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回族、汉族大学生对我国公务员考录机制的态度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从西北民族大学大四学生中,抽取来自青海、甘肃、宁夏的回族和汉族大学生各100名为被试,以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为工具,对被试进行现场模拟测试,并以自制调查表调查被试对公务员考录机制的态度及评价.结果:在《行测》测试成绩上,回族、汉族大学生仅在数量关系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部分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项调查结果表明:回族、汉族大学生在《行测》困难原因及对公务员考录机制的公平性、合理性、科学性、实效性、考录方式与考录所需条件的评价与态度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结论:1回族、汉族大学生《行测》成绩除数量关系部分外,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2民族意识、民族信仰与民族特性是形成回族、汉族大学生对公务员考录机制态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唐宋词籍在明末清初传播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广泛传播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明未清初,唐宋词主要是通过纸本的方式传播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词籍传播”,当时词籍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唐宋词籍的汇刻和唐宋词选的重印,其中唐宋词选重印者主要有《花间集》、《草堂诗余》、《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等,这些词籍在不同时期的传播间接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词学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北宋诗人崇尚唐人唐诗,以盛、中、晚三唐的诗人诗作为主。其形式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即“别集整理”、“选集编选”、“唐集校注”、“诗话评说”、“序跋品评”;而于诗歌创作方面的具体表现,则重在相互唱和而成风气、汲取各种创作技法以为己用、继续乐府诗的创作等方面。因此,以崇尚唐诗为主流的诗歌创作,历史地成为了推动北宋诗歌繁荣与发展的一种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才性问题作为汉末探寻理想人物素质标准的公众话题,历史渊源久远.它在汉武帝时期因董仲舒人性论对政治人物的设想而深化,并在汉末因标准冲突引发社会冲突,从而诱生理论上的思考。才性问题在作为政治问题的表象背后,体现了汉末时代对理想、人物素质内涵的界定。  相似文献   

5.
汉初统治者和思想家从中国农业社会家庭本位角度出发,选择了经儒家改造过的"孝"作为内在精神支撑."孝"能使家族和谐,也就意味着稳定了建立其上的整个政权.同时,通过"孝"把家族秩序与国家秩序结合起来,能使整个社会秩序化.汉初刘邦有意识进行"孝治"尝试,至文景时期把"孝治"发展到西汉的一个高峰,"孝治"构成"文景之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由于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以及朝庭昏暗、官场腐败,贫富悬殊等因素,明王朝在短时间很快覆灭.社会动荡,人心混乱。“人生空幻之感”成为时代心理特征,人们纷纷皈依佛门,寻求心灵的寄托,以兼容为特色的一代高僧破山海明,其法派在西南地区迅速崛起,成为乱世之中人们的精神支柱和生存依凭,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派官绅赴日考察是清末中国学习日本之重要方式之一。清末首先提出派官员赴日,在认识到绅士的重要作用后,逐渐形成官绅并派的格局。但"官绅"并提却掩盖了赴日教育考察主体由官员向官员、绅士并重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评析沈家本与清末修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中国近代法律改革,是在沈家本的统领下完成的.这次改革是在考察了中国固有法律的沿革得失,研读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历史文化传统,大量删改了清律中落后与野蛮的部分,制订出一系列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典法规,一举打破了延续两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律体系,奠定了中国近代法制的基础.本文着重阐述沈家本在此次修律过程中所持的法学观点和修律主张.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德国出于进入印度洋和南中国海的地缘政治经济需要,增强了在云南的军火、技术、设备、商品输出,以遏制其在欧洲的两个传统强敌英国和法国.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成为云南主要的军火供应商和工业技术装备提供商.  相似文献   

10.
试析中晚唐悯农诗思想内容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唐时期有大量的悯农诗人,他们作品思想内容丰富深刻,有的揭露了中晚唐王朝官府的繁重赋税、贪官胥吏的敲诈勒索巧取豪夺使百姓生活艰难,有的直接描绘农民的劳作艰辛和生活的贫困,也有的揭露了藩镇割据、战乱及自然灾害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特别是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痛苦生活与悲惨命运也有较多的描写。诗人们通过对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的描绘与揭露,无情地抨击了封建统治的腐败与黑暗,深深地流露出他们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同情与关心。这是悯农诗人思想极其耀眼的光芒,并且对唐代以后的元、明、清三朝诗人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金山是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第一名胜、标志景观。晚清民国时期更有许多期刊关注过镇江金山寺,刊载了众多描写金山寺的诗词。这些诗词的作者身份多样,诗词中描写的景物与现在金山寺的格局、景致和风貌相类似,从中可以看出金山寺虽历经沧桑,但它却拥有着独特的宗教地位和文化传承的延续性,这就更加彰显了镇江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