学性回归和主体色彩介入的新变。柳永亦深受此风浸染,其词在意象、主题、用典、表现手法等方面,或直接、或间接因袭《诗经》章句、结构,体现了宋代文学在世俗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有大量的爱情诗, 这些爱情诗反映了周代的聘婚礼和婚制的特点.《仪礼·士昏礼》中记载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聘婚礼的六个步骤, 这六个步骤在《诗经》中都有明显的反映.由这些爱情诗亦可反映出周代婚制的诸如重视门第、同姓不婚、夫家专权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的农耕文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农耕的祭祀。由《诗经》中的农耕祭祀诗,可以看出周人对于农耕的重视。二、关于农耕生活。《豳风.七月》反映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三、《诗经》中涉及的食物品种,异常丰富,有植物类,有动物类。四、关于农耕劳动的场景描绘。五、农耕生产者数量众多,农耕生产工具能满足当时的需求。六、关于恋土怀乡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巫、尸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表演构成了仪式的主要内容。《诗经》中除了祭祀诗之外,其他一些描写盛会、舞蹈场面的诗歌也间接反映了巫、尸表演的仪式过程。传统的巫的职能在《诗经》中呈现出隐形化特征,巫术仪式也民俗化为歌舞欢会的形式;祝作为巫的一类,其职能相较于传统意义的"巫",有所区别,其祝辞表达已呈现出礼制化特点。与之相比,尸在仪式中的职能得以较为充分地展现,祭祖敬尸显然已成为礼制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窥见《诗经》时代原始宗教的巫术文化向政教制度下礼制文化的递嬗。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中,内容最生动、数量最多、最富色彩、最有价值的是爱情婚姻诗。从民俗学的角度看,《诗经》又是一部反映我国民俗的生活画卷。《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从岁时节日、社会生产、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方面展示了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间的民俗文化内涵及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对《诗经》爱情婚姻诗的民俗进行研究,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汲取和继承《诗经》的艺术营养,丰富和繁荣我们祖国的灿烂文化。  相似文献   

6.
"黄"在《诗经》中的使用既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信息,对它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先秦时代色彩词的特点。本文从"黄"在《诗经》中的意义、组合方式、使用特点三方面来浅析《诗经》中"黄"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有大量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反映了周代的聘婚礼和婚制的特点。《仪礼.士昏礼》中记载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聘婚礼的六个步骤,这六个步骤在《诗经》中都有明显的反映。由这些爱情诗亦可反映出周代婚制的诸如重视门第、同姓不婚、夫家专权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诗经》以诗歌的形式,对一百四十多种植物进行了描写与歌咏,从中反映了周人对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表现了周民在农业、纺织、绿化、医药等领域所达到的水平.再现了周代的经济文化生活状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诗经.国风》中有不少爱情诗,反映了诗经时代的婚俗,但由于时代、地域、民族的不同,各国婚俗必然也有所不同,《诗经.郑风》就是一例。该文试从多方面对郑风独特的婚俗及其形成原因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潍坊学院学报》2016,(5):96-98
让学生从《诗经》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作为自己的网名、笔名、人名、书斋名等,是《诗经》导读课中最为学生喜欢的教学实践活动。其实施方案大致包括撷取词汇、注明出处、阐明理由、小组汇总、师生讨论评估五个步骤。学生用《诗经》中的词语或诗句取名的行为具体分为直接摘取、跳跃摘取、改编化用三种方式。从审美取向看,学生的《诗经》取名,爱情诗居多,尤其钟爱水意象、美玉意象、植物意象,而且具有明显的名人情结,充分展现了古代经典《诗经》母性般的伟大魅力,在塑造大学生形象和气质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召南.驺虞》是《诗经》中在词义训释、创作主旨等方面争论颇多的诗歌之一。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诗作主旨争议的正是"驺虞"一词具体所指的不确定性。结合各类辞书、文献,以及有关《诗经.周南》与《诗经.召南》体例编排等因素,"驺虞"当解为一种"仁兽",进而《召南.驺虞》一诗宜解读为带有对"驺虞"这种"仁兽"带有图腾性质的、反映先民畜牧养殖生活的谣谚。  相似文献   

12.
《诗经》以诗歌的形式 ,对一百四十多种植物进行了描写与歌咏 ,从中反映了周人对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表现了周民在农业、纺织、绿化、医药等领域所达到的水平。再现了周代的经济文化生活状况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从《诗经》看民族图腾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之一。《诗经》就保存了商民族和周民族的图腾文化。始祖感生神话、图腾祖先观念、图腾名称、图腾禁忌、图腾外婚、图腾生育信仰等构成了《诗经》图腾文化和中国图腾文化的洋洋大观。从汉至今的各地礼俗、风俗,反映了中国图腾文化的发展、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4.
寓意与联想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有的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叙述和描写来体现的,而有些则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叙述和描写来体现的.不管是直接叙述和描写,还是间接叙述和描写,这都有一个寓意的问题.文章的寓意深刻,就能深刻地揭示主旨,引人深思;寓意不深,或没有寓意,文章就缺乏力量,就不能很好发挥文章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寓意,就是借其他事物以寄托本意.刘勰在《文心雕龙·赞颂》里说:"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苏轼在《宝绘堂记》里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说:"叙事有寓理,有寓气,有寓识.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细心探寻散见于《诗经》中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列出气候、地形、水文、土地利用、农事活动与物候,文化风俗等6方面的类型,同时,根据《诗经》中十五国风的记述,大致勾画出《诗经》产生的区域范围和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6.
齐、鲁是周初同时分封到东方的两大诸侯国,齐鲁文化发展至今已成了山东的代称,但我认为,在儒家尚未成为正教之前,包括在《诗经》产生的年代里,齐文化与鲁文化仍是两个相对独立并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或对立的文化体系。从《诗经》中的许多关于齐鲁的篇章,也可看出齐、鲁这两个文化体系某些方面的差异。婚恋习俗是最能体现民俗特色的,《诗经》关于婚恋的诗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从《诗经》中可以看出:虽然两国都受周礼影响,主张婚嫁是“匪媒不得”,但齐国的婚恋相对表现出了更多的原始性和自由性,鲁国就更多表现出了理智性。根据《史记…  相似文献   

17.
关惠文 《科技信息》2012,(1):332-332,238
《诗经》中的《齐风》产生于老牌东方大国齐,是齐文化的结晶;《秦风》产生于西方新崛起的强国秦,是秦文化的成果。《诗经》的《秦风》和《齐风》,都表现出一种“尚武精神”,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政治、经济、民风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齐,秦二风中的尚武精神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本文主要比较《诗经》中《齐风》和《泰风》尚武精神的异同,并进一步探究造成二风尚武精神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不可忽视的驱动力之一,目前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以宁夏同心县为例,分析了文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重点从回族的自然观、生育文化、饮食习俗、生产方式和居住方式五个方面,探讨了回族民族文化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这些因素在人文因子中具有基础作用.研究认为回族的自然观、婚育观念、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和居住方式等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土地利用变化.回族文化具有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特点,回族文化作为一种因子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但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还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民风剽悍,尚带有原始社会的诸多遗风,尚武是其明显的文化特质之一。作为反映先秦风俗与历史的重要文献,《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从乐舞、习射、田猎以及人物审美等方面充分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崇武风尚。  相似文献   

20.
段王裁撰有《诗经》的专著多种,提出了不少精辟独到的见解。他在《诗经》研究方面的创获,不少地方得力于他对《说文》的深入研究,而他研究《诗经》的成果又大大深化了《说文注》的内容。本文主要根据《说文注》和《诗经小学》两书,试图从订正文字、考释字义等方面,探讨段氏在《诗经》研究上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