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海霞  关欣 《甘肃科技》2010,26(13):175-176,100
选用辽宁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育成的主栽品种和新育成的品系为试材,研究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为水稻超高产栽培和超级稻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表明:随品种更替,产量大幅度提高,产量性状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穗粒数逐渐增多,亩穗数在逐渐减少后,又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不同密度与施氮水平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密度与施肥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吉育35在不同密度与施氮水平下的产量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密度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荚重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随密度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荚重降低.施氮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随施氮量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增加,施氮对单株荚重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密度与施氮对百粒重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密度与施氮对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随密度增加,产量先增后降,随施氮量增加,产量增加.密度为220000株·hm-2、施氮量为90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瓜尔豆产量与各构成因素间的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所选择的产量构成性状对产量均有一定的作用,其中单株结籽数、单株籽重、结荚数和千粒重是影响瓜尔豆产量的最主要因素,达到显著水平。以此为合理制定栽培技术措施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辽地区主要蓖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通辽地区不同时期育成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9个蓖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与农艺性状的关系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矮秆杂交种中aLmAB5/091078产量最高,为3289.97kg/hm^2;高秆杂交种中通蓖9号产量最高,为2526.03kg/hm^2;高秆常规种中哲蓖4号产量最高,为1877.90kg/hm^2.蓖麻产量构成因素为:株数、单株蒴果数、每果籽粒数、百粒重;蓖麻单株产量构成因素为:蒴果数、单果粒数、百粒重.经通径分析,蓖麻单株产量性状中,单株粒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主茎果穗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次之.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不同产量水平的生姜取样调查,测量了产量及有关的9个农艺性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剔除了对产量无显著线性效应的性状,得到了生姜单株分枝数、叶面积、根鲜重、姜球数对产量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通过对入选因素的通径分析,明确了各农艺性状对产量构成的直接与间接效应,结果表明,叶面积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其次为分枝数,再次为根鲜重,姜球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为负值。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青稞生产中正在推广使用的7个良种的4个产量构成性状间及其与样段产量的相关性,并进行了通戏分析,简单相关分析表明,样段产量与样段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呈正相关,与穗粒重,千粒重呈负相关,样段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样段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样段穗数对样段产量的直接效应和总贡献最大,穗粒数次之,提出了从选育紧凑株型品种入手,创造高穗数群体,兼顾穗粒数,是川西北高原青稞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贵州不同生态区苦荞产量性状形成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个苦荞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在6个生态区下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最终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苦荞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产量的变异范围分别为:57.20~123.70 cm、1.60~17.00、8.20~19.46、92.00~544.00、1.90~11.07 g、10.50~32.80 g和51.47~286.14 kg;苦荞材料间以九江苦荞的株高显著高于其余3份苦荞材料,以威苦1号的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最高,以六盘水苦荞的单株粒数  相似文献   

8.
山旱地农业研究始终是我省农业发展的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尤其是山旱地春小麦的品种选育,一直是较为薄弱的环节。本文基于田间试验资料,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旱地春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相关性分析和论证,得出旱地春小麦各生态选育指标中,以株高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其次为亩穗数,小穗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9.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关联度分析法,对通辽地区25个蓖麻杂交F1代12个单株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蓖麻杂交种产量构成各因素灰色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株粒数>一级分枝粒重>一级分枝蒴果数>门桩穗长>生育期>百粒重>主茎穗长>株高>一级分枝果穗数>主茎粒重>主茎蒴果数>主茎穗位,与单株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为单株粒数,一级分枝粒重,一级分枝蒴果数,门桩穗长和生育期。  相似文献   

10.
氮磷肥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点田间试验研究了农四师66团氮、磷肥施用量对小麦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建立了氮、磷肥施用量与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间的效应函数方程。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生产中氮肥对穗数、穗粒数、产量的影响高于磷肥;氮肥(N)的适宜用量为137~407kg·hm-2,此时可获得小麦最佳经济产量为7413—11071kg·hm-2。小麦产量对土壤养分的平均依存率为63%。  相似文献   

11.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冬小麦矮抗58为材料,在小麦生育期不灌水(W0)和拔节期灌水(W1)两个水分处理下,研究了不施氮肥(N0),180 kg/hm(2N1),240 kg/hm(2N2),300 kg/hm(2N3)4个施氮水平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灌水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不灌水处理,但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明显低于不灌水处理.相同水分处理下,不同施氮处理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均以240 kg/hm2施氮处理产量最高.研究还发现,在拔节期灌水处理条件下,小麦籽粒灌浆后期存在"灌浆小高峰"现象,这可为最终提高籽粒千粒重,进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奠定基础.综上所述,适宜的水分处理和合理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以人工合成小麦Syn CD780及其衍生品种川麦42与优良栽培品种杂交构建的2个重组近交系群体为材料,进行多环境(年份×地点)田间试验和产量性状QTL分析,探讨利用人工合成小麦资源突破小麦产量瓶颈的机会与潜力。结果表明:① 所考察性状均呈连续性变异和双向超亲分离。S12群体(Syn CD780×川育12)高产株系平均单产670 t/hm2,比川育12提高64%,增产缘于千粒质量的显著提高(100%);S16群体(川麦42×川农16)高产株系平均单产79 t/hm2,比川农16增产181%,增产缘于粒数/m2和千粒质量的共同提高。② 基于S16群体实验数据,共检测到LOD>30的产量性状QTLs 55个。其中,产量QTLs 7个,贡献率75%~273%,均来自CM42;产量构成因素QTLs 48个,贡献率78%~328%。利用人工合成小麦或其衍生品种突破四川盆地小麦产量瓶颈的潜力较大。   相似文献   

13.
株粒重构成因素对大豆高产育种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河南大豆为材料,用生物统计方法研究了株高、株有效荚数、节粒重,株茎重、粒茎比和每荚粒数等株粒重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结果表明株高,节粒重、株有效荚数、粒茎比和株粒重呈正相关,环境相关较小,说明其间的关系主要受遗传因子控制,可以作为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选择指标,其对大豆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节粒重、株有效荚数、粒径比等,因此,在合理密植的条件下,提高株有效荚数和节粒重,适当增加粒茎比有利于预大豆高产育  相似文献   

14.
以封丘县潮土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常规施肥和不施肥(对照)处理,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在200kg/hm^2供氮水平下金阳牌有机无机肥料、金正大控释肥、红四方纳米控失肥3个新型肥料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新型肥料中,红四方纳米控失肥对提高玉米产量和玉米籽粒蛋白质效果最明显,分别较常规施肥提高16.2%和18.9%;其次为金阳牌有机无机复合肥,其效果仅次于红四方纳米控失肥;最后是金正大控释肥.以上结果表明,在3种新型肥料中,红四方纳米控失肥对夏玉米增产和改善品质效果最好,而其他肥料(金阳有机无机肥、金正大控释肥)的缓控效果不能在当季显现,可能主要是由于夏玉米生育期相对较短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GMDH方法对1978-199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可解释的模型,并对1996-2000年5年的产量做了预测,取得满意的结果,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灰色系统理论在粮食产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灰色预测是一种对灰色系统进行白化的算法,该算法需要的信息少、通用性强、计算量小.针对粮食产量的预测问题,依据其历史数据,建立了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利用可信度p^0、关联度R、后验差比值C和小误差概率p等项指标检验了模型,证实了所建模型是可靠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暗管排降对小麦养 分、干物质、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探讨了南方不同生态类型圩区农田埋设塑料暗管对小麦地上部分矿质营养吸收、干物质累积和分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农田埋设塑料暗管排水能显著提高麦株地上部分对N、P,K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促进小麦各生育期尤其是拔节孕穗期地上部分干物质累积,小麦增产幅度达到20.3% ̄53.3%,并能提高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改善小麦籽粒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冀东地区夏玉米农艺性状对籽粒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22个夏玉米品种的籽粒产量与9个性状的关联度。结果表明:行粒数、单位面积穗数、株高、出籽率与夏玉米产量关联度最大,说明这些性状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本生态区夏玉米生产中,提高果穗的行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同时选择株高适宜、出籽率较高的品种是提高夏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选取湖南省2001年至2017年间的粮食产量数据,采用灰色系统理论、背景值优化、新陈代谢原理、结合马尔可夫模型建立等维新陈代谢的改进无偏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对湖南省粮食产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等维新陈代谢的改进无偏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预测精度远高于传统的灰色预测模型,该模型更适合中短期粮食产量预测。  相似文献   

20.
多效唑对小麦生长,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初步研究了多效唑对小麦生长动态,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主要结果是:喷施多效唑能明地抑制茎节及叶片的生长,使株高降低,特别是对上部间的伸长抑制较严重,但节间,叶片和穗部的干物质积累却有增加,不同喷施浓度处理中,以喷施200mg/L多效唑处理的产量最高,不同氮肥基础上喷施多效唑的产量平均比对照增产幅度为6.44-10.00%,喷施多效唑对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