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浸渗-表面合金化的方法,可在石墨电极表面形成具有良好导电性的抗氧化复合保护层,用以降低电炉炼钢过程中石墨电极的侧面氧化消耗.本文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工艺过程,研究了复合保护层的形成机理,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数学模型,并对其抗氧化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中提出的熔融体系中石墨电极表面合金化的方法可在电极表面形成一层结构致密并具有良好导电性的抗氧化碳化物合金层,可以有效地降低电极的高温氧化消耗。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工艺过程和合金层的形成机理,研究了熔融体系的组成及各种操作因素对合金层的形成和生长过程的影响,并探讨了合金层的结构组成以及对石墨电极的抗氧化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快淬Nd-Fe-B 粘结磁粉极易发生氧化和腐蚀,导致粘结磁体性能降低,为此,采用重铬酸盐钝化工艺,硅烷耦联剂包覆工艺,重铬酸盐钝化还原工艺以及重铬酸盐钝化还原-硅烷复合包覆工艺对Nd-Fe-B磁粉进行表面包覆,并采用热氧化增重实验及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测定包覆处理前后快淬Nd-Fe-B磁粉的抗氧化性能,进而比较各种表面处理工艺的优劣,结果表明,上述工艺方法均能改善Nd-Fe-B磁粉的抗氧化性能,进而比较各种表面处理工艺的优劣,结果表明,上述工艺方法均能改善Nd-Fe-B磁粉的抗氧化性,其中以硅烷耦联剂处理工艺,重铬酸盐纯化还原-硅烷复合包覆处理工艺形成的表面保护层的抗氧化性能为佳。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石墨电极氧化问题,以Si粉和Zr粉为原料采用氩弧熔覆技术,在石墨电极表面制备出C-Si/C-Si-Zr抗氧化复合涂层。在1 100℃和1 300℃两个不同温度条件下,氧化10 h后,测试C-Si-Zr复合涂层的抗氧化性能。利用SEM、EDS和XRD分别对氧化前后复合涂层的组织结构和物相进行分析,阐述复合涂层的氧化机理。结果表明:复合涂层表面具有金属光泽,平整光滑,与基体之间结合良好、无明显缺陷。在两种不同温度条件下,C-Si-Zr复合涂层中不断增加的Si O2-Zr O2填补了涂层表面缺陷,基体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5.
对稠油油藏热采添加表面活性剂复合驱过程中的主要物理化学现象进行了分析,考虑乳状液的生成和作用,建立了完整的热力一化学复合驱数学模型。运用自行研制的软件进行了理论模拟计算,并对复合驱渗流机理及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性质、浓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复合驱的开发效果;乳状液的形成改善了流度比,调整了注采剖面,提高了稠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表面涂层摩擦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分析了表面涂层的摩擦机理。其中涂层的摩擦机理主要可分为油层参数影响原理、摩擦化学原理、摩擦物理原理与材料转移原理等。涂层参数是指涂层及基体的硬度值、涂层厚度和基体表面粗糙度。摩擦化学原理包括涂层表面化学保护层的生成、涂层的氧化等方面的理论。而材料转移原理是指由于摩擦界面之间形成材料转移层而导致摩擦界面的摩擦特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DGT溶液浸渍石墨电极防氧化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 DGT溶液浸渍石墨电极技术取得良好实验室和工业性试验结果基础上,进行了防氧化机理的探讨。DGT 溶液对石墨电极的防氧化作用是由于浸渍物阻塞了电极表层的开气孔和封闭碳的活性部位,随着浸渍量的增加,浸渍物在电极表面生成连续的氧的扩散阻挡层,使电极的抗氧化性显著提高。采用抗氧化抑制因数 I_f 表示浸渍电极的抗氧化能力,并进行了理论推导,得出浸渍电极防氧化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采用化学氧化法、阳极氧化法及复合氧化法 (阳极氧化 +热氧化 )等不同方法所获得的高纯铝表面转化膜的形成机理 .结果表明 ,采用的氧化方法不同 ,获得的转化膜的形成机理不同 ,并且转化膜的表面形态、显微硬度和膜厚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详细分析了表面涂层的摩擦机理。其中涂层的摩擦机理主要可分为油层参数影响原理.摩擦化学原理.摩擦物理原理与材料转移原理等.涂层参数是指涂层及基体的硬度值.涂层犀度和基体表面粗糙度.摩擦化学原理包括涂层表面化学保护层的生成、涂层的氧化等方面的理论.而材料转移原理是指由于摩擦界面之同形成材料转移层而导致摩擦界面的摩擦特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不加碱可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聚丙烯酰胺二元复合体系,通过流变性实验,分析了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流变性的影响;通过可视化的微观驱油实验和人造岩心驱油实验,分析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的粘弹性和界面张力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了该二元复合体系对水驱后残余油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实验用的两性表面活性剂体系与油可以达到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对无碱二元体系的粘弹性影响非常小。在驱替水驱残余油过程中,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聚丙烯酰胺二元复合体系可以同时发挥活性剂的超低界面张力作用和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作用,使该二元体系的采收率高于单一的表面活性剂体系和聚合物驱油体系,并且该二元体系的粘弹性越大,采收率越高。界面张力由10^-2mN/m降至10^-3mN/m时的最终采收率均高于界面张力为10^-2mN/m时增加聚合物溶液的质量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两种情况下的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以十八烷氧基二硫代磷酸吡啶盐(PyDDP)为表面修饰剂,钼酸钠、硫化钠、稀硫酸、盐酸羟胺为原料,合成了PyDDP修饰的MoS2纳米微粒。优化了还原过程、硫代过程和酸析出过程的工艺参数;采用IR,TG-DTA,XRD等分析方法,对表面修饰纳米微粒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表面修饰纳米二硫化钼微粒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粒是一种表面为有机物修饰、存在无机核的无机/有机纳米复合微粒。通过四球试验,研究了所制备微粒的摩擦学性能,并利用SEM,EDXA等方法对钢球表面的形貌、钢球表面元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所制备微粒对材料的摩擦学改善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稠油热力-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稠油油藏热采添加表面活性剂复合驱过程中的主要物理化学现象进行了分析,考虑乳状液的生成和作用,建立了完整的热力—化学复合驱数学模型。运用自行研制的软件进行了理论模拟计算,并对复合驱渗流机理及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性质、浓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复合驱的开发效果;乳状液的形成改善了流度比,调整了注采剖面,提高了稠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3.
钢的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快速渗铝及其抗氧化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电弧沉积与强流脉冲电子束后处理相结合的表面复合处理工艺,并应用在20钢和H13钢的表面快速合金化,首先采用电弧离子镀的方法,分别在20钢和H13钢表面沉积了约30和10μm厚的纯铝层;然后用强流脉冲电子束对铝膜进行后处理,铝在电子束瞬间加热作用下,熔入基体表面中,实现了表面快速合金化,对处理后的样品进行了氧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复合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钢在高温下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衡阳钢管有限公司N80级石油套管表面裂纹产生的原因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由于坯料中舍有大量的夹杂物,致使穿孔过程中形成表面裂纹。通过改进炼钢工艺、提高连铸坯的质量和合理调整穿孔机工艺参数,能有效的减少裂纹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以石墨底材上直接生长的碳纳米管为基体,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制备了氧化钌/碳纳米管/石墨电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考察了电极的表面形貌,并在硫酸溶液中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氧化钌/碳纳米管/石墨电极具有较好的超电容性能,当RuO2的载量为15.5μg.cm-2时,该复合电极的比电容为215 F.g-1,为相同条件下制备的氧化钌/石墨电极比电容的2.4倍.  相似文献   

16.
海洋环境下混凝土中钢筋表面氯离子浓度的随机模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分析了海洋环境下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机理及其随机扩散过程.将扩散系数作为随机数,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保护层厚度作为随机变量,建立混凝土中钢筋表面氯离子浓度分布的随机模型,推导出钢筋表面氯离子浓度的均值和方差.算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计算值较传统的Fick扩散定律更接近试验值,可用于预测海洋环境下混凝土中钢筋表面的氯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17.
在优化设计的化学镀基础镀液中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纳米SiC颗粒,研究在45#钢表面制备具有纳米SiC颗粒增强的复合镀层及形成机理.利用SEM,XRD和显微硬度计等方法对实验样品的组织结构、形貌、显微硬度及其镀层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制备的Ni-P,Ni-P-SiC镀层镀态时硬度分别为572 HV,649 HV,热处理后其表面硬度在400℃时达到最大值1 045 HV和1 341 HV.纳米SiC颗粒在镀液中不参与化学反应,只是与化学反应所产生的Ni和P共同沉积在镀层中起到了复合强化的作用.Ni-P-nano-SiC镀层的生长机理是按层状方式生长,生长方向垂直于钢基体表面.纳米SiC提...  相似文献   

18.
提出减低p-Si单晶表面复合速度参数值的两个有效的方法,解释了其不同的作用机理。实验表明,经HF腐蚀处理过的p-Si单晶,自然晾干的表面复合速度测算值比红外灯烘干的测算值低1个量级以上;而对于同一p-Si单晶,置于氮气氛围之中的测算值要比大气之中的测算值低2个量级以上。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激光表面热处理和激光表面氮化的计算、原理、方法、主要影响因素等.着重讨论了激光氮化复合工艺的机理、参数和优点.在理论上建立了激光表面热处理和激光表面氮化的数学表达式.利用激光表面氮化复合工艺对38CrMoAl钢试样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氮化层深度加深了.  相似文献   

20.
在体积比1∶1的水-甲醇溶液中,用循环伏安法和旋转石墨电极法研究了被吸附在电极表面的和溶液中的2,3,5,6-四(2-呲啶基)吡嗪(TPP)的还原过程,实验发现该配位体的电活性中心吡嗪基团在还原过程中,无论是表面吸附的还是溶解的TPP,都是在得到2个电子的同时也得到2个质子,测定了该配位体的表观电位和扩散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