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遥感和GIS的尼洋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78年的Landsat MSS、1988年的TM和2001年的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影像进行了最大似然法分类,得到三期土地利用图,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引入转移矩阵、变化动态度指数等,对尼洋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三期土地利用图中,裸地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1978—1988年和1988—2001年两个时期中,耕地面积变化最大且增长速度最快,其重心先向西北移动然后转向东南区域;草地在西北和东南区域增加尤为明显;裸地则持续减少,主要转移为耕地和草地,重心明显西移;林地在前十年先是增加,而近十几年来由于开垦为耕地而持续减少;人口增长带来的消费需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政策因素等人文驱动力决定着尼洋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出昕水河流域的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为247 193人,表明已经超载;其次根据光合潜力的方法,推算出本区共可以承载486 385只羊单位,也明显超载;最后根据目前人类消费的用水定额,估算出每年总需水量约为4 375.6×104m3,与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相比,也出现超载现象.这些说明昕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容乐观,需要尽快协调. 相似文献
3.
以徐州地区SPOT与TM融合遥感影像及1:50 000电子地形图为主要数据源,通过人机交互解译,获得研究区的乡村聚落图斑、水系、道路、地形等空间信息.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为主要技术手段,对徐州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绝大多数乡村聚落在局部空间上聚集;聚落沿水系、道路分布特征明显,距之越远,聚落数目越少;绝大多数聚落分布在50 m以下地势平坦地区,在大于50 m的低山丘陵地区分布较少. 相似文献
4.
基于1934年归绥县村级户口数据资料,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分析民国时期归绥县聚落分布及其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聚落规模等级以中小村为主,规模较大的聚落分布少;不同规模等级的聚落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方向,规模大的聚落空间分布方向性强,向心力显著;聚落整体上集群分布模式显著,规模较小的聚落呈集群分布模式且聚集程度高;研究区聚落呈现“南密北疏”的多核破碎化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差异性显著,聚落冷热点区域空间分异明显,呈团状结构。研究区聚落主要分布于海拔小于1 200 m、坡度小于4°的区域,规模较大的聚落低海拔、低坡度、邻河流、邻交通的指向性强。 相似文献
5.
以吉林省东辽县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和遥感处理为研究方法,将30 m分辨率Landsat8遥感影像作为基础研究数据,选取海拔高程、坡度、河流水系为角度对东辽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情况做定量研究。最终得出吉林省东辽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为在自然因素的主导下,东辽县乡村聚落整体呈随机分布,大部分村落分布在217~375m高度及0~5°的区域上,在距离河流500m内的区域内分布村落较多。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空间分析支持下的聚落考古的研究现状,简要分析了基于GIS的聚落考古研究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基于SWAT模型的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在GIS技术支持下,通过构建模型所需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以黑龙江蚂蚁河流域为研究区域进行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模拟研究.分别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研究区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分布进行分析,识别出非点源污染严重的区域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非点源污染物负荷与降雨量和径流量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在空间尺度上,流域西南部地区非点源污染较为严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不同,耕地的非点源污染单位面积负荷最高,疏林地次之,林地等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负荷较小. 相似文献
8.
9.
以遥感影像与土地利用/覆被详查资料为主要数据,在Arc-GIS支持下研究贵州省赤水河流域2000-20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动态变化特征,阐明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耕地(旱地、水田)面积减少51.84 km2;园地、水域、灌木林和裸岩面积变化程度较小;草丛、稀疏植被和森林面积分别增加了1.98 km2、2.19 km2和12.85 km2;其中,建设用地年变化率与动态变化最显著分别为10.98%、13.18%,面积增加了33.40 km2.研究认为,除自然因素外,政府政策、工业化、城镇化等人文因素是影响流域土地利用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11.
在柴达木盆地土地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获取了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后备资源方面的数据,以此为基础,讨论了柴达木盆地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土地开发潜力作了简要的评价,提出了土地持续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GIS古浪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3S技术,以1977年来七期的古浪河流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目视解译得到七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统计古浪河流域土地利用各类型所占百分比及其变化;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反映其中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通过计算变化最大的类型:林地、草地、耕地三者的相互转化面积和贡献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方向;最后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及时空格局.结果表明:林地面积下降13.92%,耕地面积上升14.38%,草地面积是先减后增,总体变化不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为林地、草地、耕地三者的相互转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河地区,并且古浪县的土地利用变化较天祝藏族自治县更大. 相似文献
13.
以福建省莆田市1995~2005年末土地利用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同时利用spss软件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功能,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航空网络的航线旅客流量,决定了机场间航线的连接.因此,引起OD流生成的经济社会因素就是航线连接的驱动力.依据重力模型的原理,先选择影响航线OD流量的机场城市经济社会因素,再通过灰色聚类方法,确定出了机场城市的第三产业产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人口是影响OD流量的根本因素;然后分别以这三个因子作为网络优先连接驱动因素,构建与中国实际航空网络规模相当的仿真网络,通过仿真网络和真实网络度值分布曲线对比,发现第三产业对航线连接驱动力最大,其次是人均可支配收入. 相似文献
15.
毕节赤水河流域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农业地带。通过对该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该流域土地利用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各个乡镇的土地利用多样性相差不大,土地利用结构具有趋同性。(2)清水铺镇的土地综合利用程度最高,其他多数乡镇具有综合开发利用的潜能;该流域土地利用和垦殖率较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水土流失严重,...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技术和FEFLOW的秦王川盆地南部地下水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系统分析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区范围和边界条件,借助GIS技术和FEFLOW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及相应的地下水系统数值模型.用2004-2005年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对数值模型进行了识别和率定,运用识别后的模型对现状水平年(2004年)的地下水系统进行了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反应研究区水文地质空间分布及组合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用于数值模拟计算.选择2005年为预测初始时间,2015年为终止时间,利用模型对研究区进行预测.在模型运行10年后,研究区北部区域地下水位上升3~5 m,中部区域的上升5~10 m,南部区域的上升10~15 m.分析模拟区域地下水上升范围,为今后实施排水措施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也为排水措施的选址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西江苗寨是贵州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迅速的村寨类旅游景点之一。旅游经济发展为村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成为西江苗寨经济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诱因。研究结合现有文献基础上,选取西江8个主体自然村寨为田野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田野观察等方法对变迁指标进行搜集,并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探求西江苗寨生计、消费、文化传承3个方面的变迁状况;并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探寻各自然寨基于区位条件差异而产生的分层现象。研究成果对指导民族地区村落文化保护、解决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清口地区河道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口地区河道50多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变化规律很难用常规手段掌握。该文利用多源遥感数据,结合1:10 000地形图资料,识别了清口地区2次较大规模的河道变迁,定量提取了4个重点河段变化信息,并探讨了其演变驱动力。结果表明,变化信息发现过程中,假彩色合成法优于光谱特征变异法,清口地区河道趋于稳定,其演变受人为因素影响大于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20.
GIS支持下黑河流域降水台站的地形代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定义降水台站的地形代表性指数,详细分析18个国家气象站及32个水文站在相应泰森多边形区及高程带上的地形代表性.结果表明:降水台站的地形代表性取决于区域台站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尤其是地形的复杂程度;广阔的流域下游地形相对平坦,有限的降水台站具有较好的地形代表性,而在面积较小的中上游地区,除水文站中的鹦鸽咀、冰沟和鸳鸯池3站高估了地形复杂性外,较密集的台站因局地地形复杂程度低于对应区域的地形平均复杂程度,地形代表性被低估;国家气象站的地形代表性优于水文站的.该研究可为降水模拟中台站的优选及分布式降水精度的误差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