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该文讨论了连续波体制双基地雷达反隐身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种实验系统框图。  相似文献   

3.
4.
耿海军 《科技潮》2000,(1):54-56
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飞机在战场上的出现,人们愈发感到及时发现并识别飞机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此情况下,雷达应运而生。追溯中国雷达事业发展史,由于旧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没有研制和生产雷达的能力,所以中国的雷达建设起步较晚。中国雷达事业的萌芽期始自国民党时  相似文献   

5.
雷达的频域和空域反隐身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合论述雷达的频域反隐身与空域反隐身技术并以F - 117A飞机为例探讨了隐身飞行器的雷达可探测性。  相似文献   

6.
张晓光  陶东香  邵旭东 《科技信息》2010,(21):I0052-I0052,I0079
生存能力是雷达的一个重要指标。隐身雷达以其较强的生存能力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LPI雷达、无源雷达和QCW雷达三种典型的隐身雷达。  相似文献   

7.
一般非综合孔径雷达的方位分辨率受天线波束宽度的限制。要突破这种限制需要采用方位超分辨技术。该文介绍和分析了3种一般非综合孔径雷达的方位超分辨方法,包括去卷积法、角度权重法和相控阵雷达的相位权重法。对这些方法的性能进行了比较性研究,给出了数值仿真的结果。研究表明,去卷积法只适合于信噪比大于30dB的场合。在信噪比小于15dB时,角度权重法和相位权重法仍具有较好的方位超分辨效果。该文还从信息的角度分析了方位超分辨的实质,探讨了实现方位超分辨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8.
赵朋亮  甘怀锦  行正世 《科技信息》2010,(17):I0121-I0121,I0089
针对现代海战对舰载雷达提出的新挑战,为了提高雷达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性能,本文分析了舰载雷达技术的几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耿海军 《科技潮》1998,(8):36-37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科技在雷达领域的广泛运用,雷达技术的发展可说是日新月异,近年来又有一些新概念、新体制雷达应运而生。微波成像合成孔径雷达这是一种新型相干多普勒雷达,它的出现,使得雷达分辨率的提高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目前,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大多采用侧视)的地面分辨率已达到1米,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由于高空无需侧视)的地面分辨率为10米左右、最先进的也已达到1米。而且,它不受云、雨、昼夜条件的限制,可全天时、全天候、全方位地工作。它能透过树木探测到隐蔽的机动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5.
16.
汽车防撞雷达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该雷达使用NonRadiativeDielectric(NRD)波导集成前端及小型化的菲涅尔天线,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有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该文提出一种计算介质涂复旋转体雷达散射截面(RCS)的数值计算方案。RCS是通过矩量法求解进一步减少未知数的表面积分方程得到。与原始的表面积分方程相比,这种方案明显节省了计算机内存和CPU时间。因为对RCS计算,这里仅需确定在最外层表面上的表面流。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多输入多输出(MIMO)雷达模型,并分析了其检测性能.首先,建立了MIMO雷达的观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定搜索范围和搜索周期条件下的目标回波信号模型;其次,在考虑信道互易性和多脉冲相参积累的条件下,给出了信号处理流程并推导了相应的似然比检测器;最后,对其检测性能进行了仿真,并与其他MIMO雷达和相控阵雷达进行了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天线分置导致的波束展宽带来的相参积累时间的延长,以及天线收发共用导致的信道互易性,都可提高MIMO雷达的检测性能,在天线数不大于6且检测概率大于0.5的条件下,其检测性能明显优于相控阵雷达.  相似文献   

19.
20.
根据子波变换的多尺度分析理论和VTS雷达目标和杂波的特性,以及目前子波分析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用多尺度分析方法进行雷达杂波处理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用多尺度分析进行雷达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