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山东沿海7地市防护林树种分布适宜性进行分析,可综合反映不同立地因子对各防护林树种的影响,为更加科学地进行防护林树种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LandUSEM模型,以山东省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调查数据为基础,以1∶100万数字化土壤图和DEM数据为辅助数据,对山东沿海7地市防护林树种分布适宜性进行分析。【结果】受地貌因子影响较大的树种有26种,土壤类型对各优势树种的影响相对敏感,不同林种条件下各优势树种的适宜性差异较大。7种因素对49种优势树种影响的平均相对权重分别为地貌(0.19)>土壤类型(0.15)=坡度(0.15)=土层厚度(0.15)>林种(0.14)>坡位(0.13)>坡向(0.09)。目前在以黑松、赤松和刺槐为优势树种的防护林中,黑松、赤松分布的相对适宜度较高,90.48%的刺槐林分布不适宜或临界适宜。建议在刺槐林分布适宜性较差的低山丘陵区种植黑松、油松、麻栎、山楂、杜仲、蒙古栎、栎类、樱桃、酸枣等树种与其混交,提升刺槐林的生态效益。【结论】山东沿海7地市防护林树种分布适宜性整体较好,利用LandUSEM模型进行树种分布适宜性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
海岸带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区、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交错的脆弱带,在城市化的驱动下,人口与经济活动在海岸带空间上快速集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土地资源利用的冲突问题。以山东半岛为例对冲突的表现和实质进行分析,并提出协调土地资源冲突的思路与途径:城市建设观念更新,集约用地,精明增长;规划中首先构建土地支撑的区域安全格局;实行刚性与弹性结合的总量控制;空间布局中的功能限定与兼容;以及沟通、参与、公平、多赢的机制政策。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统筹和协调,实现海岸带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喀斯特地区,独特、脆弱的土地生态环境与之要求供养庞大人口的矛盾日趋尖锐,人口-土地-环境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一严峻问题的途径之一是通过土地利用协调人地关系。为此必须谋求有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作全局性、长远性规划,协调土地资源供给与需求关系,对土地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作统筹安排。实现土地利用更佳的综合效益,以适应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要求。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先行基础工作,其评价成果可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发挥土地生产潜力提供可靠依据,具有不可轻视的地位和作用。 笔者等以贵州省息烽县为试点,通过11个月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试图探索一种适用于南方喀斯特地区生态条件的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系统评价方式,其评价成果可全面满足土地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适用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适用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阐述土地适宜性多用途评价和综合评价的总体思路,并以福建省将东县的有关数据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丽江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丽江地区的耕地和荒草地分别进行了宜耕性评介和多宜性评价,为耕地保护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杭锦旗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杭锦旗土地利用现状,探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即土地适宜评价的原则与依据、评介区域的划分、土地评价系统和评价因素(因子)的确定等。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因子)何等绵确定方法是搜集、整理基础资料与实地踏查相结合初选评价因素(因子),利用派生特尔斐法并结合实地校核,最张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介因素(因子)体系。  相似文献   

7.
土地适宜性评价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8.
从土地利用规划的角度,探讨了丘陵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有关理论问题,并提供了2个实际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9.
GIS支持的福清市多目标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土地用途的多样性,运用多目标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方法,对福清市土地多目标适宜性进行评价。主要探讨了主导因素与因子的选取,专家知识系统的引入,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以及如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及图形和属性的结合实现多目标土地适宜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土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土地规划利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本文综述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及技术方法,探讨了GIS支持下,叠加分析、多指标决策模型以及人工智能的各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并提出了应用GIS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运用工业共生等相关理论,剖析了区域产业共生系统的结构及其调控机制;依据工业代谢原理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域内的主要工业活动的物质及能量流动进行描述,揭示该区域工业代谢的特点及规律;综合应用工业生态学等基本理论,构建出了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产业共生体系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2.
基于长春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运用多样化指数、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区域组合类型、区位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长春市及各市县(区)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土地利用的多样化指数不高,主城区和其他行政区的土地利用多样化差异很大;耕地的集中化和区位意义突出;整体土地利用程度较...  相似文献   

13.
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开发区在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开发区土地利用中,重扩张轻挖潜、重规模轻效率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本研究建立多层次的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广东增城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量化评价,并试图探讨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采用GIS和相关软件程序进行工业园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对土地要素进行全面分析,合理利用土地。研究了基于GIS的工业园土地适宜性在略阳工业集中发展区项目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鉴定的模型和研制的系统是正确的,其实用性得到了检验。  相似文献   

15.
为四川省少数民族自治州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参考。基于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运用计量地理模型对该区域所辖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主体位于川西南山地区的凉山州土地类型多样化指数、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显著高于同处川西北高原山地区的阿坝州、甘孜州,其耕地资源也更为富足,州府西昌市耕作业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在三州中一枝独秀。地广人稀的阿坝州和甘孜州草地区位优势突出。针对各州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提出将土地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和生物支持功能作为阿坝州和甘孜州土地的主体功能、将凉山州安宁河谷平原建设成为优质基本农田示范区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基地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入手,将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s)-响应(Response)模型引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构建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并以西安市为例,对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6-2004年西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数呈现递增趋势,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标准值尚有较大的差距,其进一步提升的潜力空间比较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MCR模型的现代城市绿地海绵体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用于区分保护型绿地海绵体和建设型绿地海绵体的定量评估方法,同时检验MCR模型运用在城市绿地海绵体适宜性评估中的可行性,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新的方法依据。【方法】将城市用地的扩张假设为生态保护用地扩张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两个水平扩张过程,以扬州市为例,选取适当的生态源与城市建设源,从生态和社会两方面收集指标构建阻力因子体系,在MCR模型框架下利用ArcGIS的成本距离工具进行扩张过程的模拟,用FMCR差值=FMCR生态扩张-FMCR建设扩张来表明最终的绿地海绵体适宜属性。【结果】基于扬州市绿地海绵体的MCR差值结果与33处城市潜在绿地海绵体耦合分析得出,MCR差值>0的区域为天然绿地海绵体,适宜严格保护; MCR差值<0的区域为可进行人工建设干预的海绵体,适宜与城市雨水设施相衔接。【结论】MCR模型能够精确、直观地反映城市潜在绿地海绵体的适宜属性和未来利用方向,便于针对不同的海绵体类型采取不同的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大连市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9年大连市第二次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地理模型的方法和GIS软件,从土地利用多样化、集中度、信息熵、组合类型等方面,分析大连市10个区市县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大连市土地利用多样性特征明显,但空间差异性不大,大连市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达到0.787,接近理论最大值0.857,除3个建成区外,其他地区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均大于0.7;土地利用结构区域变化规律表现出以沙河口区为中心向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和信息熵值递增,土地利用集中化指数递减,土地利用组合类型由单一走向多样化的规律;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南部以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主,北部以耕地、林地为主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新乡市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新乡市2004年~2009年耕地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新乡市人均耕地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2005年~2006年增长幅度较大.六年间新乡市耕地生产力可持续指数呈波动下降状态,总体上维持在0.535左右,说明新乡市2004年~2009年的耕地利用处于弱可持续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层次分析法在土地开发中的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以山东省某县土地开发整理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影响土地开发整理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将层次分析法与GIS进行耦合,探讨其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适宜性,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的依据。研究中,选取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评价因素,并提出了这些因素的提取和获得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