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先国 《韶关学院学报》2008,29(8):F0002-F0002
批评想像中的社会历史观点,首先承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此种文学观念首先来自于作家,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文学是社会的表现。”“我企图写出整个社会的历史。”那么对于这样的作家作品进行批评想像,也就应该像列宁所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国家(例如,谈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纲领),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2.
“文革文学”——失态的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大革命”中的主流文学是失态的文学。其主要特征是“极化”即彻底意识形态化,主要表现为否定一切的极端化思潮,文学本体的彻底丧失,极端的文学创作模式和“棍子式”文学批评。文学彻底意识形态化对文学本身造成了戕害。失态的文学的发生有其社会历史根源,它不是孤立的,突然出现的  相似文献   

3.
“文学”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创作,反之亦然。因此,如何在新的文学创作需求下,对“文学”观念作出科学而恰当的理论界定与诠释,是当下文学理论界面临的重大学术问题。毫无疑问,这不能期望靠个人的一时感悟或折衷多家理论来完成,它需要反观历史,放眼世界,立足当前,只有这样或许才能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阐说。对此,古风先生的新著《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论》首先作出了可贵尝试,他将“文学”话语的历史梳理与当代建构结合起来,不仅使结论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且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因此是真正值得期待的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历史与美学的统一”是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基本准则。但“历史”的内涵异常丰富,包括各种社会要素,特别是社会心理和流行时尚。用社会学视角全面审视文学研究和教学,是获取特定历史阶段文学创作真实信息的保障;同理,只有把特定的文学作品置于时代发展的横断面上进行整体的社会学分析,才能真正切入作品的历史真实,从而确保美学审视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创业史》:复杂、深厚的文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业史》是代表“十七年”文学实绩的一部作品,是“十七年”社会生活的一种标本和“十七年”文学创作的一种范式。同时,《创业史》作为复合状态的文学文本,蕴含着超越体材内容、超越特定时代的文学精神,其内涵的广博深厚和写作上的成熟表现显示了柳青的大家气魂  相似文献   

6.
文学鑒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和文学创作、文学批评都有密切的关系。作家写作品,就是为了讓讀者鑒赏;文学创作是文学鑒赏的对象。而文学鑒赏又是文学创作发挥社会作用的必由途径。因为作家写出作品,还只是具备了产生社会作用的可能;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就有赖于讀者的鑒赏。一部作品不管写得多么好,如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正值俄国社会处于“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正如列宁所说:“在这个时期,俄国的整个经济生活(特别是农村的经济生活)和整个政治生活中充满着农奴制的痕迹和它的直接残余。同时,这个时期正好是资本主义从下面蓬勃生长和从上面培植的时期。”俄国历史的这种急剧变化,不能不引起当时俄国伟大的判批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极大关注。他这个时期写出的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就真实地再现了俄国社会这一时期的生活风貌,提出了政治、经济、道德风尚、家庭关系、妇女地位等一系列的重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坛经过 80年代后期至 90年代初期的技巧形式实验与“历史沉迷”之后 ,又出现了一批关心当前社会问题的小说 ,一些代表性的作品有谈歌的《大厂》、何申的《年底》、刘醒龙的《分享艰难》等等 ,引起文学评论界的极大关注 ,被看作“现实主义的冲击波”或“现实主义的回归”、作品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意识的唤醒。有些评论文章认为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核心不是简单的复制社会现实 ,它要求以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思想光束来烛照社会现实 ,对社会现实采取不妥协的和批判的态度。作为作家 ,他宁可对“历史”有所“不恭”,也绝不能以任何理由认同…  相似文献   

9.
谭志茂 《咸宁学院学报》2005,25(1):22-24,42
改革文学并不是一种已封存于历史的文学创作潮流,它是不断发展的。改革文学的发展分为新时期、社会转型期、世纪之交三个不同的阶段,本文拟从总体创作潮流、人物形象塑造、创作手法和结构模式等方面来探寻它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生活在汉末建安前,这是一个正直废放邪狂炽结的历史时期,人们从关心社会政治转向了对个人自身的关注,人文精神也相对低落。十九首较集中地从两方面表现了他们的人生追求:一对性爱的渴求,二面对死亡产生的种种困惑。因而在无形中触及到“爱与死”这一文学创作中的重大问题。人们对死亡的关注是佛教在中土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而十九首作者人文精神的低落则为建安时期人文精神的高扬和文学的自觉积蓄了力量。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学巨匠的茅盾,是以他反映时代的广阔与深刻显示其作品的独特性而蹻入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作家之列的。他在检讨自己的创作时说:“未尝为要创作而创作——换言之,未尝敢忘记了文学的社会意义”。他认为“站在时代的阵头,吹起前进的号角”,这样才能使文艺“克尽了它的使命”。 茅盾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是和时代共着脉搏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如果我们认真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茅盾的散文在表现时代性上是有自己的特色的。这就是:表现时代的多样性;揭示历史生活的连贯性;反映特定时期历史面貌的完整性。下面,就这几方面,分别加以论列。  相似文献   

12.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学创作迅速发展,表现新的作品大量涌现,文学新人层出不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鼓励下,进入了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蓬勃繁荣的时期。广西的少数民族作家群当然不甘落后,他们也拿出了自己的作品,汇合于这股时代的文学大潮中。  相似文献   

13.
文学客体对文学创作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文学客体世界并不是天然的纯客观的存在,它有极复杂的内在构成,其中最重要但又常被人们忽视的是主体因素以积淀方式转化为客体因素,使文学客体在其自然,社会与作家活动三个组成部分中都形成双重性质,它们一方面给文学提供着“死”的材料,一方面又提供着活的观念。结果,主体积淀丰富了文学客体世界,同时也就丰富了文学自身,对客体构成中主体因素的正确理解,把握,成为文学真实,深刻地反映生活的基础与前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屈原作品──屈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这一精神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命运,提出“现实主义是文学的上帝,它将创造文学的辉煌”。  相似文献   

15.
陈子昂的诗文革新主张,是针对齐梁颓靡诗风提出的,他认为齐梁诗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针对这一病根,提出”兴寄”,意欲将文学创作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利用文学干预社会,寄托政治理想。陈子昂的诗文革新主张,有着积极的入世精神,对盛唐以后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强调文学作品对社会政治的干预,由于强调作品的社会内容,因此,虽然陈子昂一方面也在强调艺术的特殊本质,但另一方面却必然走向忽视文学艺术的独立性,将文学作为政治的附庸。  相似文献   

16.
“创作总根于爱”。冰心在“五四”时期创作的“问题小说”,正体现了她虑国忧民的一颗爱心。在对社会人生的探索中,“爱的哲学”成为冰心文学创作的灵魂和渗透于冰心作品中的文学精神。“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在长达70余年的创作岁月中,这位令人崇敬的文化伟人和文学泰斗,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上,坚实和丰富她的文学精神。她一生的创作就是对爱的高歌,具有长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文学”绝非一个望文生义的时间概念,其文学史意义在于可以借助它从当代文学清晰地划分出“新中国文学”、“新时期文学”和“新世纪文学”等三个不同历史时段。这对于我们理解和阐释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的历史具有重大的意义。从历史起源来看,“新世纪文学”与“新时期”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一个“重返八十年代”的文学命题。  相似文献   

18.
D·H·劳伦斯的小说许是更多地涉及和描写了性爱生活,因而其作品的命运几经沉浮,在他的故国,抑或在中国都是如此。人们对他的作品既爱不释手,又总忘不了加一句“公正”评价的尾巴:“过多地渲染了色情。”那么,劳伦斯的作品到底是宣扬了色情还是表现了一种现代人的两性意识和爱情理想呢?笔者认为是后者。其实文学作品对于读者来讲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性爱,作为文学描写的对象之一,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中可谓不乏其人,只是劳伦斯比别的作家更为专注一些罢了。然而文学作为观照生活的一面镜子,不管它写了什么,总能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和要求,更何况,性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把读者接受作为文学演进中一个基本环节与内在动力看待,认为应以作品被读者接受后形成的审美对象为基础,作品价值与作家地位是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将它引入电影研究领域,提出,在电影研究中,既要对作品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和“共时性”的研究,还应联系观众的“期待视界”去挖掘电影响的“深层涵义”,电影的欣赏是影片与观众的融合,电影的意义则是两者相互作用,推动的结果,理想的电影观众应该是既受历史的局限,又超越历史,并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群体,研究电影时,还应着重关注电影作品各场景之间的空域以及观影中不断的否定,并探索其双重否定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周作人文学观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著作,该文中他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文以载道”和“诗言志”两派,并且主“言志”而绌“载道”。但追溯中国古代文论史,“言志”与“载道”在这里都受到了误用,“诗言志”实则为“诗缘情”,它强调文学创作时自我情感的自在状态,为己而非为他人。这种“自己表现”的文学观,其实是对数千年来强调文学教化的社会功用的宏大叙事的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