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旱灾害的发生并非单纯的自然事件,区域性的特定致灾因子耦合形成了鄂东南区域水旱灾害孕灾的基础,人口与经济的增长及其引发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则是鄂东南低山丘陵区水旱灾害成灾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农业综合开发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法与措施。从而为本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四川华蓥市为研究区域,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标准和规范对低山丘陵为主的华蓥市征地统一年产值进行测算,通过的大量的数据计算得出结果华蓥市的地区征地统一年产值为20520元,并用该结果与上一轮的价格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了一些实用该结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南低山丘陵区土地粮食生产潜力研究──以桂林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东南低山丘陵区资源丰富,历来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其粮食生产近年发展缓慢.根据采用趋势潜力与资源潜力相结合的方法,所进行的桂林市土地粮食生产潜力及其发挥和实现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该区粮食生产潜力较大,但目前发挥和实现程度低.为促进粮食生产潜力的发挥.并保证其持续发展.今后应大力改造中产田.提高土地质量和耕地灌溉保证率.加强粮食生产的物化投入,保证活劳动投入的需要,并同时注意协调化肥的投入结构. 相似文献
5.
6.
徐州市低山丘陵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传海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
徐州市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徐州低山丘陵区植被类型较为单调、贫乏;贫瘠土壤面积大,土壤侵蚀严重。徐州低山丘陵区自然地理环境改善途径包括:(1)绿化裸山荒山,提高森林覆盖率;(2)改造现有森林,提高林分质量;(3)培肥改土,提高土壤生产能力;(4)调整用地结构。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人地关系演变研究——以临汾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年、2001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详查与相应年份的社会经济数据,以土地利用为切入点,在深入研究1990~2005年临汾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状态、结构和速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土地利用变化与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动的数量耦合关系,探讨了1990~2005年临汾市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人地关系状态及其演变趋势,为黄土高原丘陵区环境变化和人地关系的演变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9.
低山丘陵区农田土壤有机质预测性制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有机质是农田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精确地预测其空间分布是必要的.然而,大多数的研究仅仅是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较大的采样密度下的预测.低山丘陵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为实现较小采样密度下大区域土壤有机质精确预测,本研究应用预测土壤制图技术,在西南地区的一个面积为3 200km2的典型低山丘陵区,收集和分析了2 000个土壤样点(1 600个建模点,400个检验点),辅助以环境因子(地形因子、植被指数和土地利用),通过逐步回归构建了区域土壤有机质与环境因子的预测模型(R2=0.453,F=440.3,p<0.05),对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进行了预测性制图.利用验证集对线性回归模型预测结果与克里格插值结果做了比较,显示低山丘陵区较小采样密度下,由于线性回归模型考虑了环境因素的空间变异特征,其预测结果优于常用的普通克里格插值模型. 相似文献
10.
应用图像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苏州市1986年和1998年的卫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市区西南部灵岩山等58座低山丘陵的植被在12年间面积减少了20km2.在此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指出了植被减少的原因和由此可能在苏州旅游业、生态环境、城市发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并强调对于发展迅速的苏州市,遥感监测在资源与环境管理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太湖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2001和2010年的MODIS土地利用数据,以及1991—2012年降雨资料,采用L-THIA(Long-Term Hydr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模型对流域近年来的径流过程进行模拟,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1年到2010年,耕地面积由59.3%减少到57.7%;草地面积由8.9%减少到7.3%;裸地/荒地面积由0.5%增加到1.7%;滩涂面积由1.4%增加到2.5%.在2001年土地利用条件下,模型模拟的1991—2012年均径流量为6.03×109 m3;而在2010年土地利用条件下,年均径流量为6.66×109 m3,径流变化主要由裸地/荒地以及滩涂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引起且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年均径流量增加了9.4%.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决定了土壤可蚀性和水文结构.合理的建模方式对正确的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尤为重要.然而土壤侵蚀模型的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受制于众多参数的空间变化.本研究基于格网的分布式土壤侵蚀及泥沙输移模型,结合实验室场次模拟降雨实验以及在单次暴雨条件,揭示流域尺度上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及产沙量的影响.其中,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通过比较卢氏流域(河南境内)1990年和1995年土地利用变化图,以及在1990及1995年土地利用图的4场模拟降雨的反馈特征,发现从1989到1996年平均侵蚀速率随着土地利用变化持续增加,尤其是森林转化成耕地的类型区域.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土壤侵蚀及泥沙供给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兰州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军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3):67-71
在回顾兰州城市边缘区形成过程的基础上 ,分析了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保护土地资源、控制人口规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推动卫星城镇发展是保证兰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在柴达木盆地土地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获取了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后备资源方面的数据,以此为基础,讨论了柴达木盆地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土地开发潜力作了简要的评价,提出了土地持续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渭河下游洪泛区2002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特征。方法采用非监督和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分析Landsat 7ETM+数据。结果 2002至2010年,耕地始终占据绝对优势,面积比重最大,但面积总量呈下降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增加迅速;园地比重增加,说明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林地、草地面积、比重略有减少。结论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应重视保护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16.
基于RS和GIS的合肥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10)
文章利用1995年和2001年的TM影像,提取出合肥市土地利用及其变化信息,对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合肥市土地利用情况是耕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明显增多,林地和草地相对稳定,水域面积少量增加;土地利用转移主要表现为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研究区景观形状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沿海地区围垦动态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江苏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基于ENVI 5.3与ArcGIS 10.0平台,以2000年Landsat-7 ETM和2017年Landsat-8 OLI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目视解译的方式提取海岸线,然后用监督分类方法得到江苏沿海地区2000年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a)2000—2017年间江苏沿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垦,江苏省围垦土地面积107 420.0 hm2,年均围垦面积6 318.8 hm2,全省平均岸线围垦强度为7.11 hm2/(a·km)。(b)连云港市围垦强度最低,大部分耕地、林地与水体转化为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盐城市海岸线长度最长,围垦面积最大,整体利用格局向海岸方向迁移,耕地、未利用土地等面积略有下降;南通市围垦强度最大,林地面积大幅度减小,城镇面积增加。(c)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江苏沿海围垦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GU Shixian XU Xia LIU Shuzhen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英文版》2006,11(4):937-944
By constructing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of Tibet from three aspect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ources and social advancemen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following contents respectively in two dimensions of time and space: the changes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of Tibet in recent 20 years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of Tibet in 2002.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from evaluation results .① With regard to com- 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the trend of Tibet sustainable land use evaluation values from 1983 to 2002 are very close to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is up trend; ②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degree of land use in eastern region of Tibet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western region. ③ the sustainable land use evaluation value of Nyingtri County is the highest, and the counties with relatively higher land sustainable use values include Lhasa, Lhoka, Chamdo. While Nakchu, Ngari, Shigatse counties have the relatively lower evaluation values; ④ By analyzing each evaluation indicator's weight on sustainable land us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key limiting factors of sustainable Tibet l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are land desertification, grassland degradation and low economic level.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城市地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覆盖、地表水分有效性和地袁温度组成的地袁参数的变化和分布,受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和开发强度的影响.这些变量均可从多光谱卫星影像获得.以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市老八区为例,前人研究的方法为支撑,通过运用陆地卫星TM和ETM 影像进行非监督分类,结合反演的地表温度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之间的散点图,确定了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估计并描述了这些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从空间和时间方面评估了这些参数与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广州城市用地的发展,城市植被覆盖比例从1990年的72.39%减少到2000年的46.95%.研究还表明,凡是作为城市用地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包括高密度城市用地和低密度城市用地),从1990年到2000年,其归一化地表温度值增加都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经济、效益、效率和公平的4E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框架和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县域土地利用绩效及其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探讨其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甘肃省域范围内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格局;经济绩效与效益绩效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效率绩效与公平绩效的空间分布趋势较为离散;土地利用绩效的空间聚类可以划分为4种俱乐部趋同类型,高绩效和低绩效趋同俱乐部的空间分布最广,稳定性最大;绩效内部的协调度体现为高值区带动下的区域整体水平趋高,但协调度并不与经济发展水平成单纯的正比关系.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清楚地解释土地利用绩效水平的空间异质性问题,并且具有直观的可视化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