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繁殖利用各种寄生蜂防治农作物害虫,我们必须了解各种蜂的特性,做好繁殖、放蜂工作。现将几种蜂的特性介绍如下:一、各种寄生蜂的特征与分布我国水稻螟虫卵寄生蜂有以下七种:(1)稻螟赤眼蜂;(2)螟黄赤眼蜂;(3)松毛虫赤眼蜂;(4)螟卵啮小蜂;(5)长腹黑卵蜂;(6)等腹黑卵蜂;(7)螟黑卵蜂。  相似文献   

2.
庄河县赤眼蜂自然资源调查在党的领导下,我市农业有关部门的重视,几年来应用赤眼蜂治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过去我市各地繁蜂多从外地引入蜂种,因此,迫切要求摸清我市赤眼蜂的自然资源情况,以便解决每年所需蜂种,以及确定不同防治对象选育和应用蜂种作根据。我们从76年开始在庄河县设点,摸清庄河县赤眼蜂的自然资源。参加这一工作的还有庄河县农科所,庄河  相似文献   

3.
在育蜂治虫方面,各地虽做了不少工作,但要取得防治虫害的更大自由,还有很多项目需要进一步探讨。去年,安徽省阜南县赤眼蜂研究所就越冬情况、利用价值、培育小茧蜂以及综合治虫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现把研究情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赤眼蜂的蜂群质量,是影响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效果的先决条件。在有了良好的中间寄主前提下,要培育大量优质的赤眼蜂,还必须掌握好繁蜂过程中的一整套技术。为此,我们去年对中间寄主柞蚕剖腹卵的摘腹适期,以及减少自产卵、不成熟卵的方法和赤眼蜂适宜冷藏虫态等繁蜂过程中的几项技术进行了一些试验,现将结果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通化县三棵榆树公社,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怀着对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深厚感情,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教导,在一千多亩的土地上进行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试验,玉米螟遗留虫量降低69.6%,为防治玉米螟找到了一种有前途的新方法。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经30个点(重点50株)解剖了1500株玉米,凡放蜂三次的平均每株遗留虫量为0.5,较对照降低69.6(未放蜂的平均每株遗留虫量2.14)。同时发现距放蜂地块  相似文献   

6.
目前,应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已成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在农林生产中广泛应用。由于应用面积的不断扩大,对赤眼蜂的需求量也与日剧增,当前生产上所采用的用自然卵(柞蚕卵、蓖麻蚕卵、松毛虫卵等)做中间寄主的土法繁蜂工艺,已经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为开辟新的中间寄主卵来沅,简化生产工艺,使赤眼蜂的繁殖由用自然卵土法繁蜂向用人工卵工厂化生产方向发展,湖北、浙江、湖南等省,从一九七五年开始,先后成立了赤眼蜂中间寄主人工卵研究协作组,开展了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今年来,我们对水稻三化螟卵赤眼蜂和啮小蜂的繁殖和利用进行了一些研究,现将这两种卵蜂的个体发育初步研究结果简述于下:稻螟赤眼蜂及稻螟啮小蜂是三化螟的重要寄生蜂。个体发育是发生规律的一部分,也是繁殖利用寄生蜂最基本知识之一。  相似文献   

8.
赤眼蜂长效蜂卡是为了区别于现行一般蜂卡而命名的。长效蜂卡的特点是:蜂卡上寄主卵内寄生的赤眼蜂能逐日分批羽化,连续出蜂15天左右,故田间放蜂只需一、二次。为此,研究了制作长效蜂卡的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田间试验,并在10万亩以上地区应用。效果良好。本文介绍1975—1977年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9.
随着放蜂面积的不断扩大,迫切要求改革繁蜂技术,提高繁蜂速度。几年来,广大群众不断实践,逐步掌握了赤眼蜂的生活规律,在繁蜂技术上,也有很大的革新与改进。到目前为止,已从老的框式繁蜂法,逐渐发展到厨式、灯笼式、磙式、以至大房间繁蜂方法,繁蜂速度,已从七十二小时繁完一批,加快到几十秒钟就能繁完一批。  相似文献   

10.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一九七五年我们在龙岗良种场进行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的试验,同年秋在吕家庙大队进行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第二代玉  相似文献   

11.
房间繁蜂     
繁殖赤眼蜂以往均用小蜂箱,随着大面积育蜂治虫工作的开展,房间繁蜂(即大房繁蜂或大空间繁蜂)速度快、质量好,又简便。现在已由一面繁蜂发展到二面、四面繁蜂,一般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间,可以日产赤眼蜂1亿~2亿头。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方面的技术,兹就房间繁蜂的几个经验教训,讨论如下。 (一)繁蜂室的布置和要求: 房间繁蜂和蜂箱繁蜂原理相同,房间不需太大,有20平方米的房间就可以,我们称之为“房间繁蜂”。把一间有平顶的房间,在房间中的1/3处,用纤维板把房间分隔光源区和繁蜂区两间。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赤眼蜂的雄体可用外生殖器特征来鉴定种类,而雌性没有稳定的性状作为鉴定的依据,因此,作者曾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和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的雌性触角,发现这两种蜂分布在触角上i型感器的数目及形  相似文献   

13.
去年二月,广东省科研领导小组根据省革委会领导同志的指示,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革命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以廉江县为重点,在当地革委会的领导下,组成了以贫下中农为主体的三结合科技队伍,对水稻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开展了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到今年五月,在廉江县六个公社、十二个点的三百九十六亩稻田中,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虫,灭卵率达到80%以上,最高达97.2%,获得了显著效果。用这种蜂防治稻纵卷叶  相似文献   

14.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雌性触角,得到两种蜂触角上的感受器各有九种。发现分布在棒节腹面“探索区”的i型感器数目和形状在两种蜂之间有明显差异,因此具有鉴定种类的价值。用光学显微镜也能分辨出这种感器。本文详细描述了各种感器的细微结构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李保平  刘小宁 《武夷科学》2002,18(1):317-317
赤眼蜂是棉铃虫卵的主要天敌 ,但自然种群数量很低 ,需人工繁蜂释放到田间 ,方可达到助益控害的目的。由于新疆地处内陆 ,干旱少雨 ,加上实行高密度矮化的独特栽培模式 ,使田间小气候以高温低湿为特点。所以 ,筛选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赤眼蜂种 (品系 )就成为工厂化繁蜂的首要任务。对此 ,我们对新疆棉铃虫赤眼蜂进行了种系筛选和赤眼蜂对温湿度反应的比较研究。对寄生新疆棉铃虫的暗黑赤眼蜂 (Trichogramma pintoi)和广赤眼蜂 (T.evanescens) 2个蜂种的 6个地理品系 (4个采自新疆棉铃虫 ,2个从乌孜别克斯坦引进 )进行了寄主选择性测定。当同时面临棉铃虫卵和米蛾卵时 ,根据接触卵次数和寄生量等特性 ,暗黑赤眼蜂乌兹别克 II品系对棉铃虫卵表现很强的选择性 ,其次是暗黑赤眼蜂库尔勒品系 ,其余品系对棉铃虫卵的选择性不明显或对米蛾卵表现强选择性。对采自新疆棉铃虫的 2个暗黑赤眼蜂地理品系和 1个广赤眼蜂品系以及从乌孜别克斯坦引进的 2个暗黑赤眼蜂地理品系进行了对温湿度反应的比较研究。各赤眼蜂种 (系 )后代性比之间的差异受温湿度组合的影响较小。同一种系中 ,雌蜂倾向于在较高温度下产更多的卵 ,达到更高的寄生率 ,但性比 (雄 /雌 )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高温 (35℃ )低湿 (45 % )条件下 ,暗黑赤  相似文献   

16.
六种赤眼蜂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应用pH8.3 Tris—甘氨酸缓冲液的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凝胶电泳对广赤眼蜂T.evanescens、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短管赤眼蜂T.pretiosum、卷蛾赤眼蜂T.cacoecia、菜白蝶赤眼蜂T.pieris、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 6种赤眼蜂的酯酶同工酶有高度的分辨力.6种已知赤眼蜂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在分带数目,酶带泳动率及酶谱扫描都显示了一定的差异.说明在形态分类上存在的种间差异,在酯酶电泳图上也同样有差异.2.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在寄主、温度、性别不同的条件下,其各自酯酶酶谱的分带数目和泳动率完全一致.3.拟澳洲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两个蜂种的蛋白电泳图以及苹果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酶谱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由类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简称RLO)引起的赤眼蜂病的病征、症状、病原体的形态和超微结构、对赤眼蜂的感染和防治、鸡胚培养和小白鼠接种试验等,并就上述问题及类立克次氏体对赤眼蜂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褐腰赤眼蜂属纹翅卵蜂科,是黑尾叶蝉卵的主要寄生蜂,在我省分布极为普遍,据调查早晚稻后期黑尾叶蝉卵寄生率高时可达80%以上,对控制叶蝉猖獗为害起到一定的作用。两年来我们对该蜂的生物学特性和保护利用途径初步作了一些调查研究,现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9.
褐腰赤眼蜂(Japania andoa Ishii)是水稻主要害虫黑尾叶蝉卵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该蜂在我省稻区均有分布,据调查,早、晚稻后期黑尾叶蝉卵寄生率高时可达80%以上,是田间抑制黑尾叶蝉为害的重要因子。本所自1973年起,对褐腰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动态及其保护利用途径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控制苏北地区杨树舟蛾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进行了林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杨树舟蛾类害虫卵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密度下释放赤眼蜂均能有效达到控制杨树舟蛾类危害的目的,使林间赤眼蜂寄生舟蛾卵的寄生率显著提高;以释放赤眼蜂40 000头/667 m2防治处理的舟蛾卵粒寄生率(60%以上)显著高于20 000头/667 m2处理的寄生率(40%)。在3个杨树品种(107杨、46杨、2025杨)的林地内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各处理下叶片受害率较对照处理分别由31.84%、41.23%和29.73%降到3.01%、2.42%和4.22%,且差异显著,3个杨树品种林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舟蛾卵粒寄生率与对照相比由10.52%、8.86%和9.36%分别显著提高至69.41%、45.54%和70.7%,3个杨树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舟蛾卵期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和蛹期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混合防治杨树舟蛾的防效(31.31%)显著优于单种释放的防效(赤眼蜂16.38%,白蛾周氏啮小蜂14.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