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计算机网络给英语写作教学带来新的变革契机,使之展现出网络环境下独具的新特点:资源之丰富、时空之拓展、情境之逼真、主体之互动。为顺应网络化的改革趋势,有必要把英语写作的"混合学习"教学推进课堂,推广网络写作课程,使常规教学、网络教学和课外写作练习相结合,情境写作和协同写作相融合,达成教学效能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宣璐 《长沙大学学报》2013,27(3):131-133
运用文献综述和实证调查两者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与分析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力求把握其特征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推动青年充分发挥网络自组织的积极作用,同时规避其消极影响,从而引导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唐河庄稼地走出来的散文作家曲令敏,她的文学视野首先投注的就是那片庄稼地。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让她梦牵魂绕。她的作品深深扎根在故乡的土地上,极具自然之美。同时她还尽情讴歌乡野民间的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她对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的关注,使得她的作品饱含着对弱者的深切的依恋之情和同情之心。她的作品短小精悍,每篇文章仿佛都是一枚圆润的珍珠,内涵丰富,同时又能折射出广大的外部世界。这是因为她非常重视细节描写,她把细节描写明朗为一种写作倾向,成形为一种自觉的写作方式,这就是:细节化写作。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进入社会各个领域,通过网络来阅读和写作,已成为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1],因此在目前的中学生作文中又出现了一类新的语言--网络语言,这给作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这一现象亟待我们去研究、去解决,笔者拟通过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力求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5.
词汇是外语学习的基础,而写作使学生深入了解词汇,在实际中应用词汇,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词汇,是检验词汇教学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而实际教学中,尽管大多数老师认识到这两者重要性,但经常把两者分离开,写作重数量,轻质量,学生语言贫乏,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切实的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词汇是外语学习的基础,而写作使学生深入了解词汇,在实际中应用词汇,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词汇,是检验词汇教学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而实际教学中,尽管大多数老师认识到这两者重要性,但经常把两者分离开,写作重数量,轻质量.学生语言贫乏,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切实的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师专写作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心理工程。其目的有二:培养文章写作能力和培养文章写作教学能力。为达此目的,教学内容要力求“多维融合”,教学方法要实行“师生共讲”。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人文的聚讼纷纭,在欧洲近代历史上由来已久。1956年,英国著名学者斯诺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两者文化》的一篇短文,这篇短文的本来意图是站在力求沟通两种文化的立场上,力促两者之间的交融。但事与愿违,“两者文化”的问题的提出却遭到了利维斯(文学知识分子)对他的刻毒的反驳,并引发了一场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程度之激烈的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论战。20世纪末21世纪初发生的索卡尔事件和“科学大战”,是在美国和欧洲知识界的又一场激烈的论战,这场论战把斯诺提出的“两种文化”的冲突,在新的聚焦点上推向了白热化。[1](P14-26)关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早已有了诸多的议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性失落,网络崛起。网络不仅为诗歌写作提供了新的方式与形态,而且在深层拓展了诗歌的诗性内涵。体现在:(1)在网络中,诗歌因写作与阅读方式的变化而获得的自由言说权利,使其得以更多切入生活与心灵层面;(2)网络加大了诗歌的原创意味和个人化、民间化色彩。说到底,这是学形态影响学本体世界这一学发展规律的有力体现,因此它最终将会带来诗歌观念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阅读和写作是语言学习者要掌握的两项重要技能。然而,在目前的非英语专业教学中,阅读往往比写作更受重视。写作似乎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成了综合英语或阅读课的附属物。研究者认为阅读对写作有着极大的影响,大量阅读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阅读课中教授写作知识也能提高学习者的写作能力。毋庸置疑,通过阅读来教写作是一种好方法。但是有关专家对写作和阅读关系的研究成果表明: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这说明写作有它独特的魅力,对阅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只有全面了解阅读和写作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把阅读和写作融合在一起,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作文是学生生活体验的外化,是语文教学中最能张扬个性的途径。然而,审视当今写作教学现状,我发现学生写作主体性缺失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无我之文”、“无物之文”和“无文之文’。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如何将考试作文的精细性跟写作本质的多样化结合,越来越成为初中写作教学主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书面表达是一个“积句而成章”的过程,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体现。句子语义学强调主要动词是句子意义的主要载体,是句子的核心,强调主要动词与情景参与者的关系;信息结构理论注重研究句子、篇章信息展开的方式及其衔接和连贯的手段。这两个理论能很好地帮助我们把写作教学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提高词汇和语法教学的针对性,建立一套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体系,进而帮助学生构建英语知识体系和写作框架、树立写作信心。  相似文献   

13.
彭红兵 《科技资讯》2007,(25):138-139
本文结合阅读、写作的相关理论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做了一定的总结.通过从写作是模拟阅读的过程和阅读是模拟写作的行为两方面的描述,发现阅读与写作两者总体水平成正相关,阅读能够提高写作能力,写作也能提高阅读能力,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后,对于教育领域提出建议,结合阅读和写作的交融性关系,强化语篇分析,丰富阅读和写作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为科技写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科技写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如科技查新,网络意识准备,计算机技术等.提示人们以科学积极的姿态应对网络,掌握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和开发网络资源,把研究成果提炼出来,撰写出有价值的论文,提高科技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才子佳人小说作者大多是一些不得志的中下层封建文人,借乌有先生发泄其黄粱事业,抒写其牢骚抑郁之慨,是他们写作小说的主要出发点。他们用传奇手法表现想象和愿望中的理想婚姻,把有缺陷的现实完美化、理想化。他们追求小说情节的曲折离奇,从而使小说产生惊世骇俗、惊异快心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如何针对学生特点,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出口成章,落笔成文”这一系列的成语,道出了写作成功者的无拘无束、游刃有余,这个境界不是小学生能达到的。《语文新课标》对学生的写作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围绕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真情在作文中渗透,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在语文课堂里,以作文教学为载体,真情教育得到的将是实实在在的落实。该文主要通过对如何创设宽松环境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丰富情感、增强人文素养、不断积累素材的论述,找到让学生作文写出真情实感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写作教学只有把培养学生的能写与能说统一起来,把文章的结构美与课堂教学的结构美统一起来,把文章的文气美与教师的才气美统一起来进行教学,才能使写作教学进入高度和谐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英语教学模式的变革,对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就如何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主要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针对写作教学的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运用适合的教学平台的观点。集视听功能为一体的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词汇、了解文章基本类型和结构,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由于Word模板允许用户将同一文本结构反复使用,用Word制作的写作训练模板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反复的针对性的训练,而新视野大学英语写作练习提供了写作提纲和范例,可以作为学生的作业,这两者一起构建了师生互动平台;博客、QQ空间、E-mail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合于拓展训练,它们构建了学生与教师及社会互动平台。这三个训练平台彼此互补,构成一个完整的写作训练系统。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英文写作教学中,传统的英语作文写作 教学法仍占主导地位,即从词、句入手,进而教授段 落和整篇文章的写作;根据文体和用途,又将文章分 为描写文、记叙文、说明文和论说文进行教学。笔者 认为,这种传统的英语作文教学法虽有其可取之处, 但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越来越体现其缺点。这 种写作教学法往往把衡量学生写作的重点放在完成稿上(the written product),而很少考虑产生于写作 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完成稿的影响。教师在讲授写作要点,分析文章类型和题材结构,然后布置写作题目。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