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尚贤 《科学通报》1987,32(5):348-348
咔唑是典型的杂环化合物,聚N-乙烯基咔唑又具有光导性,因此对咔唑类化合物性质的研究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在1978年,Guillet等人曾报道乙基咔唑(EtCz)与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P)可以形成激基复合物,但我们发现DMTP仅能淬灭咔唑的荧光,而不能与咔唑形成激基复合物,因此本文将系统研究甲基咔唑(MeCz),乙基咔唑(EtCz),丙基咔唑(PrCz),丁基咔唑(BuCz)与DMTP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我们曾经提出当给  相似文献   

2.
车冠全  车飚  彭文烈 《科学通报》1997,42(3):272-274
我们报道过四氯化碳 含氧化合物、 含氮化合物二元系固液相平衡,通过固体分子间化合物的形成,研究组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连着3个碳原子的氮原子有较强的授电子能力,N、N-二甲基乙酰胺(DMA)分子具有较强的授电子能力,氯代烷中氯原子有受电子能力,DMA与氯代烷分子存在着特殊相互作用.为探讨这种作用,本文测定了N、N-二甲基乙酸胺 三氯甲烷、 二氯甲烷、 1,2-二氯乙烷的固液相平衡.1 实验1.1 试剂三氯甲烷、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为分析纯,DMA为化学纯,用高效精馏往精馏(或减压精馏),中间馏分存放干燥器备用,毛细管色谱分析得CHCl_3,CH_2Cl,CH_2ClCH_2Cl和DMA的摩尔分数纯度分别为0.999 3,0.9981,0.9990和0.9992,凝固点测定值分别为209.61,  相似文献   

3.
四氯化碳+含氧化合物二元系固液相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冠全 《科学通报》1995,40(1):45-45
我们报道过四氯化碳+N-甲基吡咯烷酮、十环戊酮、十4-丁内酯的固液相平衡,3个体系均形成固体化合物,与四氯化碳络合的分子均为环状结构.文献[2]在总结六氟苯与含氮化合物形成固体化合物规律时,指出含氮化合物的环状结构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为进一步探讨四氯化碳与含氧化合物的络合作用,本文测定了四氯化碳十环己酮、十2-丁酮、十乙酸乙酯的固液平衡相图.环己酮分子具有环状结构,后两者是链状分子.国内未见同类研究.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不同成因原油吡咯氮化合物的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朱扬明 《科学通报》1997,42(23):2528-2531
含氮有机化合物是原油及生油岩中的一种非烃组分。它们大部分以杂环芳烃化合物形式存在。化学性质上,这类化合物主要分成为含吡咯环结构的中性氮系列和含吡啶环结构的碱性氮系列,两者之比约为3:1~4:1。原油中的含氮化合物对环境和炼制工业有不良影响,因而在这些领域对它们的分离和检测较早被人们重视。近年来,随着油藏地球化学的兴起和发展,国外一些学者发现含氮化合物可作为原油二次运移的示踪性指标。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正在起步。本文报道塔里木不同成因原油中吡咯氮系列化合物含量和烷基咔唑化合物分布的差异性,并探讨其地球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钟儒刚  戴乾圜 《科学通报》1997,42(9):933-935
N-亚硝基化合物(NNC)在α-羟基化后生成重氮化物而与DNA结合发挥致癌作用是一已经被普遍接受的概念 但是仅用α-位的活性却在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均解释不了NNC的复杂的结构与致癌活性关系.越来越多的试验证据表明非α-位的代谢活化在NNC致癌机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曾对153种NNC的结构与致癌活性关系进行了定量模式辨认研究,结果表明:在NNC分子上经代谢产生两个亲电活性中心是形成最终致癌物的必要条件;并且,在α-位的第一活性中心与非α-位的第二活性中心之间的最适作用距离约为280pm;从而证明了NNC致癌作用符合于“双区理论”.根据双区理论,我们还探讨了N-亚硝基化合物中N-N键旋转能障与其致癌性的关系.对于甲基取代的亚硝基哌嗪及有类似结构的化合物比其母体化合物的致癌性有显著增强的现象,我们提出了:环上杂原子的邻基参与作用提高了甲基代谢产物的活性,形成第二亲电活性中心是重要影响因素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分析结构参数时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确定这一邻基参与作用的机制对于深入探讨NNC致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MNDO方法对具代表性的化合物,3,5-二甲基亚硝基哌嗪的甲基代谢活化产物与DNA碱基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生物降解作用对原油中苯并咔唑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海平  任芳祥  S.R.Larter 《科学通报》2002,47(16):1271-1275
对辽河盆地冷东油田冷43块沙三段油藏3口井岩芯抽提物的地球化学分析显示,生物降解作用不仅影响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的含量和组成,对咔唑类非烃化合物有同样的控制作用,咔唑类化合物的降解方式与烃类化合物相似,其生物降解作用的程度受与油-水界面的距离控制,在油柱上苯并咔唑的绝对浓度略有增加后向油柱底部迅速降低,且苯并[a]咔唑最容易受微生物的影响,苯并[b]咔唑则有较强的抗生物降解作用能力,苯并[b]咔唑/苯并[a]咔唑比值可敏感指示原油遭受的生物降解作用程度,而苯并咔唑比值(BC比值)不适用于指示生物降解油的运移距离。  相似文献   

7.
王殿勋 《科学通报》1984,29(22):1373-1373
人们知道,硝基芴酮是类强电子受体化合物,可与咔唑等电子给体形成电荷转移复合物,具光导性而用于静电复印和感光胶片研究中。我们曾对这类作为电子受体的电荷转移复合物做了系统的研究,包括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确定了硝基芴酮与N-乙基咔唑电荷转移复合物的电荷转移量(p)。但是共轭π体系作为给体的硝基芴酮电荷转移复合物至今未有文献报道。为此,我们合成了不同硝基芴酮与芴的电荷转移复合物。本文报道这类电荷转移复合物的XPS研究,实验结果不但明确表明复合物的形成,同时,按照Grobman等对TTF-TCNQ的XPS研究中所建议的相对面积法求算了这种共轭π体系的电荷转移量(p)。因而本术是体现共轭π体系电子电荷转移的明显例证。  相似文献   

8.
对硝基苯乙烯基蒽的光谱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华  张宝文  曹怡 《科学通报》1996,41(13):1185-1190
近年来,具有共轭π电子体系的电子给体-受体(D-A)化合物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这些化合物能发生光诱导分子内电荷转移,使其激发态分子的偶极矩远大于基态,它们的发射光谱对介质的极性、粘度、温度十分敏感,随分子的结构变化而变化,展现出特有的光电性质,可利用作为非线性光学材料,光电转换材料以及极性、粘度的荧光探针等。因此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光诱导电子转移与电荷分离过程,对探讨其结构与发光性质、非线性光学活性及光能转换等性能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从蒽的不同活性位置入手,设计合成了两个共轭的D-A化合物:2-pNSA和9-pNSA,研究了介质极性与温度对化合物发光能力的影响,考察了蒽2-位与9-位取代化合物分子构象上的差异与化合物发光能力的关系,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对设计合成新的D-A化合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韩秀文 《科学通报》1987,32(6):426-426
五元二氮杂环化合物,包括咪唑、吡唑衍生物等,由于其特殊结构,在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催化诸方面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但咪唑和吡唑环碳上的直链烷基取代物数量较少,马淳等用自己合成的N-甲基咪唑和N-丙基吡唑,在金属钠存在下与卤代烷反  相似文献   

10.
吴国生 《科学通报》1985,30(8):592-592
一、引言 由于分子内激发能迁移方向(简称IEET)与激发态化学反应密切有关,人们对此有很大兴趣。螺吡喃是众所周知的光致色变化合物,其反应机理通常认为是C—O键断裂。支持这个机理的实验依据是间接的,即,有色体的IR与部花青类似。鉴于缺乏光化学允许过渡态的信息,这个机理可能太简单化。在前文中,我们发现螺吡喃的单线态和三线态都有反应活性和芳香性p轨道参与反应机理。现在拟报道关于过渡态的研究结果,研究中用3,3-二甲基-1,2,2-三苯基吲哚,IX和2、2-二甲基-5,6-苯骈-2H-氧萘,X,作为N-苯基螺吡喃的组份模型。  相似文献   

11.
王守道 《科学通报》1980,25(23):1071-1071
N-氧化野百合硷是从野百合硷合成的一种双稠呲咯啶生物硷的氮氧化物。对这类化合物的晶体和分子结构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为了探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作者已测定了一系列这类化合物的晶体结构。N-氧化野百合硷的化学结构式如图1所示。它与野百合硷不同的是在N(4)—O(24)之间形成了配位键。在结构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晶胞内含有八个结晶水。N-氧化野百合硷的分子是通过水分子由氢键沿C轴连接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2.
王殿勋 《科学通报》1982,27(18):1119-1119
1,2,2,6,6-五甲基哌啶醇(PMP)作为光稳定剂受到人们广泛关注.N-氧化-1,2,2,6,6-五甲基哌啶醇(PMPO)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确定对探明PMP的光稳机理起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合成并确定了这种新化合物PMPO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曹维孝 《科学通报》1985,30(23):1790-1790
芳香叔胺、苯胼、二苯硫醚、三苯基磷、酚噻嗪等都可引发丙烯腈光聚合,且都是通过电荷转移机制经激基复合物中间体引发聚合的。前文我们简要报道乙烯基咔唑是丙烯腈有效的光引发剂,本文研究咔唑及其N-取代衍生物对丙烯腈的光引发聚合以及动力学和机理。  相似文献   

14.
独特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使得N-芳基咔唑类化合物在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材料以及药物化学领域展现出了重要的应用潜力.因此,发展高效的、条件温和的合成策略实现N-芳基咔唑类骨架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过渡金属催化的N-芳基偶联策略需要芳烃原料的预官能化,同时副产物的产生也显著影响了该方法的合成效率.已报道的C-H/N-H脱氢偶联方法一般需要大量的氧化剂,而且存在反应条件剧烈、化学选择性差和底物普适性不足等诸多问题.本研究基于芳烃极性翻转策略,实现了一种Br?nsted酸催化的芳烃C-H胺化途径用于N-芳基咔唑的高效构建,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原子经济性高,且避免了对于金属催化剂的依赖.实验结果表明,磷酸与底物间的氢键作用以及催化剂上大共轭芳香基团与底物间的π-π堆积作用对该转化的化学选择性调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原油中的咔唑类化合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原油中有机氮的含量一般在0.1%~0.2%(重量)之间,以芳香稠环形式存在,主要有两种结构类型,非碱性吡咯类型(如咔唑类化合物,指咔唑、苯并咔唑、二苯并咔唑及其烷基衍生物)和碱性吡啶类型。原油中吡咯结构化合物比吡啶结构化合物占优势,前者在原油中的含量约是后者的1.44~4.26倍。近年来,由于咔唑类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外石油地球化学家发现该类化合物蕴藏着丰富的地质-地球化学信息,尤其在油气运移、油藏聚集史及储层润湿性等方面的研究中展示了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16.
徐广智 《科学通报》1981,26(17):1050-1050
咔唑及其衍生物能与某些电子给体和受体形成各种重要的电荷转移络合物,并成为有机光导体中一类关键性的材料。而且咔唑及其衍生物的正、负离子自由基也被广泛地用来引发各种单体的聚合反应和高聚物的降解反应,因此,了解此类化合物的正、负离子自由基的电荷分布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原油中的咔唑类化合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敏  梅博文  向延生 《科学通报》1997,42(22):2411-2414
<正>原油中有机氮的含量一般在0.1%~0.2%(重量)之间,以芳香稠环形式存在,主要有两种结构类型,非碱性吡咯类型(如咔唑类化合物,指咔唑、苯并咔唑、二苯并咔唑及其烷基衍生物)和碱性吡啶类型。原油中吡咯结构化合物比吡啶结构化合物占优势,前者在原油中的含量约是后者的1.44~4.26倍。近年来,由于咔唑类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外石油地球化学家发现该类化合物蕴藏着丰富的地质-地球化学信息,尤其在油气运移、油藏聚集史及储层润湿性等方面的研究中展示了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18.
车冠全 《科学通报》1995,40(20):1855-1855
我们报道过四氯化碳-含氧化合物二元系固液相平衡,本文报道四氯化碳-含氮化合物二元系固液相平衡.四氯化碳与苯可形成电荷转移配合物,苯环上连结斥电子基团,苯环的电荷密度加强,更有利于配合物的形成,苯环上连结吸电子基团,苯环电荷密度减弱,不利于配合物的形成.另外,四氯化碳与氮原子也发生电荷转移作用,四氯化碳与N-甲基吡咯形成固体化合物是一个例子.氮原子若连结在苯环上,能否与四氯化碳形成固体化合物呢?为此,本文测定了四氯化碳-苯胺/N,N-二甲基苯胺的二元固液相平衡.  相似文献   

19.
王审秀 《科学通报》1989,34(13):987-987
继对ω-对联苯基多亚甲基羧酸4-[5′-对联苯基噁唑基-2′]苄酯的分子内能量传递的研究之后,我们又合成了一系列新的分子内双荧光团化合物,2-对联苯基甲基-5-对联苯基-1,3,4-噁二唑,2-(4′-对联苯基甲基)苯基-5-对联苯基-1,3-噁唑,2-(4′-对联苯基甲基)苯基苯并噁唑和2-对联苯基-5-对联苯基甲基苯并噁唑,以及它们的模型化合物。在合成的四个  相似文献   

20.
汪汉卿 《科学通报》1986,31(6):427-427
根据文献[1]报道,引发剂量的N-乙烯基咔唑(VCZ)能够非常有效地引发AN光聚合,其速度比相应的苯肼快100倍。本文试图利用ESR和自旋捕获技术深入研究N-乙烯基咔唑引发丙烯晴(AN)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光聚合,检测其反应中间体,为了解它们的聚合机理提出必要的实验根据。本文还对溴原子在引发乙烯基单体光聚合中的作用作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