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土-古土壤序列碳酸盐同位素组成与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顾兆炎 《科学通报》1991,36(10):767-767
土壤和古土壤碳酸盐同位素组成是灵敏的古气候变化标志。根据现代土壤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与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的关系,以及碳同位素组成与土壤植被群落中以C_4光合作用途径的植物百分率的关系,从土壤碳酸盐同位素组成中,分别可以获得土壤形成时年平均温度的信息和植被群落中C_4植物百分率。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碳酸盐是主要物质成分之一,研究其同位素组成为进行第四纪古气候研究将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宝鸡晚更新世以来  相似文献   

2.
第四纪初气候转寒事件的化石稳定碳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邓涛  ()薛祥煦  ()董军社 《科学通报》1998,43(17):1897-1900
研究了甘肃庆阳巴家嘴动物群以马科为主的有蹄类化石,根据牙齿釉质与动物取食草类之间的碳同位素富集关系,恢复了当地该地区草本植物中C3和C4类型所占的比例,表明以C3植物为主。C3草本植物适应于冷湿的气候,分析结果显示巴家嘴动物群生活的时期正处于冰期开始和夏季风退缩的临床状态,是第四纪初全球气候转寒事件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陈骏 《科学通报》1996,41(14):1297-1300
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富含碳酸盐物质.这些碳酸盐矿物一部分是由风力从源区带来的(原生碳酸盐),另一部分则是在风化成壤阶段形成的(次生碳酸盐).近年来利用黄土-古土壤中碳酸盐同位素组成追索我国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气候变迁,已经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注意.然而,由于已有的研究采用全岩样品,所得的分析结果可能包含了不同比例的原生碳酸盐的混合,使分析结果的解释复杂化.因此很需要对较纯的次生碳酸盐同位素组成作细致分析以求更加可信的数据.黄土高原中部的S_1古土壤是末次间冰期的产物.其中发育有清晰可辨的次生碳酸盐胶膜和菌丝体,是研究黄土高原中部末次间冰期古气候和古生态的极好样品.为此,我们选择洛川、西峰和段家坡3个采样点从中挑选出较纯的次生碳酸盐胶膜作对比研究.其目的是:(1)测定黄土剖面古土壤中纯次生碳酸盐的稳定同位素组成;(2)对土壤碳酸盐C,O同位素组成与古季风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树轮碳同位素的分馏模型,综述了树轮碳同位素在大气参数、环境气候和水文上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树轮碳同位素反映了大气δ^13C和大气CO2浓度的变化,与温度、湿度、降水及河流径流量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环境污染也可解释树轮碳同位素比率的变异。同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2 ka来苏干湖沉积碳酸盐稳定同位素记录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选择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苏干湖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210Pb, AMS 14C以及常规14C等测年手段, 建立了苏干湖沉积岩芯2 ka以来的时间序列. 对湖泊沉积细颗粒中的碳酸盐进行碳、氧同位素分析. 结合流域地表水δ18O值的变化以及气温观测资料, 认为碳酸盐δ18O值指示了流域有效湿度的变化; δ13C值的变化与湖泊年内冰封湖面时期的长短有关, 间接指示了区域冬半年气温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2 ka来苏干湖地区气候变化序列, 其气候变化过程经历了5个阶段: 0~190 AD, 暖干; 190~580 AD, 冷干; 580~1200 AD(MWP), 暖干; 1200~1880 AD(LIA), 冷湿; 1880~1950 AD期间为冷干气候, 20世纪50年代以来, 气候变暖. 碳同位素反映的2 ka以来冬半年气温的变化与历史文献记录以及其他地质记录有很好的一致性, 表明苏干湖同位素记录的2 ka来气候变化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6.
灵台红粘土-黄土剖面钙质结核的碳同位素记录表明:在东亚季风区,C4植被至少在7.0Ma时已经存在;从4.0Ma开始,C4植被逐渐扩张,但并未达到主导地位。与低纬地区相比,本区C4植被的扩张滞后约3.0 Ma;晚中新世以来北美北纬37°以北地区C4植被扩张要滞后于北纬37°以南地区,在东亚大陆区,此分界线似乎要更加靠南。从约2.0 Ma以来,黄土高原C4植被又明显减少,这说明除CO2含量和温度变化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在对C3/C4植被的转换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方涛  裘愉卓 《科学通报》1994,39(21):1982-1985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板块震旦系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备  郑海飞  姚海涛  李永安 《科学通报》2002,47(22):1740-1744
对取自库鲁克塔格震旦系的102个灰岩、泥岩、页岩和冰碛岩样品做了碳同位素分析.震旦系内4个组为冰期沉积,其δ^13C值差别较大(-14.7‰— 4.2‰),δ^13C出现3次明显的负漂移,支持前人提出的该地区出现过3次冰期沉积的观点,只是具体时间上存在差别.下震旦统下部贝义西组δ^13C值总体为正值,可能代表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大陆裂谷岩石记录.全部地层的δ^13C曲线有3次明显的变化,第1次是贝义西组从底部正值变为顶部-5‰左右;第2次从下震旦统上部阿勒通沟组的0‰—3‰左右变为特瑞爱肯组的—3.4‰——14.4‰。第3次是从上震旦统下部扎莫克提组的正值到汉格尔乔克组顶部冰成纹泥的负值。  相似文献   

9.
张大江 《科学通报》1991,36(4):302-302
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原油和干酪根的δ~(13)C值随地质时代的变化.最近,我们对近2100个样品的分析数据进行了归纳统计(表1、图1),它们来自我国各主要油气盆地和地区,从前寒武纪到第三纪涉及整个显生宙,所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中原油的时代归属,是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按其源岩时代而确定的.  相似文献   

10.
刘恋  尹秋珍  吴海斌  郭正堂 《科学通报》2010,55(26):2647-2650
成壤碳酸盐碳同位素常被用于古环境研究, 而原生碳酸盐的干扰会使其碳同位素值发生改变. 为了建立判定成壤钙结核中是否存在原生碳酸盐的实验方法, 对黄土高原地区中新世黄土中23个成壤钙结核孔隙和基质部位进行了微形态鉴定和碳酸盐碳同位素测试. 结果表明, 同一个钙结核基质(B)与孔隙(A)碳酸盐碳同位素差值(δ13C(B–A))范围为−0.16‰~0.44‰, 其中基质中含原生碳酸盐的钙结核的δ13C(B-A)值范围为0.27‰~0.44‰, 大于测量误差(±0.2‰), 而不含原生碳酸盐的钙结核的δ13C(B-A)值范围为−0.16‰~0.13‰, 在测量误差之内. 由此, 得到利用碳同位素手段判断黄土钙结核中是否含有原生碳酸盐的简便方法, 将δ13C(B-A)的值在测量误差之内作为判断钙结核中不含原生碳酸盐的碳同位素标准.  相似文献   

11.
方涛 《科学通报》1994,39(21):1982-1982
白云鄂博矿床位于内蒙古中部,是世界著名的铁、铌、稀土超大型矿床,一直为国内外地质界所瞩目,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对矿床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但在矿床成因、成矿时代等问题上仍有很大的分歧.以往人们对矿区白云岩和铁矿物的氧、碳同位素组成做过一些工作,本文试图从稀土氟碳酸盐矿物碳、氧同位素组成这样一个新的角度,对矿床形成过程做一些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李春来 《科学通报》1994,39(7):629-629
近年来,黄土-古土壤及其记录的古气候信息已受到极大的关注,许多学者利用生物和化学的指标来反演古气候的变化,重建了2.4Ma以来黄土-古土壤记录的古气候历史.洛川黄土剖面中微玻璃陨石的发现,表明黄土是记录天体撞击事件的良好介质,同时黄土也应该记录了撞击效应对古气候的影响.C,O同位素作为一种成熟的手段,被广泛用来研究古气候的演化,在撞击事件对古气候的影响研究中也获得了成功.但是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过去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更尕海轮藻碳酸盐结壳、软体动物壳体等碳氧同位素的季节变化,结合湖水溶解无机碳(DIC)碳同位素(δ13CDIC)和湖水氧同位素(δ18OLake),探讨其与现代湖泊水体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5~8月,轮藻植物生长速率约为5~6 cm/月;期间,沉水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和碳酸盐的析出导致湖水pH升高,同时湖水DIC和Ca2+含量显著下降.结合流域水体氧同位素、气温和降水量等观测资料,指出更尕海湖泊水位季节变化是区域降水量与蒸发作用平衡的结果;湖水氧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入湖水氧同位素组成、湖泊内蒸发过程和降水量等的影响.软体动物壳体氧、碳同位素组成可分别代表δ18OLake与δ13CDIC的年际变化.然而,轮藻结壳氧同位素与δ18OLake之间非平衡分馏效应显著,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4.
大气中碳酸盐的碳同位素分析及其来源指示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建立了Kiel碳酸盐装置Ⅲ和MAT 252气体质谱仪联机测量大气中微量碳酸盐样品碳同位素组成的测试方法, 并应用这一方法对2002年3~4月在西安采集的正常和沙尘暴大气样品中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基于我国西北沙漠-黄土-古土壤体系中碳酸盐δ13C的演化原理, 对比两种不同天气下碳酸盐的δ13C值可以推知其来源和成因特征, 即沙尘暴大气碳酸盐δ13C约为-1.4‰~-4.2‰, 主要与粉尘源区风成砂物质有关; 而正常天气下碳酸盐δ13C约为-7.5‰~-9.3‰, 主要与局地表土细粒子释放有关. 对3月20日在西安采集的沙尘暴样品与源区沙漠物质以及下风区气溶胶样品的碳酸盐稳定碳同位素的对比分析表明, 大气碳酸盐δ13C在长距离输送中变化不明显, 因此它是一个比碳酸盐含量更好的指示来源物质的指标, 可为确定沙尘暴源区提供一个新的示踪工具.  相似文献   

15.
天然气水合物伴生的沉积物碳、氧稳定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王家生  E.Suess 《科学通报》2002,47(15):1172-1176
对取自东北太平洋Oregon州海岸俯冲增生楔,天然气(甲烷)水合物脊上南北两端的两组钻孔沉积物样品全岩碳和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测得δ13C和δ18O值大于多在-29.81‰-48.2‰(PDB)和2.56‰-4.28‰(PDB)之间,数值落在“冷喷气孔附近典型的受甲烷气影响的碳酸盐矿物”区内,显示这类沉积物的全岩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已明显不同于一般海相碳酸盐类矿物, 它们已受到了沉积物中甲烷水保物的形成和演化的影响,此外,两处钻孔均显示出δ13C随深度增加而增加,δ18O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认为主要是由于钻孔不同深度位置甲烷的缺氧氧化作用(AOM)强度和水合物形成过程中氧同位素的分馏作用而造成的,沉积物的这种碳,氧稳定同位素特殊性,认为可作为一个识别标志应用于其他海区,以确定或探索海底沉积物中是否存在天然气水合物。  相似文献   

16.
宁有丰  刘卫国  安芷生 《科学通报》2006,51(15):1828-1832
选取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甘肃西峰剖面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该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土壤有机碳和全岩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 该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SOM)变化范围为−23.8‰~−20.2‰, 间冰期偏高, 冰期偏低. 全岩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TC)变化范围为−8.5‰~−3.6‰, 但总体显示出与δ13CSOM值相反的变化趋势, 即δ13CTC值在冰期偏高, 而在间冰期偏低. 土壤无机碳酸盐碳同位素与有机碳同位素的差值(Δδ13C)的变化范围为14.1‰~19.4‰, Δδ13C值的大小反映了源区原生碳酸盐物质在全岩碳酸盐中所占相对比例的多少. 据此, 计算了西峰剖面源区碳酸盐的贡献: 在黄土沉积阶段, Δδ13C值较大, 源区碳酸盐与次生碳酸盐的相对比例最高可达6:4; 而在古土壤(弱古土壤)阶段, Δδ13C值较小, 原生碳酸盐物质的相对比例低. 同时, 由于风尘颗粒包含了原生碳酸盐物质, 研究认为黄土沉积中的Δδ13C值变化指示了粉尘对黄土高原的贡献程度.  相似文献   

17.
侵入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良义 《科学通报》1996,41(9):808-810
长江中、下游有一类与中酸性侵入岩有成因关系的侵入型块状硫化物矿床.此类矿床为新的矿床成因类型,其主要有用元素为铜,但伴生金的含量也较高,有时可构成独立金矿床.这类矿床分布很广,著名的有江西的武山、城门山及丁家山、安徽的新桥及冬瓜山等.该类矿床主要赋存于中、晚石炭世黄龙组、船山组灰岩内,呈似层状产出,但也不完全受此两层位的控制.例如安徽铜陵地区,从早石炭世高骊山组至中三叠世南陵湖组之间的地层中都有矿化,其中二叠纪大隆组、三叠纪殷坑组内还有具工业意义的矿体.即使在中、晚石炭世黄龙组、船山组灰岩内的矿床,也并不严格受层位控制,而是受层间构造断裂控制.同时还应指出,即使在一定层位内的矿体,它与围岩也不是成层整合关系,而是呈交代关系.区域地层的分析资料表明,主要成矿元素铜、金含量低于克拉克值或与克拉克值近似,由此看出,区域地层提供成矿物质的可能性较小.矿床的矿物组合简单,主要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和石英,与上述矿物共生的没有硫酸盐矿物,因此,金属硫化物的δ~(34)S均值相当于它们的总硫值.1 主要矿床的稳定同位素组成  相似文献   

18.
19.
王伟 《科学通报》1997,42(4):406-409
Magaritz等通过对南阿尔卑斯二叠系-三叠系界线(P/T)剖面δ~(13)C值变化研究认为,δ~(13)C值在P/T剖面上的变化是判断存在沉积间断的重要标准。他认为因煤山和上寺等P/T界线剖面的δ~(13)C值在界线附近的变化有明显的突然性,从P/T界线上下δ~(13)C值下降到恢复之间的间距太小(<2m),而认为这两个P/T界线剖面在界线附近存在沉积间断。我们通过研究西藏色龙P/T界线剖面的生物地层学和δ~(13)C值,以及对比现代海洋溶解无机碳的δ~(13)C的变化后认为,用扩δ~(13)C值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是否渐变,以及其在剖面中下降-恢复的距离大小,来判别剖面的沉积记录完整性的观点,尚需进一步推敲。  相似文献   

20.
石笋铀同位素组成对土壤环境变化的指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况润元  汪永进  张向华  程海 《科学通报》2002,47(13):1022-1026
通过测定南京葫芦洞两支石笋41个样品的铀、钍同位素组成,发现距今 75~18 ka期间洞穴石笋238U和δ234U0的变化与33°N夏季太阳辐射曲线、石笋δ18O曲线具良好的对比关系.洞穴上覆土壤带有机质丰度变化是控制石笋238U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由此解释了石笋238U变化曲线与δ18O,同纬度太阳辐射曲线之间相位一致的原因,但水-土-岩之间238U迁移富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238U与气候曲线在振幅上不完全一致;δ234U0指示了洞穴上覆土壤剖面成壤作用强度变化,较敏感地反映了本区下蜀黄土成壤作用与风成堆积过程.因此,洞穴石笋铀浓度及其同位素比率可作为新的洞穴气候环境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