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丽梅  何毓敏 《科技信息》2008,(34):229-229
从政治学的意义上是指通过公民意识教育,把公民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即“社会人”、“政治人”;从法学的意义上是指通过公民意识教育,把公民培养成具有民主法治理念、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意识、能够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的具有行为能力的公民。呼唤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关系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容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广泛的公民参与能够促进社会生活和谐与安定,通过问卷调查关注德州市公民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特点,探讨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文明德州”、“幸福德州”建设。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60年代后期《寂静的春天》发表以来,生态文明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这里所说的“生态”是指我们和我们周围的一切,而“文明”则代表一种社会形态。远古的时候,人类敬畏自然,生活在听任大自然摆布的“原始文明”中。随着种植和养殖活动的出现,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阶段。农业文明时期的生产力有限,人口总量不多,人类社会基本上仍然处于从属于大自然的状态。近300多年以来的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社会进入了“工业文明”时期。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教育活动。我国公民在基本文明素养方面的表现总体状况堪忧,基本文明素养培育任重道远。道德教育在我国公民基本文明素养培育中具有引领作用、约束作用和促进作用,要坚持以道德教育为抓手促进公民基本文明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缺少整体性的价值理性共识,它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表现,因此构成文明、公正而健康的现代政治国家的核心治理理念,同时也是现代公民社会健全发育之最重要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之偏狭的“工具理性”预设,决定了其很难形成“社会-文化人”的公共价值体验与情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立,客观上使有关“公共事业”的使命、责任等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意味着必须重塑以“群体互惠与意义共享”为价值目标的自愿的“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存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制度价值理念选择。  相似文献   

6.
公民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公民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如何开展公民教育,如何提高公民素养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问题。首先,在观念上厘清"公民教育"与"西方民主"的关系,是清除思想障碍,在我国顺利开展公民教育的关键;其次,在实施过程中,应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到社会制度的建设与公民素养教育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视角中发展范式的新内涵 “范式(paradigm)”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1962年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并做出系统阐述的。一般而言,范式是指一种观念、理论和规律。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将“范式”概括为哲学、社会学和人工三种类型的范式。笔者认为,生态文明的发展范式主要是指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导向及应该遵循的规律及其路径。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一个基本方面。这一崭新的思想在我国已为 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本文力求多视角地探讨这个问题,这里选择的理论视角和联系 实际的内容共有十个方面,故称“十题”。 一、从社会实践的三个领域看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一个基本方面。 马克思说,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这 句话表明,哲学是对文明的概括,对文明问题作一般研究是哲学的事情;另一方面,研 究文明演进的过程或具体表现,都要以哲学为指导。恩格斯说,“文明是实践的事情, 是一种社会品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66页)这句话表明,文明是社会 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实践产生的,它最显著的特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历史和现实中流行病传染和防治的过程,指出健全的社会卫生安全系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要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必须建立“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科学”的理念,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系统的建设,依靠法治,依靠科学文明,形成从政府到卫生结构到每个公民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0.
“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思想。此处所言发展 ,无疑是指社会的整体发展 ,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但直至现在 ,有人仍将“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物质文明 ,没有精神文明 ,就不是社会主义 ,就不会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更不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 ,我们认为 ,精神文明发展是硬道理。一、没有精神文明的发展 ,就没有社会主义1、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是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文明。在文明与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11.
<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入世步伐的逐步加快,公民社会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了我国学界的重视。加入世贸组织就必须遵守世贸组织的各项基本原则,如非歧视性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等等,这些原则中所贯穿的两个基本精神就是"自由竞争"精神和"公平贸易"精神。而这两大精神正是"公民社会"理念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具体体现。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 (一)什么是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指相对独立和自治于国家与政府的政治行政领域的社会、经济、文化领域,以及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中活动的规则化、组织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公民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在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挺进的历史进程中,公民环境教育被赋予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践行环境伦理,培植生态文化,造就"绿色"旅游消费者和"绿色"公民的历史责任。而现阶段公民环境教育面临的诸多机制问题又妨碍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公民环境教育要不辱使命,就必须在如下子机制建议方面完成机制的系统再造,实现质的飞跃:政策法规调控约束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环境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系统规划机制,公民环境行为的监控和奖惩机制,环境教育主体的联动参与机制,公民环境教育的科研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自建国之日起,为根除社会恶习和不良行为,陆续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管制公民社会行为的条例和禁令,其中罚款措施颇具特色。在新加坡流行这样一句双关语:singapore is a fine Place.它一方面是说:“新加坡是个好地方”,另一方面则是指“新加坡是个罚款的地方”。在新加坡,罚款名目繁多,几乎涉及所有公共领域。新加坡街头的罚款告示牌随处可见。在公园里可以见到“不准钓鱼”、“不准乱丢垃圾”、“不准骑自行车”等告示牌;在地铁站外,竖着“不准坐矮墙”的告示牌;在影剧院内,挂着“不准吸烟”的“劝告”;在马路上,“不准乱过马路”、“限制区”的告示牌,50步可见一个。众多的警告牌,时刻提醒着新加坡人做事应处处小心谨慎。此外,随地吐痰、骑摩托车不戴安全帽、电梯内吸烟、损坏树木等不良行为,均要受到处罚,就连上厕所不冲水也要被罚款。  相似文献   

14.
2013年,台湾社会围绕反对“核四”和媒体垄断、要求司法改革和土地正义等掀起新一波“公民社会运动”。特别是去年“洪仲丘受虐死亡事件”后,“公民1985行动联盟”以大规模网络串联、与蓝绿政党保持距离的形式发起“白衫军”运动,展示了台湾社会运动组织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所提出的科学素质概念,是一个极其基本、极其核心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仅侧重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而且,以公民运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作为出发点和和落脚点。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主要是指掌握和领会科学方法的精髓;树立科学态度,主要是指具有端正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精神,主要是指逐渐培养普遍怀疑的态度、充分尊重事实的客观立场、严密逻辑思维的原则和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16.
“中华”一词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现代的词义,既可指中国,也可指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词义相近,但也有区别。中华文明是指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文明的概念和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17.
李北玉 《科技资讯》2014,(34):217-217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呼吁我国社会重视公务礼仪培训工作。公务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公民是继承和发扬优秀文明礼仪的中坚力量和先行者。然而,现代社会中,部分人士存在严重文明陋习行为,言行举止中失仪的行为屡屡发生,自我意识过于严重,这需要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正视这些不文明行为,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组织我国公民参加公务礼仪培训活动,塑造现代公民的崭新形象。  相似文献   

18.
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和生态公民的培育存在内在统一和耦合的关系,生态公民是示范区建设的主体,通过政治实践、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参与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公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向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示范区建设为生态公民提供了培育的土壤和发展的平台,培育生态公民是示范区建设的内在目的和主要内容。生态公民的培育,需要构建整体性教育体系,强化公民生态意识,培养生态化的思维方式;要注重生态实践,提高公民生态践行能力;要完善公民参与机制,畅通公民参与渠道,拓宽生态公民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9.
科学普及是实施“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又取决于公民的科学素养.开展社区科普教育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一种行之有效的非干预性教育,是促进民众知识更新与观念转变的重要平台.厦门市科协创办社区科普大学,一方面发挥各区科协和街道创办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调动广大科普志愿者与科协讲师团成员的积极性,把科学的理想、情操、道德、风尚、认知有机融为一体的渗透性教育正深刻地影响公民的道德和价值观,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任务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值得借鉴与倡导.  相似文献   

20.
公民意识是社会公正、和谐的关键,把公民意识的培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